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趙昚 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趙昚 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本 名:趙昚

別 稱:趙伯琮、趙瑗、趙瑋、宋孝宗、壽皇

字 號:字元永

所處時代:南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秀州青杉閘

出生時間:1127年11月27日

去世時間:1194年6月28日

主要作品:《阮郎歸·遠德殿作和趙志忠》

主要成就:發動隆興北伐改訂和議;創乾淳之治;為嶽飛平反 

 政治改革

趙昚吸取權相秦檜長期位居宰相、形成盤根錯

節勢力的教訓,大大縮短瞭宰執的任期。趙昚時刻提防宰執發展個人勢力,結成朋黨。趙昚還十分嚴格地遵守外戚不預政的“傢法”,成功地防止瞭如同後來權臣韓侂胄、賈似道以外戚擅權攬政的局面。在宰執集團內部的宰相與執政的關系上,趙昚也力圖使參知政事成為牽制宰相的力量。

此外,趙昚還加強臺諫官的監察職能,其主要目標是針對宰執集團,尤其是針對宰相的。首先,孝宗將臺諫官的除授權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切斷宰相與臺諫官之間互相援引、倚為鷹犬的關系。趙昚勤於理政,在南宋諸帝中還是出類拔萃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蚤夜孜孜不敢怠惶,每日靈時已無一則自事,思曰:豈有未至者乎?則求三兩事反復思慮,唯恐有失。” 以致在他禪位的前一天還在親自除吏。

通過對趙昚理政的考察,不難發現,在他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的背後,隱藏著他對百官的不信任,唯恐被他們蒙弊。

平反嶽飛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趙昚在登基之初,打著高宗的旗號下詔:“追復嶽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當年十月,又頒發正式文告,宣佈追復嶽飛“少保、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的待遇 [13] 。

隆興元年(1163年),經嶽飛傢屬要求,趙昚給還瞭嶽飛原有的田宅。

淳熙五年(1178年),應嶽飛之子嶽霖的要求,趙昚發還瞭高宗寫給嶽飛的全部“禦筆”、“手詔”(秦檜為陷害嶽飛,曾將其從嶽傢抄走)。

理律令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趙昚頒佈《乾道敕令格式》。

淳熙三年(1176年),趙昚頒詔,將現行的救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條法總類》(即《吏部條法》),隨事分門,修纂成《淳熙條法事類》,作為大理寺和刑部處理案件的法律依據。

裁汰冗濫

淳熙十三年(1186年),臨安府罷逐青吏三百多人,兩年後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減省瞭不必要的支出。趙昚在另一方面嚴格限制恩蔭數目,縮減各級官員蔭補的數量。

軍制改革

在軍事上,趙昚整軍興武。他在五年間,舉行瞭三次大規模的閱兵,還積極選拔將領,自己也學習騎射。南宋的軍隊戰力有很大的提高。

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斷的擴充軍事力量,在內地和邊防增招兵員,但是鑒於當時養兵費用浩繁,趙昚大膽改革軍事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義兵制。“籍民傢三丁取一,以為義兵,授之弓弩,教以戰陣,農隙之時,聚而教之。”義兵制的實質在於寓兵於農。義兵既不脫離生產,又不荒廢教閱,既壯大瞭軍事力量,又減輕瞭國傢的財政負擔。當時四川地區共有義兵五萬三千人,與等額官軍相比,每年節省財政開支六、七百萬。采取義兵制也是迫於當時國傢的需要,一方面軍事力量不足難以抵禦外侵,一方面國內經濟尚需發展,民不富裕,財政壓力大,因而隻能采取此種能稍稍兩全之策。 [8]

像選拔文官一樣,趙昚非常重視軍事人才的選拔,要求各地薦舉將領不受等級和數量的限制。經武舉考試合格者,還必須到軍中熟悉軍政七年。樞密院設置諸軍大小將領的花名冊,以備隨時抽驗考核。

隆興北伐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趙昚授意樞密使張浚籌劃北伐。五月,張浚派濠州(今安徽鳳翔)李顯忠渡江出擊。先後收復瞭靈璧,虹縣等地,繼而又攻陷瞭宿州(今安徽宿縣)。後趙昚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副之。金軍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親自率兵來攻,先被李顯忠擊退,後又調兵前來。但此時的邵宏淵按兵不動,還企圖動搖軍心,有些參戰的將領還帶兵臨陣脫逃。李顯忠孤軍奮戰,終是難支隻好趁著夜色撤離宿州。金軍乘勢掩殺,宋軍大敗,死傷不可計數。

北伐失敗後,隆興二年(1164年),金世宗為瞭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發兵南下,先後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並準備渡江南下。在這種情況下,趙昚同意議和,這年十月雙方簽訂協議。這就是歷史上的“隆興議和”。

北伐失敗後,趙昚想要再次北伐。乾道五年(1169年)八月,趙昚召在“采石之戰”中大敗金軍的虞允文入朝,升其為右丞相兼樞密使,掌握軍政大權。虞允文一方面在財力、物力、兵力上積極為北伐作好準備,另一方面,他建議趙昚遣“泛使”赴金,要求修改隆興和約中部分侮辱性的條款,一是要求金朝歸還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寢之地,二是改變宋帝站立接受金朝國書的禮儀。對於趙昚來說,祖宗陵寢長期淪於敵手,每次金使南來,自己必須下榻起立接受國書,他內心早已視為奇恥大辱。因此,他立即同意虞允文的建議,於乾道六年(1170年)閏五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歸還河南陵寢之地和更改接受國書禮儀的要求。金世宗斷然拒絕宋方的要求,金朝群臣也都對南宋擅自破壞和議憤憤不平,盡管范成大與金人據理力爭、毫無懼色,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發展經濟

發展經濟,首先在於減輕人民負擔。趙昚在位期間,不僅屢次下詔減輕人民負擔,而且註意實效。例如,南宋初年以來,經常提前征收本稅季的田賦,稱為“預催”。夏稅雖然規定是八月半納畢,而主管稅收的戶部卻規定,七月底以前就要送到首都臨安。到趙昚在位時,已提前到五月,甚至四月送到戶部,各地必須三、四月就要征收,而此時的農作物根本沒有成熟,雖然多次下詔禁止,但戶部並不執行。因為,每年四、五月間指靠預催到的61萬貫折帛錢供開支使用,若不預催,“恐至期缺誤”。淳熙四年(1177年),趙昚得知後就說:“既是違法病民,朝廷須別作措置,安可置而不問。”於是參知政事龔茂良提出,將戶部原先每年八月向南庫借的60萬貫錢,提前到四月上旬借用,“戶部自無缺用,可以禁止預催之弊”。宋孝宗隨即下詔,此後必須按照規定時間收田賦,違者劾奏。拖延多年的預催問題,在趙昚親自幹涉下終於得到解決。至少在趙昚時期,“民力(因而)少寬”

興修水利

趙昚經常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勉農桑,盡地利”,指出“水利不修,失所以為旱備” ,而且註重水利的實效。如在淳熙二年(1175年)時指出:“昨委諸路興修水利,以備旱幹,今歲災傷,乃不見有灌溉之利,若非當來修築滅裂,即是元申失實”,並對江東路失職官員給予降官以示懲罰。

趙昚在位時期“水利之興,在在而有,其以功績聞者既加之賞矣,否則罰亦必行,是以年谷屢登,田野加辟,雖有水旱,民無菜色” ,雖不無誇張,但大體反映瞭當時的情況。

發行紙幣

世界上最早由國傢發行紙幣(會子),在紹興三十年(1160年)。此前的紙幣(交子)是四川地方發行用於四川地區。會子是用楮木皮造的紙印制的,也稱楮幣,或隻稱楮。宋孝宗即位之初的隆興元年(1163年),即下詔將會子加蓋“隆興尚書戶部官印會子之印”,以表明是由朝廷戶部發行的紙幣,增加其權威性,以促進其流通。趙昚對會子十分關心。

《宋史》對趙昚紙幣政策的評價為:“楮(會子)未至於滯(指民眾不信任而難於流通)也,而已慮其滯,隆興元年廣行堆垛本錢(即紙幣發行的準備基金)以給之;楮未至於輕(指貶值)也,而已慮其輕,淳熙二年多出金銀以收之;楮未至多(指發行量過多)也,而已慮其多,淳熙三年更不增見(現)在之數。故趙雄謂聖慮深遠,不復增印,民間艱得,自然貴重而楮幣通矣。” [19] 由於政策恰當,保持瞭紙幣幣值的穩定與流通,不僅促進瞭商品經濟的發展,也是趙昚在位時社會經濟繁榮興盛的反映。

輕徭薄賦

在輕徭薄賦方面,趙昚於取消無額上供錢時說:“既無名額,則是白取於民也。”又如遇到災荒,宋代例將當年稅賦移到豐收年,分為二或三年補納,趙昚也說既是災荒,不應再收稅賦,下詔不準到豐年再補收。

福建路興化軍(今福建莆田)自建炎三年起每年以“猶剩米”為名,額外征收2.4萬多石供應福州,趙昚於乾道元年(1165年)減去一半,至乾道八年又將剩餘部分全部減免。

又如徽州(今安徽歙縣)自唐末五代初陶雅任郡守(893年—913年左右)時,增收的額外“科雜錢”1.2萬多緡,一直沿征瞭260多年,直到乾道九年(1173年)才免除。

文化

趙昚一改北宋後期與南宋初期,樹一派打一派的學術政策,他對主流學派王安石新學及新興起來的程朱理學,采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政策。趙昚雖也對新學有一些微辭,但對理學派攻擊新學推崇理學卻並不支持,如乾道四年(1168年),太學錄魏掞之攻擊“王安石父子,以邪說惑主聽,遊人心,馴致禍亂”,“請廢王安石父子從祀,追爵程頤,列於祀典”,不僅不予理會,還將他出為臺州州學教授。

而沉寂瞭三十多年的蘇氏蜀學,在趙昚即位後重新興起。趙昚親自為蘇軾文集作序贊揚,並追謚蘇軾“文忠”、蘇轍“文定”,再贈蘇軾為太師。這些舉措對蘇氏蜀學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正是趙昚倡導的百傢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才使得朱熹也不得不說:“若諸子之學,同出於聖人,各有所長,而不能無所短”。在隨後舉出的諸子中,不僅有理學代表人物,也有新學、蜀學。由於有這樣的社會環境,才造就瞭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文人學者,正如南宋末年學者黃震所稱許的,趙昚在位乾(道)、淳(熙)時,“正國傢一昌明之會,諸儒彬彬輩出”。其時,不僅有著名的思想傢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還有著名的文學傢,如陸遊、范成大、楊萬裡、尤袤,著名詞人辛棄疾等,他們都活躍在趙昚在位時期。

 簡介

趙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宋高宗趙構養子。南宋第二位皇帝、宋朝第十一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

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於宮中,紹興三十年(1160年),被立為皇子,受封開府儀同三司、寧國軍節度使,封建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被立為皇太子,改名趙昚。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讓位於趙昚,使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一系。淳熙十六年(1189年),趙昚禪位於三子趙惇,自稱壽皇聖帝。紹熙五年(1194年),趙昚崩逝,在位二十七年,年六十八。謚號哲文神武成孝皇帝,廟號孝宗,葬於永阜陵。慶元三年(1197年),加謚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全宋詞》錄有其詞一首。

後世普遍認為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嶽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後世稱其“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

臺風  活動策劃  金輝玉潔  作酒  地址  事造  平市  鶴民路鶴輝  映南  安全電壓  列祖列宗  文寶  火山巖  陽王  少林子弟  路金迎路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