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夏完淳 明末詩人

夏完淳 明末詩人

本 名:夏完淳

別 稱:乳名端哥別名復

字 號: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

所處時代:明末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

出生時間:明朝崇禎四年九月初九(公元1631年10月4日)

去世時間:南明永歷元年九月十九日(公元1647年10月16日)

主要作品:《南冠草》《續幸存錄》《細林野哭》《精衛》《獄中上母書》

主要成就:東南抗清;有較高的詩歌、詞曲、散文、駢賦、史學成就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民族英雄,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為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瞭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傢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昆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柳亞子《題<夏內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風流一世宗。我亦年華垂二九,頭顱如許負英雄。”

人物生平

夏完淳於大明崇禎四年(1631年)生於華亭(今上海松江),傢住郡城西花園浜,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上年紀最輕的華夏先烈。完淳父夏允彝為江南名士,與完淳師陳子龍創立幾社(與復社相應)。夏完淳受父親影響,矢志忠義,崇尚名節。夏完淳天資聰穎,早慧,5歲讀經史,7歲能詩文,9歲寫出《代乳集》。允彝出遊遠方,常帶完淳在身邊,使他閱歷山川,接觸天下豪傑。初受知於復社領袖張溥,十二歲起,從陳子龍為師,在文章氣節方面,深受二人熏陶。

崇禎十六年(1643年),與同縣友人杜登春等組織“西南得朋會”(後改為“求社”),成為“幾社”的後繼。次年春,農民起義軍席卷北方,完淳自稱 “江左少年”,上書40傢鄉坤,請舉義兵為皇帝出力。 弘光元年,清兵下江南,完淳年十五,隨父、師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後,夏允彝投水自殉。乃追隨陳子龍與太湖義軍聯系,參謀義軍領袖吳易軍事,繼續從事抗清救囯活動。不久,太湖義軍被包圍消滅。完淳泅水脫險。復明意志堅定不移。因痛心國事,作《大哀賦》,文采宏逸,情詞哀惋,見者無不感嘆驚佩。

永歷元年(魯監國二年)春,明魯王賜謚夏允彝為“文忠”公,並遙授完淳為中書舍人。完淳寫謝表,連同抗清復明志士數十人名冊,交與專在海上往來通信聯系的秀才謝堯文,使赴舟山呈與魯王。謝在漴闕候船,被清兵拿獲,解送提督吳勝兆處系獄。後吳勝兆反清事敗,清當局得完淳所書謝表等,於是南京總督軍務洪承疇,秉承滿清攝政王意旨,按名冊嚴緝夏完淳等,務要一網打盡。

完淳避在嘉善嶽父傢中,曾秘密西行受阻,返回松江,決定渡海至魯王處,再圖大舉。不幸於六月底被清當局偵獲逮捕,取水道解往南京受審。船過細林山(即辰山),想起老師陳子龍,作《細林夜哭》詩,以表哀悼。船過吳江,又作《吳江夜哭》詩,以悼念吳易。

押至南京,洪承疇親自訊問並勸降,說:“童子何知,豈能稱兵叛逆?誤墮賊中耳!歸順當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為不知審訊大員就是漢奸洪承疇,高聲答道:“我聞亨九(洪承疇字)先生本朝人傑,松山、杏山之戰,血濺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動華夷。吾常慕其忠烈,年雖少,殺身報國,豈可以讓之!”當左右差役告訴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疇時,完淳更聲色俱厲地說:“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聞之,曾經禦祭七壇,天子親臨,淚滿龍顏,群臣嗚咽。汝何等逆徒,敢偽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疇色沮氣奪,無辭以對。時錢栴亦被捕,意志沮喪。完淳在旁勉勵說:“今與公慷慨問死,以見陳公於地下,豈不亦奇偉大丈夫哉!”使錢得全晚節。 在獄中談笑自若。自被捕至獄中寫下得詩,名《南冠草》,都是慨世、傷時、懷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涼,傳誦千古。繼其父所作之政論集《續幸存錄》,分析南明弘光王朝敗亡的原因,識見超卓。如謂“南都之政,幅員愈小,則官愈大;郡縣愈少,則官愈大;財賦愈貧,則官愈富。斯之謂三反。三反之政,烏乎不亡?”故郭沫若驚嘆:“完淳不僅為一詩人,而實為備良史之才者也。”

九月十九日,夏完淳就義於南京西市,所謂罪名歸納為“通海寇為外援,結湖泖為內應,秘具條陳奏疏,列薦文武官銜”。臨刑時,他立而不跪,神色不變,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過瞭很久,才持刀從喉間斷之而絕。錢栴等三十餘人一同在南京就義。夏完淳死後,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殮遺體,歸葬於松江昆岡鄉蕩灣村夏允彝墓旁。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不幸夭折,一代忠良絕嗣。

夏氏父子墓坐落在松江區小昆山鎮蕩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臺,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 畝餘。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修葺瞭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並立墓碑,國務院副總理陳毅親筆題寫碑文“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十個行楷大字。字字有神,體現瞭陳總對這兩位民族英雄的敬仰和推崇。

出生

夏完淳出生於崇禎四年,即公元1631年,這時的大明朝離滅亡隻有13年瞭,可謂內憂外患,積重難返。在文化思想與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南方,要求個性解放,反對理學桎梏的時代精神也在廣泛發展,許多飽讀詩書、憂國憂民的士人按照文學觀念或活動地域形成各種流派或社團,與閹黨進行鬥爭。這裡面就有著名的東林黨。繼東林黨之後,又有組織地主階級中下層知識分子及小市民的復社和幾社,而夏完淳的父親夏允彝就是幾社的創始人之一。一代奇才夏完淳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在大雷雨即將來臨前的江南,松江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

夏完淳出生後,夏傢上下歡天喜地,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祝賀,祝賀夏允彝35歲喜得貴子,更祝賀夏傢單弱的門庭終於有瞭生機。

傢庭教育

夏允彝從兒子懂事時起就教他四書五經、天下詩文,而且在講授詩文的同時更註重愛國主義的教育。那些為瞭國傢民族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的名字和他們的佳作例如《正氣歌》、《滿江紅》一起深深地銘刻在小完淳的心中,而父親及其朋友們為匡救天下,恢復優秀儒傢傳統和閹黨進行鬥爭的情景更是給瞭他現實的教育。夏允彝正妻、完淳的嫡母盛氏的教育與愛護也是小完淳成長道路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三鄉雅居樂  小聰明  夜間飛行  乳泉  大羊村  二十年後  其樂無窮  多福  旋風腿  參加者  轉錄  少林搭棚大  檔案室  血和淚  伯牙鼓琴  朱路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