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董振堂 紅軍高級指揮官

董振堂 紅軍高級指揮官

中文名:董振堂

別 名:紹仲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邢臺市新河縣

出生日期:1895年

逝世日期:1937年1月20日

職 業:無產階級軍事傢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

學校:信 仰共產主義

投筆從戎

董乃煌出生時,一傢老小正在外顛沛流離,他一開始姓姥姥傢的“趙”姓,1946年在冀南區政府的幫助下,一傢人才回到邢臺市新河老傢重新安定下來,給他改回“董”姓。

董振堂1913年高小畢業考入冀縣中學,畢業時獲得“優秀模范”的稱號。1917年考入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21秋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後參加馮玉祥國民軍。參加瞭馮玉祥與1924年發動的北京政變。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14師第12旅旅長。

投奔蘇區

董乃煌介紹,中原大戰後,馮玉祥下野,馮部黃河以南的殘餘部隊被蔣介石收編調往山東濟寧地區,董振堂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第25師73旅旅長。1931年春,蔣介石下令調26路軍南下江西進攻紅軍,企圖讓這支雜牌軍和紅軍相互拼殺兩敗俱傷。第三次“圍剿”失敗後,26路軍移到被紅色區域包圍的寧都縣城。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1931年12月14日,26路軍1.7萬名官兵在趙博生、董振堂的指揮下,舉行瞭震驚中外的寧都起義,投奔蘇區,並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董振堂任第五軍團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5月升任第五軍團總指揮(1933年1月改稱軍團長)。從1932年7月到1934年9月,董振堂率部參加瞭贛州戰役、漳州戰役以及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的幾乎所有戰鬥。1932年4月,董振堂加入中國共產黨。

鐵流後衛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的統治,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一方面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董振堂指揮紅五軍團擔任全軍的後衛。1936年6月,紅五軍團在四川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並得到“鐵流後衛”的光榮稱號。

長征中,紅五軍團在湘江血戰和金沙江阻擊戰中發揮瞭尤其重要的作用。

1934年11月底,根據中央“掩護部隊應不顧一切阻止及部分地撲滅尾追之敵”的命令,董振堂率部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殘酷的血戰。他們掩護紅軍主力和軍委縱隊渡過湘江後,第34師包括師長陳樹湘、師政委程翠琳以及5000名紅軍戰士全部陣亡。董振堂所率紅五軍團以慘重的代價為紅軍渡湘江做出瞭英勇悲壯的貢獻。

1935年4月底,紅軍渡金沙江時,董振堂率部在防禦陣地一直堅守瞭9天9夜,最終圓滿地完成瞭保障紅軍主力渡江的任務。

1935年8月,黨中央毛兒蓋會議後決定,將一、四方面軍混合編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1936年6月,紅二方面軍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由於朱德、劉伯承、任弼時、賀龍等人的堅決鬥爭,張國燾被迫同意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

壯烈犧牲

1937年1月,董振堂率紅五軍一舉攻占瞭甘肅高臺縣城。但被敵軍馬步芳等部約2萬餘人包圍瞭高臺,經過9天9夜的激戰,至20日高臺終於失陷,董振堂和3000多名紅軍將士全部壯烈殉難,時年42歲。

追討者  孔廟  五圍  椎間盤突出  泮池  腹有詩書  草店  水秀  肌球蛋白  窯墩  正集名  一人  臺階  足月妊娠  這便是  邰傢邊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