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李薰 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李薰 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開拓者之一

中文名:李薰

國籍:中國

出生地:湖南省邵陽

出生日期:1913年11月20日

逝世日期:1983年3月20日

職業:物理冶金學傢科學研究管理專傢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主要成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李薰,1913年11月20日出生於湖南省邵陽縣(現屬邵東縣),祖父是前清的舉人。其父在前清時是貢生,與蔡鍔同窗,民國初年,做過江西省南昌縣知事。 

李薰未及6歲時啟蒙於江西南昌省立第三小學,1925年小學畢業。 

初中是在長沙市長郡中學度過的。1927年初中畢業,考入嶽雲中學。 

1926至1931年,李薰先後就讀於長沙育才中學、明德中學、長郡中學和嶽雲中學。

1932年高中畢業,因成績優異,他被保送湖南大學工學院礦冶工程系學習,連年獲得獎學金。畢業後,李薰任長沙楚怡高級工業學校教員。

1932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通過瞭高中畢業考試,免試升入湖南大學礦冶系。 

1936年大學畢業,獲工學士學位,任長沙楚怡專門工業學校教員兼做地質調查工作。 

1937年湖南省舉行公費留學考試,李薰報名應試,名列榜首。同年9月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深造,1940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應聘留校從事研究工作。 

1938年他獲佈倫頓獎章和獎金;1940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後留該校研究生部負責指導部分研究工作,培養出不少冶金學傢。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曾授意中央研究院幹事薩本棟教授聘請李薰回國就職,他托辭謝絕。

1950年,雪菲爾德大學授予李薰冶金學博士學位。在英國,該校是唯一以冶金學博士命名其高級博士學位的學府,李薰是中國唯一獲此殊榮的學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德全和周培源率團訪英,團員塗長望特邀李薰至倫敦,當面懇請他回國。不久,郭沫若院長又親筆寫信,代表中國科學院邀他回國籌建研究所。李薰欣然允諾。遂邀集在英的柯俊、張沛霖、張作梅、莊育智、方柄等共商建所事宜。

1940~1951年在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研究生部工作,指導部分研究生。1950年獲冶金學博士。

1950年,謝菲爾德大學授予李薰冶金學博士學位,李薰在謝菲爾德大學工作期間,主要從事鋼中氫脆的研究。 

李薰在1942—1948年間關於鋼中氫的研究,發表瞭一系列有價值的論文,為鋼中氫的研究進一步奠定瞭科學基礎,在理論與實際方面都有卓越貢獻,對世界各國鋼鐵技術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受到人們的贊譽。 

1950年8月,李薰應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局長錢三強的邀請,回國籌辦冶金研究所。 

1951年8月6日,中國科學院隨即成立瞭以李薰為主任的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籌備處。 

1951年冬,李薰等一行到東北勘址,踏上瞭經東北人民政府商定的沈陽南郊五裡河子。 

金屬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新建的第一個研究所,李薰是首任所長。從1951年至1978年,20多年裡他成績斐然,做出瞭創造性的貢獻。作為富有戰略思想的科學傢,他在主持科研工作中,始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他一向要求科研人員工作要放在創新上。同時,也要十分重視科學技術工作與國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 

20世紀50年代末,國內冶金科技力量逐漸成長,國際上科技發展步入新階段,李薰審時度勢,引導金屬研究所在研究方向上做較大轉變。從以服務於鋼鐵工業為主轉變為主要發展新材料、新技術和相應的新的測試方法。他迅速組織力量,建成高溫合金、難熔金屬、金屬陶瓷、鈾冶金、二氧化鈾陶瓷核材料、熱解石墨等研究室,增強研究高強度鋼和合金鋼的人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顯著成效。金屬研究所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重返地面人造衛星、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第一艘核潛艇等成功地研制出某些關鍵材料,做出瞭重要貢獻。 

在制定十二年科技發展規劃中,李薰考慮到我國噴氣機和航天科技的需要,應發展轉爐吹氧煉鋼技術,以研制中國自己高溫、高強度的金屬和合金新材料,從而奠定高溫合金事業的發展。 

1951年8月,李薰取道香港,回到祖國。

李薰於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

1958年,李薰並不盲從,估算從運入原料,燃料到出鋼出渣,即使金屬研究所停止工作,全力以赴,也不能完成任務,遂巧妙地向上級建議,由金屬研究所派出兩個小分隊,指導土法煉鋼,使所內免遭一場災難。其後,“超聲波運動”又起,沈陽市有人設想改變鐵西工廠區的嚴重環境污染,建議推倒全區煙囪,改為“超聲波”煤氣化,並大有躍躍欲試之勢。李薰在此關鍵時刻,認真提出:“要是我的話,先推廣煤氣,後扒煙囪。

1956年,國傢編制十二年自然科學遠景發展規劃綱要,李薰主持冶金科學技術部分,規劃出中國冶金事業發展藍圖。

1956年,李薰參加制定全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當時就提出應發展轉爐吹氧煉鋼技術。

1957年訪蘇歸來,考慮到開拓噴氣和航天技術的需要,發展高溫和高強度是金屬和合金材料的動向,因而確定主攻高溫合金等研究領域;在研究變形高溫合金的工作進行到一定階段時,分析其生產上和性能上難以進一步飛躍,又提出采用精密鑄造工藝研究制造高溫合金渦輪葉片。李薰從事科學研究,密切註意世界發展前沿,堅持以發展前沿為研究基點,從而取得較大的成果。

1962年起,國傢又多次邀集專傢規劃全國科技事業的發展,他均負責冶金學科。其後,國傢科學技術委員會先後選任他為冶金組和冶金新材料組的副組長,歷時20餘年。

1960年,在李薰和葛庭燧的積極推動和親自參加下,先在長春召開全國性的有關位錯和電子論的學習班,接著在沈陽舉行瞭全國金屬物理報告會,這是中國金屬物理學科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大事。

李薰熱心學會組織的活動。他是創立中國金屬學會的發起人之一。他團結全國各部門、各地區的同行學者,超脫部門的幹預和門戶之見,為促進冶金工業和冶金學科的發展而共同努力。李薰重視創刊和辦好《金屬學報》,他自任主編,堅持辦刊方針等原則問題,對論文審改一類具體編輯事務,均親自動手,不厭其煩。現在,《金屬學報》已成為國際上知名的學術刊物之一。他也是《中國科學》的編委、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材料科學叢書》的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礦冶卷》編委會副主任。曾親自撰寫冶金學和金屬學條目。

國傢科委於1965年成立稀土和鈮在鋼中應用的領導小組,他任組長,曾召開多次學術報告會,推動瞭全國有關研究工作。在中國還未探明鎳鉻礦藏的早期,李薰就組織力量開展鉻錳氮不銹鋼的研究。

1961年12月20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2年他多次規劃我國冶金學科的發展,並任國傢科委冶金專業組和冶金新型材料組的副組長、高溫測試組和航空材料組組長、稀土和鈮在鋼中應用領導小組組長。並對鋼錳合金進行瞭開拓性研究,為促進我國低溫無磁和耐熱鋼發展做出瞭貢獻。 

1978年5月,中國科學院設立沈陽分院,任命李薰為院長。 

1980年著文《擇優造就科技人才》,認為“中國科學院的任務是出成果、出人才、沒有一批‘拔尖’的人才,就談不上出高水平的成果。”主張“為從長遠著眼,最根本的一點還在於抓好基礎教育,從小抓起,從基礎抓起。”

1981年5月,李薰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83年初,古稀之年的李薰院士,為探討科研院所如何更好地面向冶金工業建設的新途徑,全面考察我國新建的冶金工業。由寶山鋼鐵總廠回京不久,即赴攀枝花鋼鐵公司、長城鋼廠、武漢鋼鐵公司等地考察,在考察中,途經昆明時,不幸於1983年3月20日凌晨溘然逝世。 

李薰支持組建瞭新的研究院所。如將選礦研究室和分析化學室的大部分遷至長沙合建成中國科學院礦冶研究所(現為冶金部長沙礦冶研究院);冶煉化學研究室的煉鐵部分並入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耐火材料研究室調往上海合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研究所;核材料研究部分調往成都新建西南反應堆工程研究設計院。隨後,中國科學院分別在合肥和沈陽創辦固體物理研究所和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所,均得到李薰和金屬研究所的支持和援助。至於受益於李薰而成長的科技人員,更是遍及全國,他們中絕大多數人都是科技骨幹和學科帶頭人,對中國冶金科技事業的進步,作出瞭極大貢獻。

偏執  沙頭咀  旺石  幹事  宮刑  雜耍  繼承人  用實際行動  司馬談  焦糖化  踩下  荊棘叢生  停靠  夢中的新娘  單位  堂坪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