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陳元光

陳元光

陳元光簡介:陳元光,字廷炬,號龍湖。唐朝 河東道人(一說河南光州人,今河南省潢川縣。)。漳州首任刺史。他是閩臺地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被奉為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自未弱冠之年即隨父率眾南下,直至殉職,始終堅守在閩戍地,長達四十二年;治閩有方,開科選才,任用賢士,招撫流亡,燒荒屯墾,興辦學校,勸民讀書。號稱“蠻荒”之地的閩南,經濟文化得到瞭迅速發展。 陳元光成為促進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融合的奠基者。陳元光去世後,被後世尊奉為“開漳聖王”。潮州詩萃》收錄其排律詩三首,後人編有《龍湖集》48首,《全唐詩》及外編錄其7首。

人物生平

平定嘯亂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泉潮間蠻獠反,唐高宗下詔命陳政為總嶺南行軍總管事。"民苦蠻獠之亂,僉乞鎮帥以靖邊方。"歸德將軍陳政正是在此時臨危受命,以嶺南行軍總管的身份,率領3600名府兵、123員戰將,從河南固始縣出發,南下入閩平亂。其子陳元光時年13歲,也加入南下的唐軍。陳政率領唐軍順著淮河進入大運河,沿運河南下進入浙江,再由仙霞嶺入閩,連克數座蠻獠盤踞的峒寨後,直抵位於今華安縣的九龍山地界。在此地,由於眾寡懸殊,唐軍一時無法突圍,加上來自中原的府兵水土不服,難以忍受"蠻獠之區,瘴癘之地"的溫濕氣候,許多將士染病不起。陷入困境的唐軍無奈退守九龍山,上奏朝廷請求增派援兵。

總章三年(公元670年),陳政的兩位胞兄率領府兵及軍眷5000多人"盡室南來",包括75歲高齡的母親魏太夫人。行軍途中,兩位兄長相繼病逝,魏太夫人毅然代替兒子,將援兵帶到九龍山,與陳政會合。唐軍軍威大振,一舉突出重圍。九龍山大捷後,唐軍一路征戰,連克36個蠻獠山寨。今天的漳浦縣盤陀鎮,還留存有一座娘仔廟。廟的主人娘慧仙,是曾與一眾山寇嘯聚山林的娘子寨寨主。陳政父子派部下李伯瑤潛入寨中,智取娘慧仙,將其招安。拔除最後一座山寨後,唐軍越過蒲葵關,落腳於雲霄縣火田鎮火田村,在此安營紮寨,取得平亂的決定性勝利。

儀鳳二年(公元677年),陳政積勞成疾,卒於雲霄,埋骨將軍山。21歲的陳元光子承父業,執掌帥印,繼續帶領陳傢軍開發南蠻之地。"陳元光認為,生產落後、民性兇悍、缺乏管理、失之教育,是這一帶經常發生暴亂的根源。"長期從事開漳聖王文化研究的民俗專傢方群達說,為保此地長治久安,陳元光在入閩的第14年,上書朝廷,奏請設置州郡。兩年後,武則天批準在泉州、潮州之間設置漳州,最早的郡治就位於雲霄。陳元光被任命為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

開漳治州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呈請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間設郡縣,以利加強對漳州地區的封建統治。 在火田村火田溪中遊,至今殘存著一段長約30米的水壩,當地百姓稱其為"軍坡",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這是陳將軍率開漳將士屯墾時興建的水利工程,壩長120米,引水渠全長4000米。"湯毓賢說,"軍坡"的灌溉面積達千畝以上,是福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歷經滄海桑田,至今仍惠澤一方。

"軍坡"是陳元光重視生產的歷史見證。閩南戰事方息,陳元光心心念念的便是如何建設新漳州。那時的漳州,生產落後,野獸出沒,尚未開化,歷多年戰亂後更是百業凋零,民不聊生。

建立一個新州郡不易,建設一個新州郡更難。陳元光治漳的第一步是發展生產。火田村是陳元光在漳州建立的第一個村落,村名歷經千年,未曾更改。當年,陳元光帶領將士,與流民一起在這裡開墾土地,依戶分田,種植莊稼。士兵們"平居則狩獵,有役則戰守"。寓兵於農的政策,大大推動瞭這塊"處女地"的開發。陳元光將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閩南,讓當地百姓掌握瞭鐵器牛耕,走出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態。

開漳將士中多能工巧匠,善紡織、燒陶、冶鐵,填補瞭閩地手工業的空白。陳元光實行"通商惠農"政策,使漳州迅速成都為南方商業重鎮。同時,當地的交通事業也逐漸發展起來,九龍江、漳江等成為重要航道。漁業因此興盛,鯊魚皮是當時漳州的主要貢品。

在漳州市薌城區,一座盛唐遺跡記錄著漳州教育的發端,它就是松洲書院。

"松洲書院是中國最早以書院命名的一所學校,也是福建省最早的書院之一,由陳元光之子創建。"湯毓賢說,陳元光堅持"其本在創州縣,其要則在閃庠序"。為此,他首開先河,在漳州創辦鄉校,推行科舉制度。漳州從此重學風氣盛行,開啟瞭文風鼎盛的時代。改善漢蠻關系,是陳元光主政漳州的又一功績。面對蠻獠的反抗,陳元光采取恩威並施的策略,對於願意歸順的蠻族,進行安撫,編入戶籍,實行區劃自治,保其生活安定。他還鼓勵部下與蠻獠通婚,以促進民族融合。為此,他身體力行,迎娶當地種氏為妻,打破瞭過去蠻人不與外人通婚的傳統。

經過近40年的開發建設,漳州從不毛之地變身民風淳厚、百業興旺的樂土。"方數千裡,無桴鼓之聲",漢蠻和諧共處,少有戰事;"花卉三冬綠,嘉禾二度新",一派繁榮景象。

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潮州一帶殘寇復起,陳元光率輕騎禦敵,途中陷入包圍,因寡不敵眾,最後身負重傷,戰死沙場。漳州全城哀痛,軍民們最初把他葬於雲霄大峙原,這座山也因百姓在山頭掛滿白色葛佈,得名葛佈山。

源祭聖王

陳元光死後,歷朝歷代感念其開漳之功,相繼對其進行褒封。自唐以來,歷代朝廷對陳元光的追封計達22次,僅兩宋就有15次之多。清乾隆年間,陳元光被追封為"開漳聖王"。至此,一代功臣,登上瞭神壇,受後人朝拜。

陳元光及87姓府兵的後裔在閩南地區落地生根,成為日後漳州、泉州、潮汕地區的主要人口成分。唐以後,開漳後裔不斷向臺灣、香港和東南亞地區遷徙,落籍當地的同時,也帶去瞭開漳聖王信仰文化。從此,開漳聖王成為兩岸共同信奉的神祇。

陳元光的事跡,未見於新舊唐書。"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千百年來,兩岸百姓用自己的方式紀念著這位創業先人,為他而建的威惠廟香火長盛不衰。

傢庭成員

祖父:(生卒年未詳)陳犢,字克耕,祖籍山西河東,隋朝將領陳果仁之子,駐守河南光州,隋朝末年說服陳果仁以五萬精兵降唐,唐高祖李淵平定天下,功拜玉鈐衛翊府中郎將,封開國元勛濟美嘉慶侯,原配卒。

祖母:魏敬(599—691)字玉玨,號雲霄,世稱魏媽,河南光州固始人,隋朝中書令魏潛之女。

父親:陳政(616-677年)字一民,號素軒,河東人,遷居光州固始縣(今河南固始縣)。生於隋大業十二年、青年時隨父陳犢(字克耕)從唐太宗打天下,攻克山西臨汾等郡縣,功拜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父陳犢,陳政為陳犢與魏敬之子,排行第三。

兒子:陳珦(?~742年),字朝佩。陳元光子,生於火田村(該村在漳州建州時為漳浦縣地)。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以明經登第。當時武後稱帝已10餘年,陳珦見朝中顯貴互相傾軋,遂上疏請求歸養。

孫子:陳酆(?~779年),字有芑,陳元光孫、陳珦之子。天寶(742年至755年)中期,授朝散大夫、中郎將、漳州刺史。殳伯梁他調,陳酆繼任漳州刺史。大歷十四年(779年)陳酆逝世,謚忠憲。

曾孫:陳謨(生卒年未詳),字以忠。陳酆之子。建中二年(781年)代理漳州刺史。

後世紀念

墓葬位於漳州市市郊浦南鎮石鼓山,距市區15公裡。墓碑題"唐開漳陳將軍墓"墓前有石羊、石獅及華表各一對。陳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號龍湖,光州固始人,為唐朝歸德將軍陳政之子,博通經史韜略,自著兵書,父亡後,他接替父職,受命任鷹揚將軍。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獲準在泉、潮之間建置漳州郡治,並首任刺史長達26年。他厲行法治,重視墾荒,興修水利對開發漳州作出卓越貢獻。公元落711年,陳元光戰死並葬於綏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盤陀大崎灣),墓呈圓丘形,墓前碑文為:"唐開漳陳將軍墓"。被尊奉為"開漳聖王"。

後世紀念陳元光祖祠:位於河南省固始縣陳集鄉陳集村。又名將軍祠。唐代大將陳元光後裔所建。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重修。現存正殿五間,大式硬山灰瓦頂。殿內支柱,有廂房等建築十四間,硬山灰瓦頂,保存較完好。

陳元光廣場 :固始縣政府於2004年5月在縣城中心地帶建成陳元光廣場投入使用,廣場以固始後裔"開漳聖王"陳元光命名,占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2006年9月,由固始縣姊妹縣雲霄縣捐贈的陳元光雕像落成;其高7.11米,長5.55米,寬2.55米,總重35噸,用石123塊,現已成為廣場標志性建築。

現今漳州市浦南鄉有一座陳元光墓,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保護文物。被列為國傢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海內外陳氏宗親前往尋根問祖者不計其數。

據統計,漳州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登記在冊有251座,而"開漳聖王"廟宇在臺灣則達360多座。海內外"開漳聖王"2000多萬信眾中,臺灣信眾近500萬人,近80座宮廟成立瞭"臺灣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

每年十一月初五,閩南隆冬時節這一天,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來自海內外的陳氏後裔、漳籍同胞均集於薌城浦南鎮石鼓山開漳聖王陳元光陵園,緬懷先賢的偉績和功德。

人物評價

總評

唐初由陳政、陳元光父子率部入閩,並對漳潮地區進行大規模的開發,是一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它不僅直接影響這個地區,也間接地影響到後代對臺灣省的開發。應該指出,由於陳元光本人的組織才能和實際上的領導地位,他在這一開發過程中作出瞭卓越的貢獻,應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

歷朝封贈褒揚

唐先天元年(712年),敕贈"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開元四年(716年),又敕贈"潁川侯"。

唐開元四年(716年),在陳元光殉職後第五年,州縣治遷至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唐玄宗皇帝追贈陳元光為"潁川侯",並下詔書在州治敕建奉祀陳元光廟宇,且賜樂器、祭器,建"盛德世祀"牌坊以表之。

貞元二年(786年)州治北遷龍溪(今漳州市區),奉敕改葬陳元光於州治之北的松州堡高坡上(今薌城區浦南鎮),遂又立廟於石鼓山下(世稱松州廟)。

五代(947年),敕贈"保定將軍兼金紫光祿大夫,太傅尚書令"。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敕贈"保定男";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敕贈宗應伯;

煦寧八年(1075年)六月,敕贈"澤公";

政和三年(1113年)十月,賜廟額"威惠";

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敕贈"忠澤公"。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加贈"顯佑";

紹興二年(1132年),敕贈"輔國將軍"。

紹興七年(1137年)正月,加贈"英烈";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贈"英烈忠澤顯佑康庇公";

紹興十三年(1143年),敕贈"開漳州主聖王",加謚"忠毅文惠王";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敕贈"靈著王";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七月,加贈"順應";

紹興三十年(1160年)加贈"昭烈";

乾道四年(1168年)九月,敕贈"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

寶慶二年(1226年)敕贈"宗毅公"。

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贈"昭烈侯";

萬歷七年(1579年),敕贈"威惠開漳陳聖王"。

清乾隆四年(1739年),禦賜宮燈一對,禦書"唐高封祀典開漳聖王"。

後世影響

其一,戍閩開漳,加速瞭東南邊陲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使蠻荒之地的少數民族歸順瞭朝廷,鞏固瞭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權。唐初,泉、潮間被視為"蠻獠"的族,幾乎還處於氏族社會末期,多住在"背山面海"的"蛇豕之區",以狩獵為生,山洞為傢,到處"榛莽如是,幾疑非人所居"(陳元光《謝準請(建州縣)表》。他們常與安居從事農耕的漢人發生沖突,歷朝政府所派軍隊都未能進入其"領地",隻能以九龍江為界,"插柳為營",中央政權鞭長莫及。而九龍江以西盡為"蠻獠"活動場所,他們據此長期與官府對峙,成為朝廷的心腹之患。陳元光祖孫及其將士戍閩開漳,開創瞭東南邊陲的歷史新紀元,使昔日蠻荒之地,漸成文明之邦,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風俗等開始融入中華民族大傢庭,並逐步貼近中原水平。居民的血統、心理素質和民族意識自此與中原息息相通,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在閩粵之域得以發揚光大。此後千餘年來,閩南一帶未出現與中央政權相對抗的割據政權和勢力,並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可以說,其歷史意義和影響都是劃時代的。

其二,陳元光祖孫數代作為儒傢政教思想的實踐者和中原文化的傳播者,對漳、泉、潮、汕諸州日後成為飲譽海內外的文風昌盛的歷史文化名城,其屬地成為民風淳厚、才俊輩出的禮義之邦,起瞭勿庸置疑的奠基作用。並以其蓬勃的歷史感召力和傳承力,對後世教育的發展、文化的積淀和良風美俗的形成,產生瞭綿綿無止的影響。陳元光祖孫這一歷史功績的建樹,應當說是與其傢族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分不開的。這是因為固始地處中原,而中原則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經濟和文化教育相對發達,甚至可以說領華夏之先。生於斯、長於斯的陳元光,出身官宦之傢,書香門第,自幼又聰穎好學,有條件博覽儒傢經典,備受儒傢思想文化的薰陶,13歲即領鄉薦第一。襲任左郎將和晉任漳州首任刺史後,就顯示出他的文韜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僅是一位善於領兵征戰的將軍,還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封建社會的政治傢,同時也是一位滿腹經倫的儒教學者、頗有成就的詩人。著有《龍湖集》、《玉鈐集》、《兵法射訣》等詩文集,《全唐詩》有其詩作七首。由此可見,集文官儒將於一身的陳元光,具備這樣高的素質和修養,主政期間重教興文,德禮育人,恩威並重,倡導文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瞭。也惟此,才收到瞭"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社會效果。

其三陳元光及其祖孫戍閩開漳功績,為閩粵臺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廣為傳頌。一千多年來,閩粵人民一向尊崇陳元光為"開漳聖王",紛紛立廟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唐、五代、宋朝廷先後追封陳元光將軍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丞"、"保定將軍"、"太尉尚書令"、"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等。漳州和潮、汕地區民間供奉"開漳聖王"的威惠廟、燕翼宮、州主廟等有百餘座。目前在臺灣奉祀陳聖王的威惠廟、昭惠廟等有53座(一說55座),其中以宜蘭、桃園、臺北數量、香火為最。在東南亞各地陳聖王廟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發達國傢  存小異  玉山縣  路靖城路  逾期違約金  莧菜  南麻峪  三地門鄉  疏而不失  外幣  六安市  宏觀經濟學  黃傢園  驚夢  湘潭市  高河鎮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