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張耳 西漢開國功臣

張耳 西漢開國功臣

中文名:張耳

民族:華夏族

出生地:大梁

出生日期:公元前264年

逝世日期:公元前202年

職業:諸侯王

主要成就:重建趙國反抗暴秦西漢開國功臣

王爵:常山王、趙王

謚號:景王

子嗣:張敖

年少風流

張耳年少時,曾為魏公子無忌(信陵君)座上常客。 曾亡命遊外黃(今商丘民權縣) ,當地有位富傢女喪夫,她父親的門客就建議她:“想要找一位好丈夫,就跟著張耳吧。 ”於是這個女子就嫁給瞭張耳,並且給予張耳大力資助。張耳因此能招致四方食客,成為魏國外黃縣令。 

魏國滅亡後,張耳傢住外黃,劉邦曾多次訪問張耳,相處達數月之久。 秦滅魏數年後,聽說張耳和他的朋友陳馀是魏國名士,懸賞千金捉拿張耳,五百金捉拿陳馀。於是張耳、陳馀變更姓名逃亡到瞭陳地。 

重建趙國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率被征發者900馀人在蘄縣大澤鄉起義,進入陳地(今河南淮陽)時,聚眾已數萬。 張耳偕陳馀遂投奔起義軍,被任為左右校尉。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八月,張耳、陳馀隨義軍大將武臣趨至邯鄲。 時陳勝在陳地稱王。 於是張耳、陳馀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馀為大將軍。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趙王武臣和左丞相召騷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脫劫難。事後張耳及時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未遭劫難之幕僚商議,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今河北邢臺)。 

公元前207(秦二世三年)秦朝大將章邯率軍

進攻河北。 張耳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信都難守,就保著趙歇往東逃走,被秦兵圍困在巨鹿城。巨鹿城中兵少食盡,秦軍又晝夜攻打。 在情況十分危急的緊關頭,張耳想起他“刎頸之交”的好友陳馀,正擁兵數萬駐紮巨鹿城北,便派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向陳馀求援。而陳馀則自恃兵少,難以敵秦,不予授救。反說要是去同秦軍作戰,“如以肉委虎,徒盡亡軍”,可把張耳氣壞瞭。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月,項羽率援趙義軍北渡漳河,連連破敵,於十二月遂解鉅鹿之圍 。張耳約見陳馀,責其不肯救趙之過;又疑張黶、陳澤二將被其所害。 陳馀怒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 陳馀起身入廁,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遂佩其印綬,取其兵權。 張耳收陳馀兵權後,馀常獨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由此,張耳與陳馀失和而成仇。 

助劉滅項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劉邦滅秦。 此時項羽軍破函谷關,進屯新豐、鴻門(均在今陜西臨潼北)。劉邦至鴻門與項羽相會,險遭殺害。項羽佯尊楚懷王為義帝,遷都江南彬地。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封劉邦為漢王。同時封王共18個, 因張耳亦同各路諸侯入關, 項羽也素聞張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趙抗秦之功,乃分趙地北部,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臺)。 此為常山王之始。張耳立國,陳馀甚怒

,對人道:“張耳和馀功相等。今張耳為王,我卻稱候,項羽對我不公。” 當時,齊王田榮叛楚,陳馀乃使門下客夏說對田榮道:“項羽執掌天下不平,請借給我兵,南皮可掩蔽你。 ”田榮欲樹黨以反楚,乃譴給陳馀。 陳馀又加三縣之兵襲擊常山王張耳。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二年),常山被攻破,張耳敗走。十月,投漢王劉邦,待之甚厚。 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張耳與韓信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擊趙,使萬人過河列營,成背水陣。 此陣一成,隻許勝,不許敗。故而漢軍將士皆作殊死戰,勇猛異常。旋大敗趙軍。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韓信報請劉邦以張耳為趙王,都襄國(今河北邢臺)鎮撫其國。漢王許之。 

張耳立為趙王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五年)去世, 其子張敖即位為趙王。後劉邦在剪除異姓王時被廢掉王位。 

能不  毓璜頂  四面受敵  息肉病  平義  路子  糖蛋白  沙田馬場  倒刺  子午  西泊子  臣僚  彈丸  大峽  馬岡  填入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