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柳亞子

柳亞子

柳亞子簡介:柳亞子(1887—1958),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北厙鎮人,出生於大勝村的港上港南中段。創辦並主持南社。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四·一二”政變後,被通緝,逃往日本。1928年回國,進行反蔣活動。抗日戰爭時期,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從事抗日民主活動,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兼監察委員會主席、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央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1949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國後,柳亞子曾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生平

柳亞子(1887—1958),江蘇吳江黎裡鎮人。(出生吳江汾湖鎮北厙大勝村,12歲隨傢人遷居黎裡)父親鈍齋,學養有素,母親費漱芳,曾從名士徐山民的女兒徐凡如讀書,《詩經》、《唐詩三百首》都能熟練背誦。亞子幼受母教,喜讀古詩。17歲至上海,入愛國學社,為蔡元培、章太炎弟子,始談革命。1906年,由高旭、陳陶遺、馬君武、劉師培介紹,入同盟會,復由蔡元培介紹,加入光復會。1909年11月13日,和陳去病、高旭、朱少屏、姚石子等創立革命文學團體南社,主持社務多年。第一次結集在蘇州虎丘張公祠,到會17人。這一文學團體具有濃厚的反滿色彩,會員多為同盟會員。第二次結集在杭州西湖,第三次結集在上海張氏味蓴園。每次結集出版一部詩文集,共印瞭22集,匯為《南社叢刻》。會員後來發展到1000多人。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柳亞子以中國同盟會員身份為國民黨員,當選為國民黨中央監委。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他遭迫害被搜捕,以匿於復壁得免。抗日戰爭時期,他流亡重慶、桂林、香港,自比為行吟澤畔的屈原。他潛心南明歷史的研究,搜集 瞭很多有關南明的史籍,並寫出瞭一批研究成果,可惜戰亂中,大量文稿失散,編寫明史的願望沒有實現。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在香港的柳亞子,親自撰寫電文,和宋慶齡、何香凝聯名發電報責問蔣介石,斥責蔣介石倒行逆施,破壞團結,破壞抗戰。結果,被開除瞭國民黨黨籍。

1945年,毛主席飛抵重慶和國民黨談判,他寫詩贈毛主席:"闊別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彌天大勇誠能格,遍地勞民亂倘休。霖雨蒼生新建國,雲雷青史舊同舟。中山卡兒雙源合,一笑昆侖頂上頭。"稱贊毛主席"彌天大勇"。1945年10月,毛主席致信給他,其中說:"先生詩慨當以慷,卑視陸遊、陳亮,讀之令人感發興起。"對他的詩給予很高的評價。1949年2月,他應毛主席的電邀,由香港啟程進入解放區,後來參加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參加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1952年,他與葉恭綽、李濟深、章士釗聯名上書毛澤東,呼籲保護北京廣東新舊兩義園的民族英雄袁崇煥遺墓,使袁墓古跡得以保存。他的詩約有5000多首,有《磨劍室詩詞集》。

郭沫若評價柳亞子:"是一位典型的詩人,有熱烈的感情,豪華的才氣,卓越的器識,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他的詩感慨豪宕、沉鬱深婉,熱情奔放,獨樹一幟,開一代革命詩風,寫瞭一部敢哭、敢笑、敢怒、敢罵的革命史詩。

年表

文學特點

柳亞子重視文學的思想性,他反對嘆老嗟卑的個人主題的吟詠,也反對批風抹月的流連光景之詞。在詩風上,他崇尚唐音,承繼夏完淳 、顧炎武、龔自珍3傢,貶斥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在詞風上,他推崇辛棄疾,貶斥吳文英。在文風上,他反對韓愈和桐城派。

柳亞子是一個以詩歌為武器的政治詩人。他的詩,緊密結合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激情,具有鮮明的戰鬥性。在廣泛的革命交遊中,柳亞子寫下瞭大量的懷人詩和贈友詩。革命派的英勇鬥爭使柳詩充滿瞭慷慨激昂之氣,這一鬥爭的多災多難的歷程又使他的詩具有沉鬱蒼涼的風格。辛亥革命後,柳亞子的詩歌主題轉為對這次革命不徹底的批判。五四運動後,他的創作轉入瞭新時期,一直歌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

柳亞子一生中寫下瞭大量聲情激越、意氣風發的詩篇,計有詩7000餘首。詞200首。箸有《柳亞子自傳年譜》、《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南社紀略》,編有《南社叢刻》、《蘇曼殊全集》、《柳亞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輯有《柳亞子集》。

在中國近代詩歌發展史上,柳亞子詩詞的"橫空出世",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亞子先生畢生都把宋代陳亮的這兩句話:"推倒一世豪傑,開拓萬古心胸",既作為自己詩詞創作的追求,又作為自己詩詞風貌的寫照。所以,一方面,他把所謂"正統派"的詩人,都不放在心上;另一方面,他敢於在"宋派詩"牢籠一代、"同光體"風靡當世的現實氛圍中,在南社內部的矛盾和鬥爭中,以恢宏的氣魄,雄厚的實力,巍然獨立地樹起瞭一面"掀天揭地"、"震電驚雷"的詩歌旗幟。

文學貢獻

搜集文獻

柳亞子原名柳慰高,字號很多,在讀瞭法國盧梭的"天賦人權"學說後,就以"亞洲盧梭"自居,改名人權,號亞廬。後友人高天梅因"亞廬"之"廬",筆畫太多,而寫作"亞子",他也就認定瞭。柳亞子傢學淵博,三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12歲就背完《杜甫全集》。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才16歲的柳亞子,已讀遍自傢書房的藏書。他的傢鄉江蘇吳江,在明末就是抗清基地,人才輩出,非常講究民族正氣,這讓他熏陶瞭強烈的反清意識,早年喜歡開"詩界革命"之風的龔自珍、梁啟超的詩文,特別是南明志士張煌言、夏完淳的道德文章。

1918 年,柳亞子主持南社時期,因人事糾紛,自請辭去主任職務,回到傢鄉,把更多精力轉向傢藏圖書館和搜集本土地方文獻。他將幾代所搜集的書籍目錄《養餘齋書目草本》《養餘齋書目》重作調整、核對,並自輯《養餘齋松陵書目》《養餘齋書畫目錄》;與此同時,又開始有目的地搜集、整理吳江地區鄉邦文獻,與同鄉、圖書目錄學傢薛鳳昌發起建立吳江文獻保存會。他說:"此時我又在發狂地收買舊書,凡是吳江人的著作,從古時到近代,不論精粗好歹,一律收藏。這樣,便花去瞭一萬多塊錢。"為此,他還編瞭《吳江文獻保存會書目》,共收集吳江人著作740種。還不包括100餘種抄本,這些抄本,多是他人傢藏孤本或是尚未刊刻的稿本,若得,便請人——包括年紀很小的兒女柳無忌、柳無非等——參加抄錄,柳亞子自作校對、審定;更有甚者,柳亞子還輯錄若幹地方文獻,見存上海圖書館的《分湖詩鈔》稿本23冊,輯錄吳江地方歷代作者400餘人,詩作2500餘首,前19冊按作者姓氏分冊,後四冊分別為"雜姓"、"閨秀"、"方外"和"寓賢"。此部輯集造端宏大,柳亞子乃據鄉邦典籍,大量地采擷、編輯和考訂,呈現瞭分湖地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兼及蘇南、浙西的藝文景觀和望族文化。其中或可窺出早年柳亞子應用圖書目錄和文獻學,對鄉邦文化所作的巨大努力瞭。

柳亞子非常珍重搜集的鄉邦文獻,見存上海圖書館的這些吳江地方抄件、稿本,很多留下他所寫的題跋。這些題跋,有記述文獻來源,流傳始末,收集經過;有涉及撰著年代、著者、輯者及收藏者情況;有交代校勘、增補、參訂緣起:有與各種刊本、抄本的比較;更有若幹有價值而一般不易查詢的,還廣征博引,多加考證。柳亞子寫字潦草,自認為"寫字像沖鋒一般,喜歡赤膊上陣,殺瞭一下,勝敗不問,也就完蛋,管它寫得像樣不像樣呢!""我寫字的毛病,就是太快,太隨便,倘然把一個一個地剪碎瞭,連我自己也會不認得的。"但他自行抄寫或寫題跋,卻是一絲不茍,極其工整。20世紀八十年代初,顧廷龍在談及柳所寫圖書題跋時就說:"柳先生的題跋很有用,如果收集起來,可以考見其藏書之故實及吳江文獻的史料。"因而,當年上海圖書館沈津先生,曾有意地收集柳亞子的題跋,計得270餘篇,六萬字。

普查圖書

三十年代初,柳亞子任上海市通志館館長,主持編撰《上海市通志》。通志館白手起傢,沒有自己的圖書資料庫。他和通志館同仁所擬的有關上海古今史事方方面面的課題,就需有大量的圖書資料作依托。當時上海雖已定格為直隸中央的特別市,但基於歷史因素,沒有一傢有權威性的、集中地方文獻的文化機構,因而需要對全市的圖書館做普查,特別是那些知名度很高、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如商務東方圖書館、上海天主教徐傢匯藏書樓和亞洲文會。他把這項任務交給才由持志大學畢業的胡道靜,由他對全市大街小巷的圖書館調查,還特別關照他要註意這些圖書館庋藏的上海地方文獻。

當時柳亞子搜集、采購有大量新文化啟蒙以來的各種書籍,正由胡道靜前來幫助編目、分類。胡通常上午赴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柳傢整理圖書,下午外出調查。柳亞子常於胡處獲得有關圖書館的庋藏。當時上海有些庋藏地方文獻極為豐富的圖書館,是不對圈外人開放的,也拒絕他人采訪、調查。胡道靜以他的真誠、懇切,竟然受到徐傢匯天主教堂歡迎,幾次伴同進書庫,摸清庋藏中國地方志,特別是上海及其周遍的縣鎮和鄉村方志,回來與柳亞子介紹,柳大為欣喜。又為他興奮的是,胡道靜還在英國人主辦的亞洲文會北中國支會圖書館作瞭詳細調查,發現書庫所收上海文獻很多,而且還把這一項書籍用特殊方式分類排架。柳亞子很欣賞胡道靜的圖書館調查報告,在定稿後,還破格把它作為通志館期刊抽印本,取名為《上海圖書館史》出版。上海市通志館到1937年"八一三"時結束,柳亞子和他的同儕,利用圖書館若幹圖書文獻,出版瞭兩本《上海研究資料》,四期《上海市通志館期刊》和三部《上海市年鑒》。

校對史書

全面抗戰爆發後,1937年底,日本侵略軍侵占瞭上海華界,柳亞子困居法租界,自題寓所為"活埋庵"。撫今思昔,他又揀起舊時有興致的南明史和抗清的民族志士史可法、吳易、夏允彝、夏完淳和陳子龍等故事,但是見於吳江早已淪陷,無法運用所藏圖書文獻。他通過當年南社和通志館關系,向收藏頗多的胡樸安、朱希祖借閱。一天,柳亞子買票觀看劇作傢阿英創作的《碧血花》(《葛嫩娘》),這是一部以南明志士復明抗清為題材的話劇,歸後贊揚不已,與素不相識的阿英寫瞭一封長信,此後兩人訂交,幾乎天天信件來返,討論南明史事。阿英將自己收藏的幾十本南明史圖書相借,柳亞子憑著固有的版本學知識,對這些史料分別作瞭考信。他還從隱名蟄居的鄭振鐸處借得善本《南疆逸史》,竟閉門抄寫瞭20天,將全書 56卷抄寫完畢。1940年12月,柳亞子離開上海到香港,將這些南明圖書,抄本,以及所著述的《南明記事史綱》《南明後妃宗藩傳》等多種攜帶瞭去。他把在九龍寓所的藏書室稱為"羿樓",寓意"後羿射日"故事。這時,他又陸續收集,遂使所藏南明史料達幾百種。柳亞子對此非常興奮,其中若幹本本得來不易,如廣東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錄》補輯本抄件,經他考訂,乃是後人據正本補綴而編的。蓋晚明史書在清季均乃禁書,300年裡沒有人敢刊刻印刷,因而彌足珍貴。當太平洋戰爭後,日本侵占九龍,羿樓所藏圖書不及帶走,柳亞子後來在廣西桂林每每談及,不勝惋惜,尤其是這部《皇明四朝成仁錄》,瞭無去向。他很清楚此書的稀罕,他掌握瞭其餘幾部傳抄本的去向,其中一部是中山大學九龍書庫的朱希祖寄存;還有一部是廣東順德風雨樓藏書中散佚出來的,已歸屈的後人。柳亞子經努力終於在屈大均後裔處抄到藏書目錄,又得悉朱希祖藏本還有副稿在重慶可供借抄,他真是高興極瞭。

柳亞子仍對佚失的南明文獻念念不忘。他在桂林四個月期間,很多精力放在為南明史籍做提要、整理等事宜。開始,他據自己在《筆談》寫的《一年來對於南明史料的工作報告》,為九龍羿樓所失的部分書籍做提要,又托熊佛西赴廣西省圖書館查找香港《大風》新年號雜志,上面有他寫的《我的南明史料研究經過》,按圖索驥,寫瞭《續憶劫灰中的南明史料》,為《南疆逸史》《小腆紀年》等書做提要,但仍不夠,再托熊佛西自廣西省圖書館借用謝國楨《晚明史籍考》。他視此書為"研究南明史料的一把鑰匙"。柳亞子就是據該書,舊夢重溫,以所列書目為本,凡是羿樓所舊有的,都把它寫成題跋。他用瞭半個月時間,終於寫完瞭《羿樓舊藏南明史料書目提要》117種。

捐獻藏書

1950年秋,柳亞子從頤和園喬遷到北長街89號新居,他把書房取名為"上天下地之廬",後又將從傢鄉黎裡和上海帶來的南明史料和南社圖書文獻,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特為開辟研究室,柳亞子很是高興。在與柳無忌的信中還提及:"在北京的書,我把後明史料《南社文庫》《革命文庫》都捐給北京圖書館瞭。他們替我騰空瞭一間房子,把這些書放著,算是我的特別研究室。我隨時可以去看,非常滿意。"當時柳亞子還計劃編寫一部《南明史》。

1950 年底,柳亞子又南下,在上海向陳毅市長提出:"要將自己在上海及吳江鄉下的藏書全部捐獻給政府,由國傢來保存。"陳毅欣然同意,由上海文管會組建陳乃乾、尹石公等七人小組清點裝箱,此間黎裡藏書就有木箱300餘隻,內貯書籍四萬四千餘冊,柳亞子往來信札400餘包。其中各種版本圖書、報刊由上海圖書館庋藏。在此同時,他又動員老友朱希祖之子朱偰,希望將朱希祖所藏南明史料捐與國傢。朱偰遂將傢藏南明史料最珍貴部分整理五大箱,交與柳亞子,全部捐獻北京圖書館。

柳亞子捐獻的圖書,在五、六十年代上海圖書館就作瞭整理,那些庋藏的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的出版物,因其稀罕的文化價值,被厘定為一級藏品特藏。柳亞子的信件文札被編成《書信輯錄》,198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7年,在柳亞子誕生100周年紀念時,上海圖書館又編選、影印瞭《柳亞子先生手札》,"既反映先生思想活動之一斑,亦體現時代風雲之特點",還舉辦瞭"柳亞子先生在上海"的展覽會。

早年喜搜集文學書籍,後又收藏書畫、印章及30年代前後文獻資料。晚年枕酣典籍中,網羅吳江人著述達千餘種。1950年10月,將其故鄉吳江縣黎裡鎮舊宅中的藏書全部捐獻國傢,計有書籍44 000餘冊,還有其私人信札400餘件。潛心於南明史研究,自1919年就開始搜集南明史料,所藏南明史料頗富,有《南明史料書目提要》,著錄南明史料圖書數百種,並將藏書處名為"羿樓"。與錢杏邨、胡樸安、鄭振鐸等友誼甚篤,愛好相宜。藏書室名有"磨劍室"、"笑隱樓"、"靈風別館"、"更生齋"、"上天入地室"等。有《磨劍室藏革命文庫目錄》,著錄書籍皆為辛亥革命時期的國民革命之書刊。病故後,傢屬將手稿遺著20餘種、所藏圖書7萬餘冊全部獻給上海圖書館、蘇州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

紀念館

柳亞子紀念館於1987年5月28日,柳亞子先生100周年誕辰之際建立的。坐落在吳江市黎裡鎮中心街30號。該館的房屋原為清乾隆工部尚書周元理的私邸,宅院宏大。

第一進,現已改建成八開間門廳,正中是民革中央名譽主席屈武題寫的"柳亞子紀念館"匾額。第二進茶廳佈置成紀念館的序廳,廳中央為柳亞子漢白玉雕像,座基刻有鄧穎超的題詞:"柳亞子先生像",左右兩壁是毛澤東和柳亞子《沁園春》唱和詞,兩邊金柱懸有周恩來為柳亞子題寫的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第三進正廳,就是頗有盛名的"賜福堂"。這裡是柳亞子先生生平事跡的主展廳。以《崢嶸歲月,光輝一生》為題,按"青少年時代"、"南社革命時期"、"第一次國共合作前後"、"抗日戰爭前後"、"新中國成立前後"五個部分,用150餘件珍貴的歷史文獻和實物,系統地介紹瞭柳亞子愛國愛民的一生:加入同盟會,創建南社、新南社,堅持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籌建"民革",堅決走國共合作道路等等。第四進為生活起居樓,柳亞子曾名之為"拜孫悼李樓"。在這裡他自稱"親炙中山,私淑列寧",寫下瞭許多文章。樓下為客廳兼作膳廳,正中是中堂和對聯,左右墻上是柳亞子一傢的照片。樓上是全傢臥室,陳設如舊。第五進藏書樓。樓下的客廳裡字畫、長臺、茶幾和椅子安放有序,中堂懸掛古畫,兩側是柳亞子親筆所書:"少年雖亦薄湯武,許身何必定夔皋"的對聯。這裡是柳亞子先生會客的地方,當年,同志好友來往頻繁,相聚於此,縱論國是,探討詩文,針砭時弊。著名的書齋"磨劍室"就在客廳東首,室內張掛南社社友贈送的對聯"青兕後身辛棄疾,紅牙今世柳屯田"。柳亞子早年仿照陳去病,因仰慕辛棄疾,改名"棄疾",並以辛棄疾別號"青兕"為筆名發表反對南北議和向袁世凱妥協的文章,在這裡柳亞子寫下瞭近二百萬字的文章和詩歌。樓上西墻一側,為原周姓屋主的特殊建築"復壁",1927年5月8日夜半,柳亞子藏身其間,才免遭國民黨反動派搜捕,復壁成瞭柳亞子先生堅持國共合作的歷史見證。復壁以東五間屋子是柳亞子的藏書室。1950年冬,柳亞子將所藏44000 多冊圖書全部捐獻給上海圖書館。第五進與第六進下房之間的庭院內,新辟瞭"柳氏傢譜碑廊",36塊碑刻記載著柳亞子上五代的行狀事跡,是研究柳亞子及其祖輩的重要歷史資料。

2004年4月,在第五進樓下西側開辟瞭柳無忌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室。柳無忌是柳亞子先生的哲嗣,青少年時代即參加南社、新南社的活動,1946年赴美國,在印第安納等多所大學任教,為著名教育傢、作傢、詩人,著作等身。退休後創建瞭國際南社學會,親任會長,多次組織出版南社叢書,為繼承與發揚南社精神作出瞭不平凡的貢獻。

後屈村  飽眼福  芍藥屬  八澗堡站  落葉樹  狗抓紅  魷魚  菁菁  桑莊  存單  最有影響  綜合大學  圓月彎刀  軀幹  同光  墨池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