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秋瑾

秋瑾

秋瑾簡介: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女,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為推翻滿清政權和數千年封建統治而犧牲的革命先驅,為辛亥革命做出瞭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瞭巨大的推動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2歲。

秋瑾犧牲後,遺體被草埋於紹興臥龍山下。後來他哥哥雇人,把靈柩寄存在嚴傢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華及吳芝瑛等,將靈柩運至杭州,於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橋畔,並做瞭墓碑,寫瞭墓表。這是因為當年秋瑾與友人遊西湖,在憑吊嶽飛墓時,曾感言自己生後,若能埋於此地,將終身無憾。人們就是為瞭實現她"願埋骨西泠"的遺言。

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遷走。烈士靈柩又被運到紹興,後又送回湖南湘潭。秋犧牲後,王傢將秋遺體,從浙江西湖運回湖南,安葬在王傢祖墳之湘潭昭山。別輕看此舉,過去習俗,在外面非正常死亡的,是不能葬祖墳山的。何況,秋是革命黨,時清朝未亡,王傢不怕連累,將秋作自傢人對待,是很重情義的。辛亥革命後,浙江才又將秋請回西湖公葬,王傢以大局為重,又同意瞭。

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華民國後,才把秋瑾靈柩由湖南運送到上海。舉行瞭隆重的追悼大會,然後用火車護送到杭州,重新安葬於西泠橋下。1921年孫中山到杭州,親自赴秋瑾墓致祭,並題寫"巾幗英雄"之匾額。荒唐的是"文革"除"四舊"時,居然又把烈士遺骸當作"四舊",遷至杭州雞籠山中。直到1981年,才復葬於原址。在嶽飛墓旁,西泠印社前,人們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視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心中定會湧起欣慰的波瀾。如今秋瑾墓基座由花崗石砌築而成,上有漢白玉雕刻秋瑾立像,正面大理石鑲嵌孫中山題字"巾幗英雄"。人間百色,也許惟有這純潔無瑕、縞素如雪的漢白玉石才能配得上她。經過時已是黃昏,湖山之畔,暮色蒼茫中,隻見秋瑾長裙曳地,持劍沉吟。曾經羅衫裙琚,曾經男裝騎服,曾經拈花微笑,曾經彈鋏當歌。但無論如何,剛柔相濟、卓然獨立、熱血忠勇是秋瑾最本真的形象。一束鮮花擺放於墓碑前,傳達著後人對她,那份猶如西湖不盡碧波的綿長紀念與崇敬。

紹興解放北路的軒亭口,是秋瑾就義的地方。秋瑾紀念碑於1930年在此落成,碑座正面刻有蔡元培撰、於右任寫的碑記,碑身鐫有張靜江的題書"秋瑾烈士紀念碑"。後壁上鐫刻"巾幗英雄"四字,系孫中山先生手書。現在紀念碑西面建有"軒亭口"牌坊,東面塑有秋瑾漢白玉塑像。

生平

早年經歷

秋瑾,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號競雄,華夏傑出女先烈,民族英雄,別署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傢。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兒子王沅德。

投身革命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傢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鈞的支持下,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並在橫濱加入瞭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在日本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秋瑾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復會後,國內革命形勢有瞭迅速的發展。[1]光緒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傢,在夫傢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傢人訣別,聲明脫離傢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傢庭,故有脫離傢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旋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劃響應萍瀏醴起義,未果。

從容就義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錫麟在紹興創辦大通師范學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會黨成員到校,進行軍事訓練。後來,秋瑾在該校發展瞭600多名會員。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15日,我們的巾幗英雄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介紹

秋傢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父:壽南,官湖南郴州直隸知州。嫡母單氏,蕭山望族之後。秋瑾幼年隨兄讀書傢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由父母做主與湖南省雙峰縣荷葉神沖老鋪子富紳子弟王廷鈞結婚。秋瑾在婆傢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傑"。

光緒三十年五月,赴日本留學,同年秋,在上海創辦《白話報》,倡導婦女解放,提倡男女平等,揭露清政府的腐敗。十月間,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同時結識魯迅、陶成章等人。三十一年三月回國籌措學費,經陶成章介紹,在上海認識光復會會長蔡元培;回紹興後結識徐錫麟。經陶、徐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次東渡日本,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學習;八月,在黃興寓所會晤孫中山,經馮自由介紹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

年底,因反對日本文部省頒佈《清國韓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率領同學回國。次年二月,由陶成章等輾轉介紹,到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兩個月後辭職去上海,與陳伯平、尹銳志等密商,準備組織江浙會黨,發動武裝起義。八月,在上海試制炸彈,不慎炸傷,險遭逮捕。同年冬,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為策應同盟會發動的萍、瀏、醴起義,回浙江聯絡會黨。萍、瀏、醴起義失敗後,與徐錫麟共謀發動皖浙起義,由徐赴皖活動,自己主持浙江軍事。

三十三年初,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以大通學堂為立足點,往返滬杭,運動軍學兩界,同時又到金華、處州等地,聯絡龍華會、雙龍會、平陽黨等會黨組織。研究整頓光復會組織辦法,草擬光復會軍制,撰寫瞭《普告同胞檄》、《光復軍起義檄》等文告;對聚集在大通學堂的革命志士和會黨頭目進行軍事訓練。

在年夏,秋瑾將浙江光復會員與會黨群眾組成光復軍,以"光復漢族,大振國權"八字為序,編為八軍,推徐錫麟為統領,自任協領,約定安徽、浙江同時舉義。安慶起義失敗後,謝絕王金發等人要其暫時離開紹興的勸告。六月初四在紹興大通學堂被捕。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嚴刑拷打,僅寫瞭"秋風秋雨愁煞人"7個大字以對。初六(7月15日)凌晨,秋瑾就義於紹興城內古軒亭口。遺骸幾經遷葬,後建墓於杭州西泠橋側。

工詩詞,作品宣傳民主革命、婦女解放,筆調雄健,豪放悲壯,感情深沉。有《秋瑾集》。

1930年,於紹興軒亭口建立瞭秋瑾烈士紀念碑。

精神

秋瑾就義已經一百多年,世事滄桑,當今中國已不再是血與火的革命鬥爭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時代意義。

首先,她那種憂民憂國,為瞭祖國獨立富強,不惜犧牲個人生命,用鮮血來喚醒民眾,就是一種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當今我們在發展的征途中,同樣充滿困難與風險,必須居安思危,充滿憂患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弘揚這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舊中國,封建禮教思想的黑暗統治是那樣頑固。她作為一個生存在封建禮教千年浸淫,備受壓迫的女性,敢於打破自己曾經立足生存的腐舊的社會環境,敢於如此沖破自身的思想牢籠,打碎封建精神枷鎖,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張共和,堅持男女平等。這種敢於把自己從舊思想、舊習慣中解脫出來,是一種大膽革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當今,我們同樣仍需不斷解放思想。因此我們要學習秋瑾,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第三,她面對腐朽沒落的社會,滿腔熱血,一身正氣。為求得社會正義而奔走呼號,直至從容就義。她的女俠氣概,就是正義的化身。當前,我們同樣要把社會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國傢的首要價值。現實社會中,仍存在陽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惡勢力和腐敗現象仍在滋長。我們就應學習秋瑾這種見義勇為的大無畏精神,為弘揚社會正義,勇於鬥爭,敢於獻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們精神傢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閃耀著時代光芒。

軼事典故

墓葬後記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傢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瞭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地結識瞭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於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裡,兒女的婚事隻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傢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瞭過去。

王傢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並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瞭封建傢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每天遊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瞭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傢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隻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瞭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瞭國傢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瞭起來。秋瑾內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瞭她對王廷鈞的不滿。

秋瑾在湘鄉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瞭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傢生活優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心異常苦悶。在感情方面,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後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流連秦樓楚館,攀折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準。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傢,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傢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瞭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瞭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後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瞭湯。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遊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瞭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瞭。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幹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傢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瞭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瞭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後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這裡認識瞭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廉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隻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瞭僅剩的財產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於1904年4月隻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瞭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在日本,秋瑾結識瞭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瞭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瞭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於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瞭與王廷鈞脫離關系的理由。於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瞭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奔波,由於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傢裡,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傢看望子女。王傢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後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傢的訣別。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傢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瞭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瞭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後,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後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瞭反抗。她內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瞭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瞭她的悲傷感情。

中國女報

1907年,為瞭有力地宣傳婦女解放,發動婦女團結起來參加鬥爭,她決定創辦一份便於普通婦女閱讀的雜志――《》,提出創辦的宗旨,是要"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

瑾對此傾註瞭巨大的精力,在這兩期上發表瞭《中國女報發刊詞》、《敬告姊妹們》、《看護學教程》、《勉女權》等文章、詩作。她在《敬告姊妹們》一文中說:

"唉!二萬萬的男子,是入瞭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不想爬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花兒、朵兒,紮的、鑲的,戴著;綢兒、緞兒,滾的、盤的,穿著;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著。一生隻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著男子。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著,氣虐兒是悶悶的受著,淚珠是常常的滴著,生活是巴巴結結的做著: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試問諸位姊妹,為人一世,曾受著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於當時廣大婦女尚不覺悟,希望婦女們不要安於命運,立志從經濟上獲得自立的能力,以擺脫奴隸地位,爭取女權。據說,許多婦女看到這些文章後,感動得流出眼淚,並開始瞭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視婦女們團結起來開展鬥爭,她努力創辦《中國女報》,要把它作為"聯感情,結團體,並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她還把爭取女權的解放與整個國傢、民族的解放緊緊地聯結起來,號召婦女們在推翻清朝的鬥爭中與男子一起承擔責任。她在《勉女權歌》歌中寫道: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儔,恢復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等。

願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歷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作為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她號召婦女們"奮然自拔",參加反清革命鬥爭,在民族解放事業中建"素手"之功。

《中國女報》在該年3月出版瞭第二期後,因秋瑾忙於準備武裝起義,加之財資困難,不得不中輟。6月17日,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編輯好的第三期雜志"約於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時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裝起義失敗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殺害於紹興軒亭口,年僅31歲。《中國女報》雖然僅出版兩期,卻產生瞭較大社會影響,並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瞭光輝的一頁。

評價

對於為推翻滿清專制帝制、創立民國而英勇獻身的女中豪傑秋瑾,孫中山和宋慶齡都曾給予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遊杭州,赴秋瑾墓憑吊,孫中山稱:"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風秋雨愁煞人"之句,則傳誦不忘。"

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一文中稱贊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慶齡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

1979年8月,宋慶齡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年表

故居

紹興故居

秋瑾故居是浙江著名旅遊景點,位於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築。1988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暢堂原為明代大學士朱賡的別業。1891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從福建告老還鄉,向朱氏後裔典入其別業桂花廳的一部分,為晚年隱居之所。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裡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瞭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在紹興,與魯迅遙呼相應的人物,竊以為是鑒湖女俠秋瑾。 三味書屋西南塔山附近的和暢堂,就是秋瑾故居。和暢堂佈局嚴謹,風格簡約無華。黑漆大門沒有任何裝飾,莊重樸實。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故居共有房屋5進,青磚白墻烏瓦,穿鬥結構,硬山頂。第一進為門廳,門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傢對另一個女革命傢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第二進自西至東分別為會客室、堂前、餐室。正屋的東邊有小樓,樓下為秋瑾臥室,均按原狀佈置,木床、書桌皆為當年原物。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裡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瞭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傢。臥室後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傢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瞭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雙峰故居

雙峰秋瑾故居為清代建築,青磚白墻烏瓦,位於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神沖街口。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何香凝先生題寫的"秋瑾故居"匾額懸掛於此。秋瑾故居遺址已被雙峰縣政府於2003年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特色古居、青石斜陽、亭臺翹簷、青瓦駁墻。秋瑾故居由正廳,左右廂房及天井和雜物間組成。故居陳列物品中有許多是原物,臥室中的床、書桌和衣櫃,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廚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櫃,農具室中的石磨、水車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過王廷鈞與秋瑾夫妻的印跡。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裡,這座故居卻陪伴瞭她整整七年,生育瞭一男一女。2007年10月,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全國婦聯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傑之鄉"。 雙峰是名人故裡、湘軍搖籃,尤其是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以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為代表的雙峰婦女寫下瞭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2008年4月,雙峰縣八女傑雕塑揭幕儀式在縣城女傑廣場舉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曾憲植、曾寶蓀八女傑雕像。

湘潭故居

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於湘潭市雨湖區十八總由義巷4號。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鈞傢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後經常往返於雙峰、湘潭。湘潭秋瑾故居是一個小庭院,一棟雙層的木質樓房,面積在五十平米左右,院內有天井、柴房等設施。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後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於大門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於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佈。

株洲故居

株洲秋瑾故居位於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大沖村,目前正在進行修復完善。此處的秋瑾故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東西長達80餘米,約有三進兩層房屋13棟,天井10個,亭子3座。故居集當地民居與江浙建築風格於一體,房屋兩側為吊腳樓,前庭有兩面裝飾用的墻壁,這種建築風格在當地極為罕見。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秋瑾曾居住在位於現在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產。

雲霄故居

位於漳州市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紫陽書院"左鄰的原"七先生祠"。"七先生祠"原為清代歷任邑宰官邸,木石結構,二進一院,懸山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面積350平方米。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攜眷出任雲霄撫民廳同知。翌年(1879年)十月十一日,孫女秋瑾誕生於此。此官邸後作為奉祀薛凝度、章輔廷、倪惟欽等七先賢之祠,故稱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雲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按閩南人對"孩子"的讀音來取的。1992年5月雲霄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秋瑾出生地",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七先生祠"連同紫陽書院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紫陽書院作為秋瑾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萬德福  南堤路  適當註意  蒼白  鐵寮埔  徐水中  車位  協同工作  魂飛魄散  後河站  六岸  上海地鐵  艾迪  車牛  後寧村  復讀的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