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羅卓英 國民黨陸軍上將

羅卓英 國民黨陸軍上將

中文名:羅卓英

別 名:原名東潘譜名高哲學名典蓀字尤青別號慈威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

出生日期:1896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1961年11月6日

職 業:軍人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信 仰:三民主義

羅卓英(1896—1961),字尤青,號慈威,國民黨陸軍上將。1896年3月19日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7歲入鄉私塾讀書,1914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1922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

羅卓英早年參加東征、北伐及中原大戰等役,由下級軍官累升至國軍第11師師長及第18軍軍長,並積極參與江西剿共。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瞭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等重大戰役,歷任第十六軍團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5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次長、青年軍總監、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抗戰勝利後,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1946年晉升為陸軍上將。1947年8月赴沈陽,任東北行轅副主任(主任陳誠)。1948年2月,隨陳誠離職南下,任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協助陳誠經營臺灣,改編整訓敗逃的國民黨軍隊。金門戰役初起,羅卓英與胡璉從臺北抵達金門,原意以胡璉取代湯恩伯與李良榮,惟正值戰事激烈進行,羅卓英以第18軍老長官身份於旁督戰,但未參與指揮。不久,長官公署撤銷,改任臺灣政權“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於臺北。其族人多隨之遷往臺灣,鄉居屏東縣。

人物簡介

羅卓英(1896年3月19日-1961年11月6日),原名東潘,譜名高哲,學名典蓀,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1896年3月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鄉曲灘村宜洋坪,幼年過嗣與同縣湖寮鄉嶺下村的叔父。中華民國11年(1922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畢業。先後任炮兵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副軍長、軍長、第十五軍團司令等職。是著名的抗日名將,抗日戰爭時期,率部先後參加瞭淞滬會戰之羅店爭奪戰、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仁安羌大捷、平滿納戰役重大戰役,歷任第十六軍團司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武漢衛戍總司令兼第5兵團總司令、第九戰區前敵總司令、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國民革命軍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太平洋戰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次長、青年軍總監、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等職。

羅卓英出身農傢,幼年既耕且讀,7歲入私塾啟蒙,後入大埔官學和大埔中學。

1918年,中學畢業後北上,報考保定軍校不第,次年考上該校第八期炮科,與同學陳誠結為莫逆之交。因而他後來成為陳誠派系的主要骨幹和智囊人物。

1922年6月,從保定軍校畢業回到傢鄉,先後任大埔中學教務主任、湖山官學校長。並倡辦湖山中學。

1923年,羅卓英曾受鄒魯推薦,任潮梅軍少校參謀,但旋即辭職。

1925年,東征軍回師廣州,進行大改編,羅卓英正式投身於軍界,並參加瞭討伐劉、楊之役。第二次東征時,任第一師炮兵連連長,在惠州攻城戰中指揮炮兵準確地摧毀城樓,打開缺口,使持續兩天、屢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瞭戰功。隨後率部隊由河婆入揭陽、黃崗,升任炮兵副營長,參加瞭1926年10月殲滅孫傳芳、周蔭人部的戰役。接著隨軍由閩、浙入蘇。此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參謀處長、參謀長(師長陳誠)、浙江警備師上校團長、第十一師參謀長、第三十三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第十一師師長。

1928年秋,因其“整軍經武,屢建殊勛”,提升為第18軍副軍長。嗣後,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軍長、駐贛綏靖預備軍總指揮、粵漢鐵路警備司令、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特派員。先後參加蔣介石發動的對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圍剿,晉銜陸軍中將。 羅卓英是頗有文學修養的儒將。從軍期間,在炮火弭漫,戰況緊張之際,也從不輟筆。

1931年9月時任第11師中將師長。1932年7月1日升任第18軍中將副軍長。1935年9月7日升任第18軍中將軍長。1937年9月30日升任第16軍團上將軍團長兼第18軍軍長。10月4日升兼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11月12日升兼第15集團軍上將總司令。

1937年8月至11月淞滬會戰中的羅店爭奪戰是其率部參與的抗日首仗。他時任國軍第18軍軍長,統領麾下官兵奮戰於羅店、寶山,與日軍反復較量;“三來三往”,“十蕩十決”,“一個子彈一個敵,一寸河山一寸血”,堪稱“血肉磨坊”!他運籌帷幄,指揮若定,乃至日軍未能跨越瀏河、嘉定之線一步,因而擢升為第16軍團長、第15集團軍副總司令和總司令。

1938年6月舉行武漢會戰,國軍投入兵力逾百萬,陣線綿延數千公裡。其間,羅卓英獨樹一幟:多次臨危受命,歷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武漢衛戍總司令和第5兵團上將司令,驅馳縱橫多個戰區、省域作戰而畢其役。信陽失守,蔣介石嘗詢羅卓英:“武漢尚能守幾日?”他堅定地回答:“兩周當可無虞!”蔣氏甚喜,指令:“你守十日可矣。”他果真不負重托,掩護武漢大批軍民、物資完成安全有序的撤退轉移。

在1939年2月的南昌會戰中,日軍集結陸、空、海軍協同作戰,並組建陣容強大的機械化攻擊部隊,氣勢洶洶地大舉來犯。時任第9戰區前敵總司令的羅卓英精心地調兵遣將,設局佈防,先發制人,“精神奮起作刀槍,鋤奸殺敵勇難當”。經過將近三個月激戰,終因敵強我弱、配合不力等緣故而惜乎功敗垂成。

1941年3月至4月間,在江西省上高縣,羅卓英親率第19集團軍將士,與當地民眾同仇敵愾,幾番調整戰略部署,創造抗日戰爭中 “變內線被包圍為外線反包圍”的成功戰例:完勝日軍的兩個師團及一個混成旅團,敵寇傷亡總數高達15000餘人,還擊毀、擊沉或擊傷敵軍轟炸機和汽艇,繳獲大批戰利品。此役被譽為“堪與媲美臺兒莊大捷”、“抗戰以來最精彩之作戰”,他本人亦獲得最高當局褒獎。

從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日軍又向湖南省長沙連續發動三次瘋狂進攻。時任第9戰區前敵總司令兼任第19集團軍總司令的羅卓英,初期直接指揮贛北各軍守備禦敵,中期開展異常猛烈的夏季攻勢,最後率部扼守於東山、郎梨市各渡河據點,形成百裡側擊之勢,切斷日軍退路。敵遭慘敗,狼狽北遁,他又擔任追擊軍總司令,周密籌措,緊逼窮寇,大展神威,終至“我軍民合力構築倭寇萬人塚 於瀏陽河畔”!

1942年初,羅卓英出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統帥十萬大軍,並以大兵團作戰序列跨出國門,馳騁緬甸,協同盟軍,揮戈異域,意義殊偉。雖說數月內連奏“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 “東枝大捷”凱歌,然而緣於復雜的戰場因素而告失利。他率部轉入印度,任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負責在藍姆伽訓導抗日將士。嗣後奉調回國,任軍令部次長、東南訓練團教育長(蔣介石任團長)及全國知識青年志願從軍編練總監等職,悉心教誨青年遠征軍官兵,日後參加緬北、滇西大反攻,奪得抗戰最終勝利。

概而言之,抗日疆場百戰多。羅卓英憑借其保土衛國的民族大義、堅忍不拔的鋼鐵意志、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完成瞭“軍人事業在戰場”的神聖職責,實現瞭“揚威橫覽太平洋”的光榮夢想,譜寫瞭一曲雄渾激越的抗日戰歌!

抗戰勝利後,1945年8月底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1946年晉升為陸軍上將。1947年8月赴沈陽,任東北行轅副主任(主任陳誠)。1948年2月,隨陳誠離職南下,任東南軍政副長官,協助陳誠經營臺灣,改編整訓敗逃的國民黨軍隊。不久,長官公署撤銷,改任臺灣政權“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1961年11月6日,因患糖尿病逝於臺北。其族人亦多鄉居屏東縣。育有兩子一女。其中一子名為中郎。

華門  郭書瑤  博才  茹雲  北壇村北  樹根蛋糕  客商  長田村  失血性休克  康恒  春臨  驚蛇入草  金塘下  滴答  動靜結合  梭子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