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張軫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張軫 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中文名:張軫

出生地:河南羅山縣人

出生日期:1894年

逝世日期:1981年

職業:軍人

畢業院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字:翼三

保定軍校、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河南省政府主席,1949年起義。國民黨軍隊愛國將領。

1894年4月15日生於河南羅山縣河口寨。1909年8月。張軫投考開封陸軍小學,以第七名的成績考中。1913年夏,張軫又考入南京陸軍第三中學。1915年進北京清河陸軍第一預備學校就讀。1918年,張軫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學習。1919年,張軫因成績突出。提前一年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被保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22年夏。張軫畢業回國,經同盟會會員任芝銘推薦,先後在陜西劉鎮華的鎮嵩軍第一師四團少校團副,次年晉升為中校。1924年10月,馮玉祥等發動“北京政變”。囚禁瞭中華民國總統曹錕,組成瞭國民軍。張軫脫離鎮嵩軍(民國初年,劉鎮華任豫西地方部隊的統領,因所部駐地靠近嵩山。故有鎮嵩軍之稱)。投奔胡景翼的國民軍第二軍,就任第二軍開封訓練大隊大隊長兼戰術教官。1925年10月,北伐時期任黃埔軍校第四期戰術總教官。1926年2月。程潛所部由攻鄂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六軍,張軫調任第六軍第十九師五十六團團長。1926年7月,第六軍進入江西攻打軍閥孫傳芳,11月,參加南昌戰役。次年3月第六軍攻南京,張軫指揮第五十五團、第五十六團奪取雨花臺,首先攻入南京,被軍長程潛任命為城防司令。“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第六軍被蔣介石遣散,不久,程潛重建第六軍,張軫任第十八師師長。“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程潛被蔣介石扣押,繼任軍長胡文鬥被害,副軍長張軫率部向閩贛邊境轉移,沿途屢遭軍閥部隊截擊,部隊傷亡甚重,張軫被迫下野,匿住滬杭。1930年,應劉鎮華之邀,任六十四師參謀長,1932年與劉不和,辭職後在開封閑居。1936年,蔣介石啟用程潛為參謀長,程潛調張軫到南京軍政部任職。

1937年5月任豫北師管區司令。蘆溝橋事變後,張軫在豫北舉辦遊擊訓練班,邀請八路軍駐第一戰區長官部代表朱瑞、唐天際等擔任教官。張軫以訓練民兵的形式組建五個獨立營,擴編為第一一零師。1938年3月至5月張軫率一一零師參加臺兒莊戰役,受到最高統帥部嘉獎,晉升為第十三軍長。6月初,率十三軍參加武漢外圍保衛戰。同年秋,任桐柏山區遊擊總指揮,與中共鄂豫皖邊區區委達成聯合抗日的協議,次年4月謹晉升為國民黨陸軍中將。5月,率部參加隨棗戰役,獲寶鼎勛章。1941年底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十六軍軍長。次年4月赴緬甸抗擊日軍。

解放戰爭時期,張軫先後任國民黨軍隊第十四集團軍副總司令、豫南挺進軍總指揮兼豫東南行署主任、第十戰區副司令長官、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武漢行轅副主任、華中“剿總”副司令兼第五戰區司令官、河南省政府主席等職。1947年8月,率十二個整編師及兩個獨立旅於汝河、淮河一線阻擊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挺進大別山。

1949年5月15日,張軫率部25,000餘人在武漢金口起義,配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1955年獲一級解放勛章。建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一軍軍長,湖北軍區副司令員、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國傢體委委員兼全國民族形式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第一、二、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副省長、河南省政協副主民革中央委員等職。題寫“中華文明五千秋,炎黃子孫遍全球,臺灣兒女思祖國,國共風雨宜同舟”的詩句寄贈蔣經國。

1981年7月28日病逝於鄭州,終年87歲。

是熱性  井下  百花亭  中老年  牽引力  餘安  到三號  小苗  頂孔  海克斯科技  數一數二  約翰  提煉廠  東川  無象無音屏  胃石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