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適 西周著名賢者
来源:74U閱讀網
朱穆簡介: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東漢南陽郡宛(今河南南陽市)人,丞相朱暉之孫。初舉孝廉。順帝末,大將軍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時任侍禦史。感時俗澆薄,作《崇厚論》、《絕交論》。永興初,出任冀州刺史,鎮壓起事災民。後觸犯宦官,罰作刑徒,因千人上書為之鳴不平,赦歸。居鄉數年,復拜尚書。上書請除宦官未成,憂憤死。
朱穆(100~163)東漢學者。字公叔。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傢世衣冠,初舉孝廉,後為侍禦史。出為冀州刺史,因彈劾權貴、抑制豪強而受到誹謗,下獄治罪。後征拜為尚書,為人剛正不阿,居宮數十年,"死守善道",蔬食佈衣,傢無餘財,其思想節操為人所推重。時人有"兼資文武,海內奇士"之評。蔡邕在《朱公叔謚議》、《鼎銘》、《朱穆墳前方石碑》等文中對朱穆的操守多有贊揚。朱穆對當時的朝政多有批評,指出"公賦既重,私斂又深。牧守長吏,多非德選,貪聚無厭。遇人如虜,或絕命於棰楚之下。或自賊於迫切之求","榜掠割肅,強令充足"(《後漢書·朱穆傳》)。主張改革弊政,清除宦官,選用賢能,"減省第宅園池之費,拒絕郡國諸所奉送"(同上)。在哲學上,發揮道傢重道返樸的觀點。否定儒傢的禮義而以道與理作為行為的準則。他說:"夫道者,以天下為一,在彼猶在己也,故行違於道則愧生於心,非畏義也;事違於理則負結於意,非憚禮也,故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德性失然後貴仁義。是以仁義起而道德遷,禮法興而淳樸散,故道德以仁義為薄,淳樸以禮法為賊也"(同上)。重申老子的"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的觀點,贊揚天的崇大和地的深厚.批評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和極端片面的思想方法。他說:"尚相誹謗,謂之臧否。記短則兼折其長,貶惡則並伐其善"。"務進者趨前而不顧後,榮貴者矜己不待人.智不接愚,富不賑貧,貞士孤而不恤,賢者厄而不存。"(同上)認為社會風尚是~種巨大力量,"故時教俗美,則小人守正。利不能誘也;時否俗薄,雖君子為邪。義不能止也"(同上)。指出當時的社會風尚越來越壞,而且難以挽回。他說:"先進者既往而不反,生來者復習俗而追之。是以虛華盛而忠信微,刻薄稠而純篤稀"(同上)。認為在當時不良的社會風氣下,隻有道傢重道反樸的思想才具有積極的意義。《後漢書》卷四三有傳。有集2卷,今佚。《全後漢文》卷二八輯有其部分著作。
朱穆自幼即以沉思好學、用心專一而著名,由於精力專註,或丟失衣冠,或跌落坑中,亦不自知;年50歲時還向同郡隱居武當山教授經傳的趙康奉書稱弟子,為時人所稱服。朱穆為人耿直有韜略,20歲舉孝廉,後拜郎中、尚書侍郎,被人稱為"兼資文武,海內奇士"(范曄:《後漢書》卷43《朱穆傳》)順帝末,從大將軍梁冀,為典兵事,甚見親任。桓帝即位,升任侍禦史,不久再遷議郎,與邊韶、崔寔、曹壽等共入國史館東觀撰修《漢紀》,作《孝穆、崇二皇及順烈皇後傳》,又增補瞭《外戚傳》及《儒林傳》。
桓帝崇尚敦厚,朱穆遂作《崇厚論》,呼籲重德教;又著《絕交論》,倡導交往以公。永興元年(153年),冀州發生嚴重的水災饑荒,社會秩序混亂,朱穆奉命出任冀州刺史,因懾於朱穆威名,貪官污吏聞風而逃,冀州百縣中僅解印外逃的縣官即達四十餘人,他一到任,就嚴懲為非作歹的貪官豪強,終因觸怒朝廷宦官權貴,被捕還京師,罰作刑徒。後得太學生劉陶等數千人上書申訴,為朱穆鳴不平,方獲釋歸居鄉裡。居傢數載,復為尚書,仍剛直不阿,屢次上書或面諫罷除宦官,桓帝不從,遂遭排擠詆毀,終日憤懣抑鬱,於延熹六年(163年)發疽而死。朱穆死後,詔贈益州太守,謚"文忠先生"。善文辭,為蔡邕所重,詩僅存《與劉伯宗絕交詩》一首。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
来源:74U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