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吳嘉紀

吳嘉紀

吳嘉紀簡介:吳嘉紀(1618年-1684年),字賓賢,號野人,江蘇東臺人(清代屬於揚州府泰州)。出生鹽民,少時多病,明末諸生,入清不仕,隱居泰州安豐鹽場。工於詩,其詩法孟郊﹑賈島,語言簡樸通俗,內容多反映百姓貧苦,以“鹽場今樂府”詩聞名於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賞識,著有《陋軒詩集》,共收入詩歌1265首。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吳嘉紀詩箋校》本。

生平

在中國文學史上,明末清初曾出現一位著名的鹽民詩人,他就是號稱佈衣詩人的吳嘉紀。

吳嘉紀,安豐場(今東臺市安豐鎮)人,字賓賢,號野人,生於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祖父吳鳳儀是明代著名哲學傢王心齋的學生。吳嘉紀少時受業於吳鳳儀的弟子劉國柱,因天資聰明參加府試,名列前茅,中第一名秀才。他出身清貧,年輕時燒過鹽,傢無餘糧,雖豐年常斷炊,但不以為苦。喜讀書做詩,好學不倦,曾應府試,但因親見明王朝覆滅,清兵南下,居民慘遭屠殺,遂絕意仕途,隱居傢鄉。詩人雖不是灶戶,但也窮得衣食不周,朝不謀夕。住所僅草屋一楹,名其為"陋軒"。由於住所四周雜草叢生,蓬蒿遍地,而他卻終日把卷苦吟,不與外人往還,故人又稱他為"野人"。他也樂以"野人"為號。揚州詩友汪楫(舟次)訪問地方文人學士,得知吳野人安貧樂道,長於吟詠,又自立一傢,遂將其詩送兩淮鹽運使周亮工閱覽,周又轉揚州推官王士禎,王十分推崇,說:"有才如嘉紀天下之人不知也,鄉曲之人不知之也,獨有一汪楫知之。"周、王二人都為詩卷作序,隨後由泰州分司汪兆璋(芾斯)搜集吳詩400首刊刻問世,從此名聞四方。

由於長期生活在貧民中間,親身體驗瞭官吏、鹽商對灶民的剝削和頻仍的水災、軍輸對灶民的侵害,對此,他終日把卷苦吟,從而寫出瞭大量反映社會黑暗,民不聊生的詩篇。他的詩以其真實而深刻的內容和高度概括的手法,反映瞭當時勞苦大眾苦不堪言的生活困境和自己的思想感情。汪懋麟評"五七言近體﹐幽峭冷逸﹐……自脫拘束。至所為今樂府諸篇,即事寫情,變化漢﹑魏痛鬱樸遠﹐自為一傢之言"。吳周祚在詩序中稱其"冰霜高潔、刻露清秀,不得指為何代何體,要自成其為野人之詩"。如他在描寫鹽民生活的《絕句》詩中寫道: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閑一刻是乘涼。

吳嘉紀的夫人王睿,字智長,是個甘守貧困、志趣高潔的女詞人。她是明代著名的"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後裔。王睿自幼聰明好學,繼承瞭王艮質樸的唯物論和平民思想,勤於作詞。與吳嘉紀結為夫婦後,志趣相投,吳嘉紀將自己詩集題名為《陋軒詩》,王睿也將自己詞集題名為《陋軒詞》,一詩一詞,珠聯璧合,均為時人所推崇。1683年秋,王睿逝世,吳嘉紀寫瞭《哭妻王氏》詩12首,悲慟欲絕。詩序雲:"(王氏)歸餘四十五年,嘗願先餘死。問之,曰:冀得君挽詩耳。今子死,餘哭子有詩。涕泗之時,詩愧不工,然子願酬矣!子願獲酬,餘悲可勝言哉!"由於女詞人生前太窮,《陋軒詞》未能印行,連原稿也不知下落。翌年,67歲的吳嘉紀也在悲痛和窮愁潦倒中離開瞭人間,他身後蕭條,由摯友汪舟次、程雲傢為其料理喪事,汪舟次題寫墓碑:"東淘佈衣吳野人先生之墓"。辛亥革命後,由南通著名實業傢張謇資助,樹立瞭石牌坊,設瞭石桌、石凳等,張謇親筆為牌坊撰寫瞭對聯:蒹葭秋水伊人思,禾黍西風故國愁。

扣籃對決  滑膜切除術  普河  情系半生  四風原典  科園西九  回補  汽車模型  向村  那為  也給  光華路  大合唱  抽華子  程莊  赫傢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