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陳沆

陳沆

陳沆簡介:陳沆(hàng)人。陳沆於嘉慶十八年中舉,二十四年中進士一甲一名,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辟,筆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廣東省大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監察禦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後歸葬於浠水縣西調軍山南麓。

文學成就

陳沆於嘉慶後期至道光初年"以詩文雄海內"(周錫恩《陳修撰沆傳》)。他對龔自珍十分傾倒,稱其所著古文為"奇寶"(陸獻《簡學齋詩存跋》),又與魏源為"講學最契之友","有所作必互相質難,期達於精而後已"(陳曾則《先殿撰公詩鈔後序》)。他著《詩比興箋》,著意推求古人通過比興手法言志諷世之意,主張"文字非茍作,有物乃足尊"(《雜詩》)。

陳沆的詩較富有現實內容,反映瞭嘉慶年間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朝城》、《河南道上樂府四章》、《濮州道中》、《蘭陽渡》等,揭示瞭吏治的腐敗,民生的凋敝,貫穿著作者濟世憫民的胸懷。贈答之作,也富有真情實感。不過由於作者中年以後銳意朱熹之學,詩作多有性理色彩。

陳沆的詩既不墨守古人,也不隨俗轉移,其詩造意刻苦而出以自然,語言琢煉而達於質樸,才情流溢而氣韻沉深。陳衍論道光以來詩學時,將陳沆列為"清蒼幽峭"一派之首,說他"用人人能識之字、能造之句,經匠心熔鑄,遂無前人已言之意,已寫之景,又皆後人欲言之意,欲寫之景。當時嗣響,頗乏其人"(《石遺室詩話》卷二),指出瞭他在晚清詩發展中的地位。

陳沆著有《近思錄補註》十四卷,《簡學齋詩存》4卷、《簡學齋詩刪》4卷,共收詩360餘首,《白石山館遺稿》,《詩比興箋》四卷,《簡學齋集》六冊,《簡學齋詩存》四卷,《館課賦存》一卷,《館課試律存》一卷,《館課賦續鈔》一卷,《白石山館詩》則是作者手錄詩稿的復印,其詩均見《詩存》。《蘄水縣志》卷二十二《藝文志》錄《詠史樂府》13首,為集外詩。

詩作軼事

清朝嘉慶年間,陳沆去黃州趕赴選拔舉人的鄉試,求取功名。剛行至巴河岸邊,不巧渡船剛剛離岸,船上早坐滿瞭各鄉秀才。陳沆懇求艄公行個方便,將船開回岸邊,一道渡他過河。那艄公見站在岸邊的是位文質彬彬的書生,便樂呵呵地說:"相公前往趕考,必是滿腹文才。如果你能作一首包括十個"一"字的七言絕句,老夫即刻撥轉船頭,渡你同往彼岸。如若不能,那就請相公耐心等待,待老夫先此船才子送往黃州,上岸再喝上二兩老酒,慢慢過來接你。"陳沆一聽急得直跺腳,忙說:"小生遵命,乞求賢翁先將渡船撐回頭,我好賦詩,賢翁也好聽得清楚,給予指點。"老艄公捋須微笑:"也好。"隨即把船撐回岸邊。陳沆一腳跨瞭上去。這時,恰好江心劃過一條漁船,隻見一個漁翁坐在船頭,身邊擱著一根釣竿,雙手劃著槳,身子一俯一仰地悠然自得,還樂呵呵地唱著漁歌。陳沆舉目四望,見江心秋波,正隨波蕩漾。陳沆靈機一動,當即高聲吟道:

一帆一槳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鉤。

一俯一仰一場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艄公和滿船秀才無不拍掌稱贊,高興地讓出座位讓陳沆坐下。後來,陳沆不但鄉試中舉,而且連中進士、奪取狀元,官至四川監察禦史。嘉慶二十四年,陳沆得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元年(1821),陳沆出任廣東鄉試主考官。道光三年,充會試同考官。不久,調任四川道監察禦史。陳沆在京師就與魏源中書友善。有人說你何必失身份與貴不如你的人相交。陳沆不聽他人之言,與魏源結為摯交,不論官職卑微。魏源也很賞識陳沆。故人稱陳沆的為人如金石一般。其實,陳沆詩文早已聞名海內。上門與他接觸的人非常多,而他交友也是十分慎重的。陳沆還曾與董桂敷、姚學塽、龔自珍等講學論道,交往甚密。道光六年,卒於任上。陳沆性格清純,孝順父母。母親患病,他變容失色。早晚煎藥,服侍不休;他甚至常常萌生棄官回傢侍奉親人的念頭。陳沆文采亮拔,詩文以獨到為宗,學識淵博,把握經史,無所不窺。他認為"為學之道,靜虛為本,深密為要"。陳沆詩文獨辟路徑、自成一派。且大多揚善懲惡、關心民間疾苦之作。人稱其懷抱深遠、立心忠厚;讀之,令人孝悌之心油然而生。

牛乳  松水村  存小異  名額  一個考驗  心裡話  陳茂  串窯街  下半生  剛包完  摩加迪沙  河東  電話局  丁崗留村大  柳體  捷雪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