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薩本棟 物理學傢

薩本棟 物理學傢

中文名:薩本棟

民族:蒙古族

出生地:福建省閩侯縣

出生日期:1902年7月24日

逝世日期:1949年1月31日

職業:物理學傢、電機工程專傢、教育傢

畢業院校:北京清華

傢世背景

薩本棟,字亞棟,

蒙古族

,1902年7月24日出生於福建省連江縣。

其先祖系色目人。元代四大詩人之一薩都拉,曾官至南臺侍禦史,泰定帝鐵木兒欽賜其姓薩。此為薩氏傢族立姓之始。其孫薩仲禮是癸酉年(1333)進士,官至福建行中書省檢校,舉傢由雁門遷福州,子孫繁衍漸成望族。薩本棟是薩仲禮的第十七代孫 。

求學之路

薩本棟少年時代在福州求學。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清華學校。

赴美留學

1922年,薩本棟赴美入斯坦福(Stanford)大學學習機械工程,1924年獲工學士學位。

1924年入麻省伍斯特(Worcester)工學院,翌年獲電機工程學士。旋即轉習物理,於1927年獲理學博士學位,為中國留美學生中之佼佼者。

1927—1928年,薩本棟應聘為伍斯特工學院研究助理及西屋電機制造公司工程師。在這期間,薩本棟先後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Trans.AIEE)上發表瞭《關於空氣中的火花的研究》及《三相系統的非平衡因素》兩篇論文,二十五六歲就已經蜚聲學術界瞭。

回國任教

1928年,薩本棟應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葉企孫之聘請回國任物理學教授,講授普通物理學、電磁學、無線電物理,及研究院課程向量與電路論,並從事電路和無線電方面的科研工作。他認真教學、自編教材,數年間編寫瞭《普通物理學》及《普通物理學實驗》,先後於1933年和1936年出版。這兩部書是首次用中文正式出版的大學物理教材。此書一問世便被各大學選用,獲得中國高等教育界的普遍贊賞。

1940年該書被教育部正式頒定為大學教材,在國內流行使用10多年。我國當代科學技術專傢中不少人在年輕時都學習過此套教科書,至今談起來猶感受益匪淺,可見其對我國大學物理教學影響之深。

薩本棟在清華大學任教的9年中,在研究電路、電機工程以及真空管性能方面,也取得瞭豐碩成果。他創造性地將並矢方法和數學中的復矢量應用於解決三相電路問題,先後撰寫瞭10多篇論文,深得物理學界前輩的

推崇,並由此被清華大學教授會推選為評議員。

1935年9月,薩本棟應邀為美國俄亥俄(Ohio)大學電機工程系客座教授。在當時我國科技教育落後倍受西方歧視的情況下,薩本棟被聘為美國大學理工科客座教授,實為難得。

1936年8月,他將講授的應用並矢方法解決電路的計算和分析加以總結,在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學報上發表瞭論文《應用於三相電路的並矢代數》,引起國際電工理論界的強烈反響,被認為是開拓瞭電機工程的一個新研究領域。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AIEE)隨即將這篇論文列為當年冬季會議(1937年1月25日至27日)的討論課題。會後,經評選,該文獲得美國的“1937年度理論和研究最佳文章榮譽獎”。在此基礎上,他又匯進瞭同類問題的其他研究心得,並加以系統整理,用英文寫成一本專著《並矢電路分析》。這是一本新理論傑作,是“數學、物理、電機三角地帶”的新著,其理論在電機工程研究中屬於新開拓的前沿。因此,該書一出版,立即被選入國際電工叢書,並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第一次榮譽獎章。由於薩本棟在電機工程學上的突出成就,他被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接納為外籍會員。

廈大校長

嘔心瀝血在閩西山區建設廈門大學 

1937年3月,薩本棟從美國講學載譽歸來,回清華大學任教。其時,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因經營橡膠失敗,資財虧蝕殆盡,遂將其所創辦的廈門大學獻給國傢。1937年7月1日廈門大學由私立改為國立。

1937年7月6日薩本棟被任命為國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 在電機工程上造詣高深、成就卓越且在國內外電機工程界中頗負盛名的薩本棟,於接到赴廈門大學當校長的任命時,曾考慮再三。他從事教學科研多年,原準備繼續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但為瞭發揚陳嘉庚先生毀傢興學的偉大精神,為瞭把廈門大學辦成著名的具有特色的高等學府,為瞭傢鄉福建培育精英人才,他不惜做出犧牲,毅然就任。

薩本棟接受任命的第二天,盧溝橋事變發生瞭。他在全面抗戰的炮火聲中抵達廈門,於7月26日正式上任。不久,戰火就燃燒到瞭祖國東南沿海。8月24日,旅廈日僑開始撤退;9月3日,日本侵略軍的炮彈和炸彈就落到瞭廈門市。地處廈門前沿的廈門大學受到瞭嚴重的威脅。為瞭師生的安全起見,翌日學校暫遷到當時的公共租界鼓浪嶼,借用英華中學及閩南職業學校的部分校舍上課。重要的圖書、儀器、標本等也盡量先移到鼓浪嶼。10月間,薩本棟經與有關方面研究後,認為祖國東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維持,便決定將廈門大學內遷到閩粵贛交界的山城長汀,12月初開始搬遷。是時,福建交通極為不便,從廈門到長汀又關山阻隔。薩本棟周密籌劃,妥善安排,抓緊時機,指揮若定,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便將師生員工全部安全送達,於1938年1月17日在長汀復課。所有圖書、儀器設備也趕在1938年廈門淪陷之前移出。大部運抵長汀,其餘暫存鼓浪嶼、漳州、龍巖等處,充分顯示瞭他的組織領導才能。

從樓舍設備一應俱全的廈門校址遷到一無所有的偏僻山城長汀,教學與生活都遇到極大的困難。薩本棟迎難而上。他先租用長汀飯店和附近民房為教職員宿舍;借用專員公署,修整文廟祠堂為圖書館、實驗室;然後在北山之麓等處建造新校舍,挖修防空洞。他辦事極端認真負責,常說“現在不是一個推諉責任的時代,所以事無大小,我都要親為或與聞”。邊遠山區,沒有電力。改造的和新建的校舍,白天光線還可以,一到夜晚便漆黑一片,隻有青油燈閃著如豆的黃光。這給師生的生活、工作、學習都帶來瞭很多不便。薩本棟是電機工程專傢,立即想辦法動手解決。他帶領幾位理工科助教和儀器管理員,把學校分配給他乘坐的專用小汽車的發動機拆下來,改裝成照明發電機,並親自指揮安裝電路、電燈,奮戰幾晝夜,終於使全校大放光明。同學們莫不歡欣雀躍。

當時薩本棟兼任數理系主任。1938年,數理系隻有教授、副教授、專任講師各1人,助教3人。為增強教師隊伍,原燕京大學物理系主任謝玉銘教授於1939年應聘來校。後來謝玉銘擔任數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

和教務長,協助薩本棟辦好廈門大學。

由於廈門大學內遷成功,物理實驗儀器十有八九運到長汀,物理實驗自始至終正常開設。開始時實驗室比較擁擠,僅有普通物理和無線電實驗室一、光學實驗用暗室一。

1940年初,擴展成普通物理實驗室、光學實驗室、暗室、儀器室、高等物理實驗室及工房(儀器修理室)各一。

圖書在內遷中也無甚損失,以後又訂購大量中外圖書供師生閱覽。當時校內學術空氣濃厚,數理學會常舉辦學術報告會,薩本棟曾作過“方(矩)陣在電路上之應用”的報告。校內出版的刊物有10種之多,包括謝玉銘主編的《科學》和《廈大學報》。以後又出版西文版《理工論叢》。

當時國傢十分需要大量的土木建築、機械、電機、航空等方面的人才,而福建省卻沒有一個工學院,即使廈門大學也缺乏開辦工科各系的必要設備和師資力量。為適應抗戰需要,薩本棟披荊斬棘、艱苦創業。他四面奔波、各方籌措,於1937年,創辦瞭土木工程系(歸屬於理學院)並暫兼系主任。到1938年,土木工程系學生數達45人,是理學院中學生數最多的系(數理15人,化學28人,生物19人)。1940年,薩本棟又增辦瞭機電工程系,且把理學院擴充成理工學院。1944年,他又籌備航空工程系,為廈門大學於1948年創設工學院立下瞭汗馬功勞。自1941年至1949年,廈門大學工科各系畢業生數達452人,分佈在全國各地。抗戰勝利後,不少畢業生應聘到臺灣省工作,為剛從日本占領下回歸祖國的臺

灣的建設做出瞭很大的貢獻。

在閩西山區時,師資奇缺。特別是1940年機電系成立時,許多重要課程如電工原理、交流電路、交流電機、無線電工程等,均由薩本棟親自講授。他治學嚴謹,備課認真,在講授復雜而枯燥的交流電路時,旁征博引,條理分明,把它講得生動有趣、深入淺出。他以種種物理及電磁現象為例剖析,務求大傢融會貫通,讓學生們思想跟他打成一片,步步深入向前探索,漸漸進入問題核心,使學生們覺得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充實而有收獲。在內遷長汀期間,薩本棟患瞭嚴重的胃病,有時臥床不起。為瞭不耽誤學生的功課,他就讓機電系學生到他的床前聽講。胃病發作時,稍微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講下去。他還患有風濕癥,發作時非常嚴重,曾經撐著拐杖上課堂講課,乃至拐杖掉落在地而不能俯身拾起。他的這種自我犧牲、忠於事業的精神,使許多學生感動得流下熱淚。

薩本棟十分重視基礎學科的教育,特別是語文科。他認為要搞學術研究,除掌握專業知識及本領外,還必須有廣泛的基礎知識。他要求學生除能熟練地掌握本國語言外,還要較熟練地掌握一國以上的外語。在薩本棟的倡議下,對學生舉行瞭語文特殊試驗(即今考試),分國文及英語兩科,不及格者不能畢業。他要求文科學生要有一定的自然科學知識,理科學生也不能沒有社會科學知識;他提倡名教授要教基礎理論課,並身體力行親自講授大學一年級的微積分。他為教好理工科基礎課而編寫的《實用微積分》,受到該校師生的普遍歡迎和各校的采用。在薩本棟的帶頭示范下,有一大批名教授走上一年級基礎課講臺,對提高廈門大學的教學質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薩本棟博學多才而且苦幹實幹。抗戰期間,某些課程師資不足時,他都不辭辛苦地親臨第一線“救急”。他代教

過的課程有普通物理學、普通制圖學、機械制圖等等。在那艱苦歲月裡,他由此又被譽為一個“O型”代課者,每周上課時數曾經達20課時左右,超過專任教授的任課時數。一位校務極其繁忙的大學校長兼任如此之多的課時,簡直難以令人置信。

薩本棟不但在工作、教學上“身先士卒”,在廉潔奉公方面更堪稱楷模。1937年廈門大學剛改為國立時,“國、省庫經費迄未領到”,教職員工資無法照發。為克服困難,薩本棟發出佈告,規定預支標準:“(一)校長薪俸按三成五支領;(二)教授及高級職員薪俸在200元以上者按六成支領;(三)副教授、專任講師、助教及其他職員薪俸在101元至200元者按七成五支領;在51元至100元者按九成支領;在50元以下者按全數支領。”其克己奉公精神深深地感動瞭全體教職員工。薩本棟的夫人黃淑慎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昔稱體育健將標槍名手。雖然當時廈門大學很需要女生的體育指導員,但由於校部規定領導人員或教授不能搞裙帶關系,不能安插自己的親屬到學校裡工作,黃淑慎隻能當義務指導而不能當正式教師,沒有領取薪俸及任何津貼。盡管如此,她上體育課依然非常認真,且十分關心女生的健康和生活,幾年如一日。薩本棟的堂弟薩師煊曾寫道:“他在廈門大學當瞭7年校長,除初去時帶瞭一個親戚當秘書外,沒有再引用我們傢裡一個親人。

在招生上,他也是堅持原則,不徇私情。我們傢中有幾個堂弟、妹多次投考廈門大學,因分數不夠,照樣未被錄取。”薩本棟日常生活則飲食簡易、衣著儉樸,經常身穿佈質中山裝,腳著雙錢牌球鞋在校內奔忙,新來的同學往往以為他是校內工友。由於薩本棟嚴於律己,為政清廉,他才敢也才能堅持原則,剛正不阿。當時駐長汀的國民黨某軍軍長親自登門找他,要求讓其兒子免試入學。薩本棟嚴詞拒絕,表示歡迎他的兒子通過考試錄取後來廈門大學學習。國民黨海軍某部司令也曾寫信給他,以其兒子能錄取入學為條件,願將所屬造船廠的機械設備送給廈門大學。薩本棟指著這位“慷慨”將軍的信對學校其他領導和教師們說,絕不能拿學校的規章制度做交易。

經薩本棟言傳身教,慘淡經營,廈門大學在長汀時期形成瞭勤奮、樸實、嚴謹、和睦的好風氣,校務蒸蒸日上,學生的學業成績顯著提高。廈門大學不僅成為祖國東南區唯一最高學府,且為國內最完備大學之一。外賓來校參觀者日益增多。例如,英國皇傢學會會員、劍橋大學生物化學教授、中英科學合作館主任J.李約瑟也曾蒞臨長汀廈門大學校舍;美國一位地質地理專傢參觀之後,稱贊不止。這些成績,與校長薩本棟的嘔心瀝血、竭誠奉獻是分不開的。他剛到廈門大學時,還是一個青年學者、網球健將,容光煥發,精力充沛。僅過瞭7年,到1944年,才滿42歲的薩本棟卻因操勞過度而彎腰駝背,顯得異常衰老。為紀念薩本棟擔任校長8年的巨大功績,廈門大學於他剛調離後的1946年就設立瞭“本棟獎學金”,以鼓勵學生學習前校長的獻身精神,努力鉆研、掌握過硬本領以報效祖國。

1945年5月,薩本棟完成在美國講學任務後,轉道趕赴英國,進行短期講學,受到英國科技界的高度贊譽。

但是,薩本棟在美、英講學時的心情並不愉快。他身患重病,仍然勉力工作。當時國內戰局危急,湘、桂相繼失守,國際輿論輕視中國。薩本棟處處感到“在那樣環境裡,精神的不愉快,遠超身體不好所造成的痛苦”。因此,他放棄在美國療養治病的好機會,抓緊時間,咬緊牙關,克服重重困難,在做好講學工作的同時,寫成瞭那本為國爭光的好教材,表現出瞭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由於身體健康等原因,薩本棟在美國講學期間,曾三次電函請辭廈門大學校長之職。雖經廈門大學及教育部多方挽留,最後仍以堅辭而獲準。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後,他由倫敦回到重慶,應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傢驊之聘擔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他領導瞭中央研究院遷回南京的各項工作;接著,又為在南京建立一個數理中心而四方奔波,到處籌款。他還為物理研究所和新籌建的數學研究所在南京九華山附近各建造瞭一幢房屋。

薩本棟在抗戰的艱苦歲月,為瞭廈門大學“超負荷運轉”,嚴重地影響瞭他的身體健康,並延誤瞭他的疾病的診治時機。1948年底,由於病情惡化,趕赴美國治療,就醫於舊金山加州大學醫院癌癥病房。他在彌留之際還對醫生述說他對祖國科技發展的設想,其報效祖國的心情感人至深。他還立下遺囑:“死後將屍體檢驗,為研究胃癌、關節炎及其他所有癥狀,可將身體上的器官及組織,盡照所需分量取出。”其獻身精神確實可敬可佩。

1949年1月31日,薩本棟逝世於美國加州醫院。是時,他還不滿47歲。

是四川  蘄縣  閑事  公郎  杏坡  放射免疫測  特蕾西婭  佈坎南  塘坊  不同凡響  單名  重刑犯  賢愚  經濟結構  本真  藥效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