首页 > 醫療 > 疾病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百科

又稱情感障礙(affectivedisorders)和心境障礙(mooddisorders).既往稱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psychoses).它是一組以情感顯著而持續地高漲或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精神障礙,常伴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情感障礙的表現具有很大的變異,較輕的可以是對某種負性生活事件的反應,重的則可成為一種嚴重的復發性甚至慢性致殘性障礙.病情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常反復發作,多數可緩解,少數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這類精神障礙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6~30歲之間.臨床上可分為抑鬱發作、躁狂發作、雙相障礙和持續性心境障礙4個類型.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病因

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即有躁狂癥和抑鬱癥這兩個術語.Kahlbaum(1882)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鬱是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不是兩個獨立疾病.1896年,克雷丕林明確把兩者劃為一個疾病分類單元,命名為躁狂抑鬱性精神病.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長期以來,人們對心境障礙(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作瞭很多探索:希波克拉底根據4種體液學說認為,抑鬱癥為黑膽汁分泌過多;Kretchmer提出氣質-體型-疾病相關學說,認為本病多見於某些好交際、開朗、好動、興趣廣泛、容易過於喜悅或過於憂鬱的人,也多見於矮胖體型的人,而這種氣質和體型是構成本病的基礎;巴甫洛夫認為躁狂癥則多見於強而不均衡神經類型的人,因為這種人抑制過程弱,而興奮過程占優勢,在某些不良的機體條件下,可能發生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心境障礙的病因有瞭深入、科學的認識.尤其是近20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傢圍繞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素質因素、軀體因素、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和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對心境障礙的病因學進行瞭大量的研究,積累瞭大量寶貴資料.具體在發病機制中闡述.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癥狀

情感障礙的基本癥狀是心境改變,通常表現為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兩種完全相反的臨床狀態.而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的狀態學診斷也就構成瞭作出情感障礙分類學診斷的主要依據.因此,瞭解這兩種情感的極度異常狀態的特點並能夠加以識別具有重要意義.

1、抑鬱發作既往曾將抑鬱發作(depressiveepisode)的表現概括地稱為三低,即情感低落、思維緩慢和語言動作減少、遲緩、意志消沉.這3種癥狀是典型的重度抑鬱癥的癥狀,不一定出現在所有的抑鬱癥病人,甚至並非出現於多數抑鬱發作中.抑鬱發作的表現可分為核心癥狀、心理癥狀群與軀體癥狀群3個方面.

(1)核心癥狀:抑鬱的核心癥狀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這是抑鬱的關鍵癥狀,診斷抑鬱狀態時至少應包括此3種癥狀中的1個.

①情緒低落:病人體驗到情緒低,悲傷.情緒的基調是低沉、灰暗的.病人常常訴說自己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抑鬱癥病人常常可以將自己在抑鬱狀態下所體驗的悲觀、悲傷情緒與喪親所致的悲哀相區別,這就是在抑鬱癥診斷中常提到的抑鬱的特殊性質,它是區別內源性和反應性抑鬱的癥狀之一.在抑鬱發作的基礎上病人會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絕望(hopelessness):對前途感到失望,認為自己無出路.此癥狀與自殺觀念密切相關,在臨床上應註意鑒別.無助(helplessness):是與絕望密切相關的癥狀,對自己的現狀缺乏改變的信心和決心.常見的敘述是感到自己的現狀如疾病狀態無法好轉,對治療失去信心.無用(worthlessness):認為自己生活毫無價值,充滿瞭失敗,一無是處.認為自己對別人帶來的隻有麻煩,不會對任何人有用.認為別人也不會在乎自己.

②興趣缺乏:是指病人對各種以前喜愛的活動缺乏興趣,如文娛、體育活動,業餘愛好等.典型者對任何事物無論好壞都缺乏興趣,離群索居,不願見人.

③樂趣喪失:是指病人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或日快感缺失(anhedonia).

以上3主征是相互聯系的,可以在一個病人身上同時出現,互為因果.但也有不少病人隻以其中某一兩種突出.有的病人不認為自己情緒不好,但卻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有些抑鬱癥患者有時可以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參加一些活動,主要是由自己單獨參與的活動,如看書,看電影、電視,從事體育活動等,因此表面看來病人的興趣仍存在,但進一步詢問可以發現病人無法在這些活動中獲得樂趣,從事這些活動主要目的是為瞭消磨時間,或希望能從悲觀失望中擺脫出來.

(2)心理癥狀群:抑鬱發作包含許多心理學癥狀,可分為心理學伴隨癥狀(焦慮、自責自罪、精神病性癥狀、認知癥狀以及自殺觀念和行為,自知力等)和精神運動性癥狀(精神運動性興奮與精神運動性激越等).

①焦慮:焦慮與抑鬱常常伴發,而且經常成為抑鬱癥的主要癥狀之一.主觀的焦慮癥狀可以伴發一些軀體癥狀,如胸悶、心跳加快、尿頻、出汗等,軀體癥狀可以掩蓋主觀的焦慮體驗而成為臨床主訴.

②自責自罪:病人對自己既往的一些輕微過失或錯誤痛加責備,認為自己的一些作為讓別人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患病給傢庭、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嚴重時病人會對自己的過失無限制的上綱上線,達到妄想程度.

③精神病性癥狀:主要是妄想或幻覺.內容與抑鬱狀態和諧的稱為與心境相和諧的(mood-congruent)妄想,如罪惡妄想、無價值妄想、軀體疾病或災難妄想、嘲弄性或譴責性的聽幻覺等;而內容與抑鬱狀態不和諧的稱為與心境不和諧的(mood-incongruent)妄想,如被害或自我援引妄想,沒有情感色彩的幻聽等.這些妄想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癥妄想的特征,如原發性、荒謬性等.

④認知癥狀:抑鬱癥伴發的認知癥狀主要是註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這類癥狀屬於可逆性,隨治療的有效而緩解.認知扭曲也是重要特征之一,如對各種事物均作出悲觀的解釋,將周圍一切都看成灰色的.

⑤自殺觀念和行為:抑鬱癥患者半數左右會出現自殺觀念.輕者常常會想到與死亡有關的內容,或感到活著沒意思,沒勁;再重會有生不如死,希望毫無痛苦的死去;之後則會主動尋找自殺的方法,並反復尋求自殺.抑鬱癥病人最終會有10%~15%死於自殺.偶爾病人會出現所謂擴大性自殺,病人可在殺死數人後再自殺,導致極嚴重的後果.因此它絕非一種可治可不治的良性疾病,積極的治療幹預是十分必要的.

⑥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psychomotorretardation,psychomotoragitation)多見於所謂內源性抑鬱病人.精神運動性遲滯病人在心理上表現為思維發動的遲緩和思流的緩慢.病人將之表述為腦子像是沒有上潤滑油.同時會伴有註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在行為上表現為運動遲緩,工作效率下降.嚴重者可以達到木僵的程度.激越病人則與之相反,腦中反復思考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思維內容無條理,大腦持續處於緊張狀態.但由於無法集中註意來思考一個中心議題,因此思維效率下降,無法進行創造性思考.在行為上則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激越,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但又不知道自己因何煩躁.

⑦自知力:相當一部分抑鬱癥病人自知力完整,主動求治.存在明顯自殺傾向者自知力可能有所扭曲甚至缺乏對自己當前狀態的清醒認識,甚至完全失去求治願望.伴有精神病性癥狀者自知力不完整甚至完全喪失自知力的比例增高.雙相障礙抑鬱發作患者自知力保持完整的程度不如單相抑鬱癥患者.

(3)軀體癥狀群:睡眠紊亂,食欲紊亂,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非特異性軀體癥狀如疼痛、周身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①睡眠紊亂:是抑鬱狀態最常伴隨的癥狀之一,也是不少病人的主訴.表現為早段失眠、中段失眠、末段失眠、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早段失眠最為多見,而以末段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征性.與這些典型表現不同的是,在不典型抑鬱癥病人可以出現貪睡的情況.

②食欲紊亂: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食欲減退的發生率為70%左右.輕者表現為食不甘味,但進食量不一定出現明顯減少,此時病人體重改變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明顯;重者則完全喪失進食的欲望,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導致營養不良.不典型抑鬱癥病人則可見有食欲亢進和體重增加.

③性功能減退:可以是性欲的減退乃至完全喪失.有些病人勉強維持有性行為,但無法從中體驗到樂趣.

④精力喪失:表現為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惰,不願見人.有時與精神運動性遲滯相伴隨.

⑤晨重夜輕:有的病人情感低落有晨重夜輕的特點.即情緒在晨間加重.病人清晨一睜眼,就在為新的一天擔憂,不能自拔.在下午和晚間則有所減輕.此癥狀是內源性抑鬱癥的典型表現之一.有些心因性抑鬱患者的癥狀則可能在下午或晚間加重,與之恰恰相反.

⑥非特異性軀體癥狀:抑鬱癥病人有時以此類癥狀作為主訴,因而長期在綜合醫院門診遊蕩.與疑病癥不同的是這類病人隻是訴說這類癥狀,希望得到相應的治療,但並未因此而產生牢固的疑病聯想,認為自己得瞭不治之癥.當然,抑鬱癥伴發疑病癥狀並不少見.這類非特異性癥狀包括頭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適,胃腸道功能紊亂,心慌氣短乃至胸前區痛,尿頻、尿意等,常在綜合醫院被診為各種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2、躁狂發作躁狂發作(manicepisode)病人一般存在所謂三高癥狀,即情感高漲、思維奔逸和意志行為增強.

(1)情感高漲或易激惹,這是躁狂狀態的主要原發癥狀.常表現為輕松、愉快、熱情、樂觀、洋洋自得、興高采烈、無憂無慮.這種情感反應生動鮮明,與內心體驗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癥狀輕時可能不被視為異常,但瞭解他(她)的人則可以看出這種表現的異常性.有的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緒為主,因細小瑣事而大發雷霆,尤其當有人指責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實際的想法時,表現為聽不得一點反對意見,嚴重者可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病人常常在患病早期表現為愉快而在後期則轉換為易激惹.個別病人也可出現短暫的情感抑鬱或焦慮.

(2)思維奔逸:是指思維聯想速度的加快.病人言語增多,口若懸河、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感到自己說話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維速度.有時可出現音韻聯想,即音聯或意聯,可出現註意力不集中,常隨境轉移.如敲木魚,哚、哚、哚,多發財、財氣沖天、才華出眾.在心境高漲的基礎上可以表現自負,言談多是對自己評價過高,出現自我感覺良好,言辭誇大,說話漫無邊際,認為自己聰明異常、才華出眾、能力無比,出身名門,權位顯赫,腰纏萬貫,神通廣大等,並可達到妄想的程度.有時可在誇大基礎上產生被害體驗或妄想,但其內容一般並不荒謬,持續時間也較短暫.幻覺較少見.

(3)意志行為增強:即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其內心體驗與行為,行為反應與外在環境均較為統一.與精神運動性遲滯恰恰相反,病人活動增多,忙碌不停,喜交往,愛湊熱鬧.主動與人交往,與人一見如故,好開玩笑或搞惡作劇,好管閑事,好抱不平.但做事虎頭蛇尾,一事無成.盡管自己感覺什麼都能幹成,腦子靈光至極,但由於不能專心於某一事物之上,因而成事不足甚至敗事有餘.辦事缺乏深思熟慮,有時到處惹事.興趣廣泛但無定性.樂於助人但往往有始無終.行為輕率不顧後果,如有時狂購亂買,處事魯莽欠深思熟慮,行為具有冒險性.

(4)伴隨癥狀:躁狂發作病人由於活動增多,常伴有睡眠需要減少,終日奔波而不知疲倦.由於體力消耗過多,飲食可明顯增加,有的病人飲食無節,暴食或貪食.有時因無法正常飲水、進食和睡眠而消瘦明顯,甚至可衰竭而死亡.尤其是老年或體弱病人.輕躁狂癥病人儀表常濃妝艷抹,尤喜色彩鮮明的服飾,病人性欲亢進,偶可出現興之所至的性行為,有時則可在不適當的場合出現與人過分親熱、擁抱、接吻而不顧別人的感受.躁狂病人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躁狂病人一般自知力不全.

(5)躁狂發作的幾種形式:典型的躁狂發作以情感高漲,愉快感為主要癥狀,是與抑鬱癥恰恰相反並具有所謂三高癥的臨床狀態.而在某些躁狂狀態的變型中情緒已變得不愉快,而是以易激惹為主.譫妄性躁狂是躁狂狀態的一種極端形式.病人在一段時間躁狂發作後由於過度耗竭而導致意識障礙.混合性發作是在躁狂發作的同時伴有抑鬱癥狀.躁狂和抑鬱兩類癥狀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交替出現.ICD-10中所描述的混合性發作的標準為:①發作以輕躁狂、躁狂和抑鬱癥狀的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數小時內)為特點.②在至少2周發作期內,躁狂和抑鬱兩種癥狀在多數時間都必須突出.③既往無輕躁狂、抑鬱或混合的發作.

3、伴精神病性癥狀的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伴精神病性癥狀的躁狂是一種嚴重的躁狂癥亞型,自我評價過高,誇大可達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嚴重而持久的興奮可引發攻擊或暴力行為,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同樣,伴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鬱是一種嚴重的抑鬱癥亞型,自我評價過低和自責自罪可達到妄想程度,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抑鬱發作的臨床表現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現尤為常見.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變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戲劇性行為,或原有的恐懼、強迫癥狀,或疑病觀念所掩蓋.盡管如此,某些癥狀對診斷抑鬱發作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平素令人能體驗到樂趣的個人愛好,喪失興趣和愉快感;對通常令人愉快的環境,缺乏情感反應;較平時早醒2h或更多;早晨抑鬱加重;肯定的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食欲明顯下降;體重降低,比1個月前減少5%或更多;性欲明顯降低等,均應高度註意.

情感障礙的診斷標準可以分為抑鬱、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以及各種類型情感障礙的分類標準.盡管各國在情感障礙分類上存在相當大的分歧(見後),但對於抑鬱、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各主要診斷分類系統(如ICD-10、DSM-Ⅳ以及CCMD-2-R)之間差別不大.在常用分類系統中,定義抑鬱發作需首先考察病史中是否出現過躁狂發作.如果曾經出現躁狂發作,則納入雙相障礙之中,否則列入抑鬱發作中.現以ICD-10為例加以敘述.

1、抑鬱發作在ICD-10中,抑鬱發作不包括發生於雙相情感障礙中的抑鬱狀態.因此,抑鬱發作隻包括首次發作抑鬱癥或復發性抑鬱癥.

(1)抑鬱發作的一般標準:

①抑鬱發作須持續至少2周.

②在病人既往生活中,不存在足以符合輕躁狂或躁狂(F30)標準的輕躁狂或躁狂發作.

③不是由於精神活性物質或器質性精神障礙所致.抑鬱發作的癥狀分為兩大類,可以粗略地將之分別稱為核心癥狀和附加癥狀.

(2)抑鬱發作的核心癥狀:

①抑鬱心境,對個體來講肯定異常,存在於1天中大多數時間裡,且幾乎每天如此,基本不受環境影響,持續至少2周.

②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興趣或愉快感.

③精力不足或過度疲勞.

(3)抑鬱發作的附加癥狀:

①自信心喪失和自卑.

②無理由的自責或過分和不適當的罪惡感.

③反復出現死或自殺想法,或任何一種自殺行為.

④主訴或有證據表明存在思維或註意能力降低,例如猶豫不決或躊躇.

⑤精神運動性活動改變,表現為激越或遲滯(主觀感受或客觀證據均可).

⑥任何類型的睡眠障礙.

⑦食欲改變(減少或增加),伴有相應的體重變化.

(4)抑鬱發作的亞型:根據抑鬱發作的嚴重程度將其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3種類型.輕度抑鬱發作(F32.0)具有核心癥狀至少2條,核心與附加癥狀共計至少4條.中度抑鬱發作(F32.1)具有核心癥狀至少2條,核心與附加癥狀共計至少6條.根據是否伴有軀體綜合征將中度發作分為伴有和不伴軀體綜合征兩個亞型.所謂軀體綜合征在含義上與DSM-Ⅳ的重性抑鬱伴憂鬱或經典分類中的內源性抑鬱癥類似.這些癥狀包括:

①對平日感興趣的活動喪失興趣或失去樂趣.

②對正常時能產生情感反應的事件或活動缺乏反應.

③比通常早醒2h以上.

④早晨抑鬱加重.

⑤具有明顯的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的客觀證據(他人的觀察或報道).

⑥食欲明顯喪失.

⑦體重減輕(上月體重的5%以上).

⑧性欲明顯喪失.要符合軀體性綜合征的條件,上述癥狀必須有其4.

重度抑鬱發作具有全部3條核心癥狀,核心與剛加癥狀共計八條.可將其再分為不伴精神病性癥狀(F32.2)和伴有精神病性癥狀(F32.3)2型.伴有精神病性癥狀者又可根據幻覺、妄想內容與情緒的關系劃分為與心境相和諧的和與心境不和諧的兩種.

2、復發性抑鬱障礙復發性抑鬱障礙所使用的癥狀學診斷標準與抑鬱發作相同.

(1)復發性抑鬱障礙一般標準:

①既往曾有至少1次抑鬱發作,可為輕度、中度或重度,持續至少2周,與本次發作之間至少有2個月的時間無任何明顯的情感障礙.

②既往從來沒有符合輕躁狂或躁狂發作標準的發作.

③不是由於精神活性物質或器質性精神障礙所致.

(2)復發性抑鬱障礙的亞型:根據目前發作狀態可再分為:

①復發性抑鬱障礙,目前為輕度發作(F33.0).

②復發性抑鬱障礙,目前為中度發作(F33.1).

③復發性抑鬱障礙,目前為不伴精神病性癥狀的重度發作(F33.2).

④復發性抑鬱障礙,目前為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重度發作(F33.3).

⑤復發性抑鬱障礙,目前為緩解狀態(F33.4).

3、躁狂發作的診斷標準ICD-10中對躁狂發作與輕躁狂發作的標準進行瞭分別描述.

(1)輕躁狂(F30.0):癥狀學標準同樣可分為核心癥狀(即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和附加癥狀.

①情感增高或易激惹,對個體來講已達到肯定異常的程度,並且持續至少4天.

②必須具備以下至少3條,且對日常的個人功能有一定影響:

A.活動增多或坐臥不寧.

B.語量增多.

C.註意力集中困難或隨境轉移.

D.睡眠需要減少.

E.性功能增強.

F.輕度揮霍,或其他類型輕率的或不負責任的行為.

G.社交性增高或過分親昵(見面熟).

③不符合躁狂發作(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癥狀)、和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發作、環性心境或神經性厭食的標準.

④不是由於精神活性物質使用所致.

(2)躁狂,不伴精神病性癥狀(F30.1)

①情感明顯高漲,興高采烈,易激惹,對個體來講已屬肯定的異常.此種情感變化必須突出且至少持續1周(若嚴重到需要住院則不受此限).

②至少具有以下3條(如果情感僅表現為易激惹,則需有4條),導致對日常個人功能的嚴重影響.

A.活動增多或坐立不安.

B.言語增多(言語急促雜亂).

C.觀念飄忽或思想奔逸的主觀體驗.

D.正常的社會約束力喪失,以致行為與環境不協調和行為出格.

E.睡眠需要減少.

F.自我評價過高或誇大.

G.隨境轉移或活動和計劃不斷改變.

H.愚蠢魯莽的行為,如揮霍、愚蠢的打算、魯莽的開車,病人不認識這些行為的危險性.

I.明顯的性功能亢進或性行為失檢點.

③無幻覺或妄想,但可能發生知覺障礙[如主觀的過分敏銳(hyperacusis),感到色彩格外鮮艷].

④除外:發作不是由於酒或藥物濫用、內分泌障礙、藥物治療或任何器質性精神障礙所致.

(3)躁狂、伴精神病性癥狀(F30.2):

①發作符合不伴精神病性癥狀躁狂除標準C之外的標準.

②發作不同時符合精神分裂癥或分裂-情感障礙躁狂型的標準.

③存在妄想和幻覺,但不應有典型精神分裂癥的幻覺和妄想(即:不包括完全不可能或與文化不相應的妄想,不包括對病人進行跟蹤性評論的幻聽或第三人稱的幻聽),常見的情況為帶有誇大、自我援引、色情、被害內容的妄想.

④除外:發作不是由於精神活性物質使用或任何器質性情感障礙所致.使用第五位數字標明幻覺或妄想與心境是否相協調:

F30.20躁狂,伴有與心境相協調的精神病性癥狀(例:誇大妄想,或聽到告之他/她有超人能力的聲音);F30.21躁狂,伴有與心境不相協調的精神病性癥狀(如:對病人的說話聲,內容為無情感意義的話題,或關系、被害妄想).

4、雙相情感障礙(F31)界定為一次發作其後需有反相或混合相發作,或繼以緩解狀態.雙相障礙的診斷需符合兩條標準:本次發作符合上述某種發作的標準;既往至少有過1次其他情感障礙發作.如本次為某種類型的抑鬱發作,則既往需有至少1次輕躁狂、躁狂或混合性情感障礙發作.

F31.0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輕躁狂發作.

F31.1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不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躁狂發作.

F31.2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躁狂發作.

F31.20與心境相協調的精神病性癥狀.

F31.21與心境不協調的精神病性癥狀.

F31.3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中度或輕度抑鬱發作.

F31.30不伴軀體癥狀.

F31.31伴有軀體癥狀.

F31.4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重度抑鬱發作,不伴精神病性癥狀.

F31.5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重度抑鬱發作,伴有精神病性癥狀.

F31.6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混合狀態:①本次發作以輕躁狂、躁狂和抑鬱癥狀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數小時內)為特點.②至少在2周期間的大部分時間內躁狂和抑鬱癥狀必須同時突出.③既往至少有過1次確定無疑的輕躁狂或躁狂發作、抑鬱發作或混合性情感發作.

F31.7雙相情感障礙,目前為緩解狀態:①目前狀態不符合任何嚴重度的抑鬱或躁狂發作的標準,也不符合任何1種其他的情感障礙標準(可能因為在接受降低復發危險的治療).②既往至少有過1次確定無疑的輕躁狂或躁狂發作、同時外加至少一種其他的情感發作(輕躁狂或躁狂、抑鬱或混合性發作).

5、持續性心境(情感)障礙(F34)鑒於ICD-10、DSM-Ⅳ以及即將出臺的CCMD-Ⅲ都將持續性心境障礙即抑鬱性神經癥(心境惡劣)和環性情感障礙包括在心境障礙章中,此處將該兩種障礙的ICD-10診斷標準列出,以資參考.

(1)惡劣心境(F34.1)(類似於傳統分類系統中的抑鬱性神經癥):

①至少2年內抑鬱心境持續存在或反復出現,其間的正常心境很少持續幾周,同時沒有輕躁狂發作期.

②在此2年期間的每次抑鬱發作,沒有或極少在嚴重度或持續時間上足以符合復發性輕度抑鬱障礙的標準(F33.0).

③在某些抑鬱周期內,至少應具有以下癥狀之三:

A.精力或活動減少.

B.失眠.

C.自信心喪失或感到自信心不足.

D.集中註意困難.

E.經常流淚.

F.在性活動或其他樂事中失去興趣和樂趣.

G.無望感或絕望.

H.感到無能力承擔日常生活中的常規責任.

I.對前途悲觀或沉湎於過去.

J.社會退縮.

K.言談比平時減少.

註:如果需要,說明是早發(少年後期或20歲左右)還是晚發(通常是在30~50歲繼發於1次情感發作之後).

(2)環性心境(F34.0)(類似於傳統分類中的情感性人格障礙):

①至少2年的心境不穩定,其間有若幹抑鬱和輕躁狂的周期,伴有或不伴正常心境間歇期.

②在上述2年之間,沒有任何一種抑鬱或躁狂的表現其嚴重度或持續時間足以符合躁狂或抑鬱發作(中度或重度)的標準;然而在此種持續的心境不穩定期之前可能曾經發生過躁狂或抑鬱發作,或在此之後也可能出現.

③在某些抑鬱周期中至少存在下列癥狀中的3條:

A.精力下降或活動減少.

B.失眠.

C.自信心喪失或感到自信心不足.

D.集中註意困難.

E.社會退縮.

F.在性活動和其他樂事中失去興趣和樂趣.

G.言談比平日減少.

H.對前途悲觀或沉湎於過去.

④在某些情感高漲周期中至少存在下列癥狀中的3條:

A.精力和活動增加.

B.睡眠需要減少.

C.自我評價過高.

D.思維敏捷或具有不同尋常的創造性.

E.比平日更合群.

F.比平日更善辯或更詼諧.

G.興趣增加,對性活動或其他樂事的興趣增強.

H.過分樂觀或誇大既往的成就.

註:如果需要,說明是早發(少年後期或20歲左右)還是晚發(通常是在30~50歲繼發於1次情感發作之後).

6、相關討論對心境障礙的分類,因相當一部分病人僅發病1次,故將其與雙相及反復多次發作作瞭區分.同時,嚴重程度關系到治療和護理,所以ICD-10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CCMD-3根據我國的實際需要,僅劃分輕度、重度兩個等級.

雙相情感障礙的特點是反復(至少2次)出現心境和活動水平明顯紊亂的發作,紊亂有時表現為心境高漲、精力和活動增加(躁狂或輕躁狂),有時又表現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動減少(抑鬱和輕抑鬱).發作間期通常緩解或基本緩解.但應註意,抑鬱心境伴發連續數天至數周的活動過度和言語迫促,以及躁狂心境和誇大狀態下伴有激越、精力和主動性降低的情況也不罕見.抑鬱癥狀與輕躁狂或躁狂癥狀也可以快速轉換,甚至每天不同.如果在目前的疾病發作中,兩套癥狀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很突出且發作至少持續2周,則應作出混合性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

ICD-10指出,由於僅有躁狂的病人相對罕見,而且他們與偶有抑鬱發作的病人有類似性(在傢庭史、病前人格、起病年齡、長期預後等方面),故將這類病人也歸於雙相情感障礙.鑒於我國反復發作躁狂較常見,在前瞻性現場測試的基礎上,劃分出復發性躁狂的亞型.

ICD-10指出,輕躁狂表示不伴妄想、幻覺或正常活動完全解體的一種中間狀態,通常(但不一定)見於處在躁狂發展或恢復階段的病人.ICD-10還明確指出:輕度、中度、重度抑鬱之間的區分有賴於復雜的臨床判斷,包括癥狀的數量、類型及嚴重程度.日常工作和社交活動的表現通常是幫助瞭解嚴重程度的有用指標,但是個人的、社會的、文化的影響使癥狀的嚴重程度與社會功能之間並不呈現平行關系,因而將社會功能表現納入嚴重程度的基本標準並不明智.考慮到心境障礙病人的癥狀嚴重性與社會功能密切相關,並涉及病人的住院和醫療保險問題.因此仍然強調診斷輕躁狂的要點在於社會功能無損害或僅輕度損害.其參考指標之一,是這類病人不需要住院治療.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

情感性心境障礙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癥,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癥的陽性結果.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癥,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癥的陽性結果.

情感性心境障礙預防

心理學傢認為:學會保持最佳心態,就好象一條活魚,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社會、傢庭、生活的海洋.那麼,怎樣在人際關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你的最佳心態呢?運用各種科學可行的方法,自我調節心理因素,促進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預防一般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都可以經過自我心理保健來實現.自我心理保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確定是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青少年正確認識外界與個人的關系,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協調並處理好各種關系,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異常,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觀念、理想、行為違背瞭社會準則,自然會到處碰壁,遭受挫折,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中,導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

2、瞭解自我,接受自我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不僅要瞭解自己的長處、興趣、能力、性格,更瞭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並要正視它們.如果對自己不瞭解,不接受,那麼,不是感到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就是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過分自卑焦慮,導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青少年應有自知之明,在充分瞭解自我的基礎上,既不過高估計自我,也不自欺欺人,這樣才會心安理得,減少心理的沖突,保持心理健康.

3、認識現實,正視逆境人在現實生活中,而客觀現實又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隻要要求個人去充分認識和瞭解現實,適應和改造現實.這就要求青少年面對現實,把個人的思想、願望和要求與現實社會統一起來.當然,青少年有權進行“自我設計”,但是這種設計決不能偏離現實的軌道,否則“自我設計”隻能是空想.此外,青少年有進身處逆境也是有所難免的,如學習的困難,成績的退步,班幹部工作的沉重,考試的失利,專業的限制,就業的艱難,同學間的磨擦,初戀的煩惱等等.對此,青少年應鼓起勇力,培養自己遇事不亂、應付自如的心理品質.而要形成這種良好品質必須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和工作,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計較,不以人之短度已之長,不好高務遠,要有隨時都會遭遇困難、挫折的思想準備,要有善於調整自我與社會關系的能力.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良好際關系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諂媚,而是靠誠實友善,嚴於律已,樂於助人等高堂的品格.因此,青少年應在社會交往中鍛煉自己的良好的品質,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處理人際關系,即處理好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異性的關系,其中尤以朋友關系最為重要.處理人際關系要有一個“好尺寸”.“好尺寸”是指善於學習、仿效他人之長.這不但能使自己與周圍的人們形成和睦的氣氛,有利於最佳心態的培養與穩固,也容易把周圍的事情處理好.

5、勞逸結合,科學用腦一定的學習壓力可以激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心理的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我們提倡勤於用腦.但是,過度用腦,則會使大腦的神經活動遭到破壞,導致心理疲勞,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憊.心理疲勞不但完不成任務,而且嚴重妨礙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不僅要勤於用腦,而且要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所謂科學用腦是指讓大腦的各種神經細胞依次輪替活動,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協調.為此,一要學會科學地安排一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學習時間歸好控制在10h之內;二是休息好,保證充足的睡眠;三要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課餘活動,拓寬興趣范圍.這樣,使學習、生活有緊有松,生動活潑,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6、保持健康的情緒,掌握克服不良心境的方法情緒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身心健康就要保持健康的情緒,學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且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緒的沖動.要善於抑制個人情緒,要及時疏導已形成的消極情緒,解除精神的壓力.每個人的情緒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時好時壞,時波動如浪,時平靜如鏡.因此,必須學會控制情緒,特別是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將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使之不再擴展、蔓延,以至釀成災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註意用“理智調劑”.心理學認為,人們發脾氣,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沖破理智的大門造成的.因此,凡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容易造成對方不理解,出漏子,形成突發性矛盾,導致倉促之間失去理智的平衡.萬一遇到“頂牛”時,首先要善於壓“火”,要顯示出自己的大方,有氣節,不失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善於“退卻”.以“退”為“進”的“退卻”,是消除“戰火”的積極心理因素.

柵子  賀詞  孝漢東二街  婆羅門教  承澤  資本傢  庵野秀明  向應  金堂  戲王之王  王爐莊  票面  電商時代  白骨精  雅魯  庸人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