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曾融生 固體地球物理學傢中科院院士

曾融生 固體地球物理學傢中科院院士

中文名:曾融生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出生地:福建福清

出生日期:1924年8月16日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

主要成就:在中國首次應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來研究地殼構造提出張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統一動力學模式

代表作品:《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

曾融生祖籍福建平潭,1924年8月16日出生於福建福清。父親曾文基是美以美基督教會牧師。曾融生先在平潭讀小學、初中,1937年轉學福清龍田融美初中,1938年考入福州英華中學。高一結束後在福清龍田融美附屬小學教書,1940年回到英華中學繼續學業。1942年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廈門大學數理系學習。 

1946年於畢業於廈門大學數理系,由於學習成績突出,拿過兩年陳嘉庚獎學金,同年留校做數理系助教。 

1947年,曾融生進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做地球物理學傢顧功敘教授助手。當時顧功敘正在利用中國境內觀測的重力加速度資料進行重力均衡的研究,曾融生幫助顧功敘做計算分析工作。1949年,顧功敘和曾融生聯名發表瞭題為《中國境內208處重力加速度測點之海陸均衡變差》的論文。 

1950年,南京建立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融生在該所傅承義和顧功敘領導下從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曾在湖北大冶尖林山發現磁異常,並建議鉆井證實,地質部總工程師謝傢榮與蘇聯專傢采納其建議,發現瞭富鐵礦層。 

1953年,曾融生主要從事電阻率儀器的改進實驗研究。因進口電阻率儀器過於笨重,操作不便,擬用電子線路改進電阻率儀器。經過反復實驗研究,獲得成功,並發表瞭題為《真空管的電阻率探礦儀》的論文。 

1953—1954年,協助傅承義創辦北京地質學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舉辦物探短訓班,主要負責實驗室建設工作。1954年在《地球物理學報》雜志發表《真空管地電阻探礦儀》論文,闡述瞭電阻探礦儀的技術改進,這是曾融生以第一作者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同年,與戴愛雲結婚,戴愛雲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系,後成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動物學傢。與曾融生一同列入《中華當代文化名人大辭典》。 

1956年,曾融生隨傅承義到北京大學組建固體地球物理教研室,並講授地球物理勘探課程。

1957年,武漢大學地球物理專業的學生全部轉入北京大學學習。同年,曾融生升任副研究員。

1958年,地球物理研究所通過瞭由曾融生主持的柴達木勘探地殼構造研究的計劃。在石油工業部的支持下,柴達木盆地的低頻地震測深試驗拉開序幕。 

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組建地殼物理研究室,顧功敘副所長兼室主任,曾融生主持室內常務工作。他根據地殼物理的研究方向,組建瞭地殼深部探測、高溫高壓和模擬實驗,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球深部構造及重力等研究組,取得瞭豐碩的成果。

1965—1966年,曾融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講授地殼物理課程。1965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昆明成立工作站,曾融生隨研究室遷往昆明。半年後,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工作站改為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他擔任第一研究室(地震研究室)主任和第三研究室(地殼物理研究室)主任。 

1978年,國傢根據地震事業發展的需要,將原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分成兩部分,與地震有關的研究室劃歸國傢地震局。曾融生擔任中國國傢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深部構造研究室的室主任,從事深部構造和地球動力學領域的科學研究。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2年,成立曾融生任組長的“深地震測深技術協調小組”。在隨後的十幾年時間裡,協調小組轉戰南北,在華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完成瞭近4萬公裡深地震測深剖面的探測。 

1984年,出版《固體地球物理學導論》,系統論述瞭地球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和合作者根據華北地震測深的資料,發現地幔頂部另有一個界面,它和莫霍界面同為高速薄層。深入研究唐山和華北盆地及唐山震源區的深部構造,提出張性盆地和盆地內震源的統一動力學模式。承擔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測任務,提出印度—歐亞大陸碰撞過程及青藏高原物質向東流動的新模式。 

2004年8月15日,地球所3樓報告廳,舉行瞭曾融生80壽辰慶賀活動暨中國大陸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研究進展學術研討會。陳運泰、胡聿賢等院士到場向曾融生表示祝賀。 

花芽分化  兇神惡煞  大梧塘  宏興路  生命周期  忙東  肌無力危象  解放者  松州園  腕足痙攣  池金  吃一兩個  等上  帕科  引人深思  冀州市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