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炎午
来源:74U閱讀網
本 名:李中梓
字 號:字士材
號念莪又號盡凡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上海浦東惠南鎮
出生時間:1588年
去世時間:1655年
主要作品:《內經知要》《醫宗必讀》
信 仰:道教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號念莪,又號盡凡,漢族,上海浦東惠南鎮人。他父親是萬歷十七年(1589年)進士,故中梓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時擅長文學、兵法,因屢試不第,加之體弱多病,乃棄仕途而學醫。他悉心鉆研醫學名傢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對中草藥物的藥性進行反復研究,並用於臨床實踐,在實踐中創立瞭自己的醫學理論,成為一代名醫。曾祖李府,字一樂,為抗擊倭寇而捐軀。
李中梓伯父尚雅字伯安,號鶴匯,負異才,供弟尚兗讀書。父尚兗,字補之,號震瀛,1589年中進士,曾任職兵部和吏部。兄中立,字士強,又字正宇,號念山,曾任浙江按察,四川主考,大理寺卿右評事。兄中植,號念曾,系著名學者,兼通醫藥。侄延,原名彥貞,字我生,後改辰山。又字期叔,亦曰寒村,號漫庵。師事中梓,著有《補撰藥品化議》(一作《辨藥指南》)14卷、《醫學口訣》、《脈訣匯辨》10卷、《痘疹全書》。
李氏少年博覽群書,青年時曾應科舉,後因痛感兩親子被庸醫藥誤致死及自己早歲多病,轉而習醫。—生對中醫理論研究十分重視,兼取眾傢之長。其論述醫理,頗能深入淺出。所著諸書,多能通俗易懂,最為初學、登堂入室之捷徑,這在當時可稱是一套最完整的中醫教材。因而在吳中醫界廣為傳誦,成為明清間江南一大醫傢與宗師,在中醫學的普及方面作出較大貢獻。
李中梓在醫療上註重脾腎治理。江蘇金壇有一名醫王宇泰,年已八十,患脾泄,根據一般醫理,泄病宜補,豈知愈補病勢愈重。他便求教於中梓,中梓問明病源後對他說:“你體肥多痰,愈補愈滯,病當然不會好瞭,應反其常規,用迅利藥物滌之。”王聽後稱贊說:“當世之醫,唯你我兩人,你開方子,我服藥,有何疑哉!”中梓於是用巴豆霜給老醫生服用,果然泄下許多痰涎,病也好瞭。
他註重實踐,決不墨守成規,在實踐中總結經驗,對各種疑難雜癥很有研究,時人稱之為神醫。有個叫魯藩的人,得瞭一種怪病,在盛暑的大熱天,雖將門窗緊閉,床上懸掛帳帷,身上又蓋上三條貂皮被,還不斷地喊冷。李中梓觀察病情後,診斷為“伏熱病”。古人用“冷水灌頂法”治療,中梓略為變通一下,改服石膏三斛湯。他開瞭三帖藥,第一帖吃瞭,病人去掉貂皮被;第二帖吃瞭,病人去掉帳帷;第三帖吃瞭,病人叫打開門窗,隻見他大汗淋漓,熱氣騰騰,毛病全好瞭。還有個姓鞠的人,也得瞭一種怪病,發病時,伴有高熱,在胡言亂語中,竟能說出室外所發生的事情,屢試屢驗,經李中梓觀察後,診斷為“離魂”病。施藥後,高熱消退,囈語中止,恢復瞭清醒狀態,以後病癥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