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荊浩

荊浩簡介:荊浩(約850-?),五代後梁畫傢。字浩然,號洪谷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說河南濟源人。因避戰亂,常年隱居太行山。擅畫山水,師從張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勾皴之筆堅凝挺峭,表現出一種高深回環、大山堂堂的氣勢,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典之作,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生平

荊浩(約850-?)中國五代後梁最具影響的山水畫傢,博通經史,並長於文章。字浩然,河南濟源人。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有壁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傢之一。

他生於唐朝末年,大約卒於五代後唐(923-936)年間。士大夫出身,後梁時期因避戰亂,曾隱居於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谷子"。荊浩不僅創造瞭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托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瞭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

荊浩創山水筆墨並重論,擅畫"雲中山頂",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為宋畫典范,隻可惜留存於世的作品極少,且僅有的幾幅畫也尚存真偽之疑。

荊浩生平及早期繪畫活動荊浩出生於河南濟源。濟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兩山,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鄰,歷來文風頗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兩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長。荊浩故裡位於今縣城東北十五裡的谷堆頭村,現存荊浩墓遺址。

荊浩字浩然,約生於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濟源的風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雲:"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泉,澄碧轉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於王屋山創建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並列,贊曰:"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臺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傢鄉來到開封,得同鄉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後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制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

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點景人物。《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瞭荊浩的《鐘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並記述畫中鐘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隱居河南林州洪谷山

荊浩在五代後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瞭"隱於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谷子。

洪谷位於開封之北二百裡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於縣西綿亙一百八十裡,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傢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

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卻有較多聯系,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

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於林縣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時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於荊浩,寄詩以達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於懸崖上的雙松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雲煙,遠處則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並寫瞭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後的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傢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

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系。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佈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保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瞭。

主要作品

至明末,睢州的袁樞(袁可立子)成為收藏荊、關、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時敏在《煙客題跋》中有《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對袁樞贊賞道:"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傢。"

在歷代繪畫史籍和著錄書中,記有荊浩作品約共五十餘幅,其中山水畫占絕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畫。如《宣和畫譜》所記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以及前面提到的觀自在菩薩、鐘離訪道圖,這九件作品都是以人物為主的。山水畫據《圖畫見聞志》記述有四時山水、三峰、桃源、天臺;《宣和畫譜》記有夏山圖四、蜀山圖一、山水圖一、瀑佈圖一、秋山樓觀圖二、秋山瑞靄圖二、秋景漁父圖三、白蘋洲五亭圖一;南宋《中興館閣儲藏》記有江村早行圖、江村憶故圖;此外,在《襄陽志林》、《雲煙過眼錄》、《鐵網珊瑚》、《珊瑚網》、《清河書畫舫》、《圖畫精意識》、《平生壯觀》、《式古堂書畫匯考》、《石渠寶笈》、《庚子消夏記》等著錄中,還記有漁樂圖、秋山圖、山莊圖、峻峰圖、秋山蕭寺圖、峭壁飛泉圖、雲壑圖、疏林蕭寺圖、雲生列岫圖、溪山風雨圖、楚山秋晚圖、仙山圖、長江萬裡圖、廬山圖、匡廬圖等。比較特殊的是《珊瑚網》中記載荊浩有交泰圖冊頁,可能是一幅畫有三隻羊的風俗畫,寓意"三陽(羊)交泰"。

以上作品除匡廬圖尚存,其他均已失傳。至於目前傳為荊浩所作的五幅畫——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江山瑞靄圖、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漁樂圖等,其真偽都存有爭議。

藝術特色

一、"有筆有墨,水暈墨章"歷代畫史畫論著作都愛引用荊浩這幾句話:"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當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傢之體。"他本人在《筆法記》中說:"隨類賦彩,自古有能;如水暈墨章,興我唐代。"這兩段話確實概括瞭荊浩藝術的一大特色。

六朝以來,山水畫都是青綠設色,勾線填彩。從盛唐、中唐開始出現水墨山水畫,屬於開創者行列的有張璪、王維、王洽等人,然整個社會尚未形成風氣。到五代,水墨山水畫日益成熟,經荊浩進一步發展,上升為理論性的"有筆有墨",並對水分運用也更加講究。用筆與水墨相結合,更有助於表現大自然變化萬千的氣象,在繪畫審美觀上是一種拓展,在技法上也顯然有助於消除那種刻板的筆跡。如前引答大愚詩中所說的"墨淡野雲輕",就是水墨微妙的藝術效果。

按荊浩自己的解釋:"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他主要強調的是用筆的變化運動感,用墨的韻味天趣。吳道子隻有線條筆力而無墨色變化,項容隻有墨的變化而無用筆之美,荊浩將這兩傢長處結合起來,達到"人以為天成"的效果,"故所以可悅眾目使覽者易見焉"(引自《宣和畫譜》)。

有關荊浩用筆的特點,歷來記載分析不一。有的說他"皴用小斧劈,樹石勾勒,筆如篆籀"(李佐賢語);有的說他"將右丞(王維)之芝麻皴少為伸張,改為小披麻"(佈顏圖語);還有的說"其山與樹皆以禿筆細寫,形如古篆隸,蒼古之甚"(孫承澤語)。這些說法表明荊浩在用筆方面融入瞭篆隸書法的骨力,在皴法上還處於探索之中,面貌不一。宋代周密的《雲煙過眼錄》記述他見到荊浩漁樂圖兩幅,上有題書《漁父辭》數首,類似唐代柳公權的書風。前人的記載值得參考。

二、"大山大水,開圖千裡"

荊浩之前的山水畫,很少見到表現雄偉壯闊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佈局。由於太行山氣勢磅礴,使他的審美眼光發生重要變化,認識到"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由於他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勢,終於創立瞭"開圖千裡"的新格局。

北宋沈括《圖畫歌》寫道:"畫中最妙言山水,摩詰峰巒兩面起。李成筆奪造化工,荊浩開圖論千裡。范寬石瀾煙林深,枯木關同極難比。江南董源僧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

荊浩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這一變化反映瞭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審美認識的深化。他把在現實中觀察到的不同部位、形貌的山巒水流,分別定名為:峰、頂、巒、嶺、岫、崖、巖、谷、峪、溪、澗等,並指出從總體上把握自然山水的規律:"其上峰巒雖異,其下岡嶺相連,掩映林泉,依稀遠近。"正是在從上下、遠近、虛實、賓主以及各種物象的全方位審視中,形成瞭"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整體觀念,在創作中往往是危峰突兀,重巖疊嶂,林泉掩映,氣勢浩大。

收藏過荊浩作品的宋人米芾,把荊畫特點歸納為"善為雲中山頂,四面峻厚";又說"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由此可以想見氣韻雄壯的格局。清人顧復在《平生壯觀》中記述荊作雲壑圖"峰嵐重復,勢若破碎,而一山渾成,無斷絕之形"。這裡說的是善於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細部刻畫的真實具體,並未影響渾然一體的山勢。他還指出荊浩所作多為"尋丈之筆",以致"後之大圖不能出范圍焉"。但是荊浩也能作小幅,如冊頁雲生列岫圖就被評為"咫尺而得千頃之勢,水墨濃淡生秀絕倫"。

荊浩好作秋冬之景,歷代著錄中有《秋山樓觀圖》、《秋山瑞靄圖》、《秋景漁父圖》、《秋山蕭寺圖》、《楚山秋晚圖》等。元代黃公望稱贊《楚山秋晚圖》"骨體敻絕,思致高深",並賦詩一首:"天高氣肅萬峰青,荏苒雲煙滿戶庭。徑僻忽驚黃葉下,樹荒猶聽午雞鳴。山翁有約談真訣,野客無心任醉醒。最是一窗秋色好,當年洪谷舊知名。"從詩中我們可以想見畫面天高氣爽,峰青樹荒,雲煙滿戶,有山翁相語,野客漫飲,午雞啼鳴,一切圍繞著渲染一個"秋"字。這是一個秋色寥廓而又富於生活氣息的境界。由此可見,荊浩的大山大水之境,充滿豐富的細節,既有強烈的震撼力,又耐人細細品味。

影響

荊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作出過重要貢獻,將唐代出現的"水暈墨章"畫法進一步推向成熟。他總結瞭唐代山水畫的筆墨得失,認為李思訓大虧墨彩;吳道子筆勝於像,亦恨無墨;項容用墨獨得玄門,用筆全無其骨;隻有張璪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得到他的肯定。荊浩在山水畫的師承上不隻取法張璪,同時亦在吳道子與項容等人的筆墨得失之間,舍短用長,加以發展,自謂:"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采二子之所長,成一傢之體"(《筆法記》)。他的山水畫已經開始達到筆墨兩得,皴染兼備,標志著中國山水畫的一次大突破。他所作的全景式山水畫更為豐富生動,其特點是在畫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氣勢雄渾的主峰,在其他中景和近景部位則佈置喬窠雜植,溪泉坡岸,並點綴村樓橋杓,間或穿插人物活動,使得一幅畫境界雄闊,景物逼真和構圖完整。荊浩的這種全景式山水畫,奠定瞭稍後由關仝、李成、范寬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畫的格局,推動瞭山水畫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現北方山形特點的"雲中山頂,四面峻厚"的雄偉風格,對於北宋前期山水畫的發展產生瞭極大影響。歷代評論傢對他的藝術成就極為推崇,元代湯垕在《畫鑒》中將其稱為"唐末之冠"。

作品特色

荊浩字浩然,約生於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業儒,博通經史,善屬文",學識淵博。濟源的風物景觀多名人足跡,白居易有詩雲:"濟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劍立,沁水龍蛇走;危磴上懸崖,澄轉枋口。"唐開元道教宗師司馬承楨曾於王屋山創建陽臺宮。少年時的荊浩常來此宮,受司馬承楨影響,在晚年所著《筆法記》中,將其與王維、張璪並列,贊曰:"白雲尊師氣象幽妙,俱得其元,動用逸常,深不可測。"荊浩還曾創作表現王屋山主峰的《天臺圖》,這些都與他早期生活經歷有關。

荊浩不僅創造瞭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托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瞭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荊浩創山水筆墨並重論,擅畫"雲中山頂",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為宋畫典范,隻可惜留存於世的作品極少,且僅有的幾幅畫也尚存真偽之疑。

荊浩生平及早期繪畫活動,荊浩出生於河南濟源。濟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兩山,南臨黃河,與古都洛陽相鄰,歷來文風頗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兩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長。荊浩故裡位於今縣城東北十五裡的谷堆頭村,現存荊浩墓遺址。

仕途

唐乾符元年(874)前後,荊浩由傢鄉來到開封,得同鄉裴休的關照,曾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罷官,在開封遇到高僧圓紹,二人志同道合,圓紹就命他居住在開封夷門倉垣水南寺。後圓紹名聲日顯,又擴建成橫跨夷門山的巨院,由唐僖宗親自題賜院額曰"雙林院"。荊浩曾為雙林院這一重要禪院繪制壁畫,足見他當時的畫名。"嘗於京師雙林院畫寶陀落伽山觀自在菩薩一壁"、(《五代名畫補遺》),但此畫未能傳留,根據他後來在水墨山水畫上的創造精神,可以斷定,那是一幅人物與山水結合的水墨畫。荊浩兼擅人物還有其他例證。現存他的《匡廬圖》中,就有幾個細小而動態極佳的點景人物。《宣和畫譜》中,也記載他曾畫有人物繁多的《山陰宴蘭亭圖》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圖》四幅。清代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瞭荊浩的《鐘離訪道圖》:"山林墨筆,人物著色,兼工帶寫。"並記述畫中鐘離作舉手問訊狀,將士佇立狀,對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顧指示狀等,描繪得十分生動。

隱居

荊浩在五代後梁時期,因政局多變,退隱不仕,開始瞭"隱於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號洪谷子。洪谷位於開封之北二百裡左右的林縣。林縣唐時名林慮縣,太行山脈於縣西綿亙一百八十裡,總稱林慮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黃華、天平、玉泉、洪谷、棲霞等山。山勢雄偉壯麗,幽深奇瑰,歷代多有隱逸者。北宋山水大傢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華夏,而面目者林慮。"認為林慮乃太行山脈最美之處。

荊浩在這樣幽美的環境中,躬耕自給,常畫松樹山水。他與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鄴都青蓮寺 卻有較多聯系,至少兩次為該寺作畫。鄴都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北,位於林縣之東,三國時為曹魏都城。當時鄴都青蓮寺沙門(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畫於荊浩,寄詩以達其意。詩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不求千澗水,止要兩株松。樹下留盤石,天邊縱遠峰。近巖幽濕處,惟藉墨煙濃。"可知他請荊浩畫的是一幅松石圖,以屹立於懸崖上的雙松為主體,近處是水墨渲染的雲煙,遠處則群峰起伏。

不久荊浩果然畫成贈大愚,並寫瞭一首答詩:"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巖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顯然對自己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當滿意,同時也反映出他退隱後的心境——"苦空情"。苦空為佛傢語,認為世俗間一切皆苦皆空,這正是他厭惡亂世的情懷。

從兩人相互贈答詩中,可以看出他們不同尋常的關系。大愚說:"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筆蹤。"顯然講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釋為六張畫,也可釋為一張篇幅很大的畫。按漢制,佈帛廣二尺二寸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寬,也許是一件屏幛畫。"故牢建"是說依然堅固地收藏著,保存完好。建,通"鍵",鎖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過荊浩之畫,所以才能說"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斷那六幅畫作已是幾年前的事瞭。

電影演員  素顏  商業發票  臺子  桂英  很離譜  芒果果泥  夢幻城堡  宇西象府  自我意識  瀏傢港北  鳴翠  昏定晨省  燈臺  玉簪  動物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