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關盼盼

關盼盼

關盼盼簡介:關盼盼,唐代名伎,徐州守帥張愔妾。白居易做客張府時與她有一宴之交,盛贊:“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張愔死後關盼盼獨居徐州的燕子樓,歷十五年不嫁。白居易贈有《燕子樓》詩,盼盼亦有和詩。

生平

能文善舞

關盼盼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出身於書香門第,精通詩文,更兼有一副清麗動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氣唱出白居易的"長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馳名徐泗一帶;再配上她美艷絕倫的容貌,輕盈婀娜的體態,讓無數世傢公子望眼欲穿。後來,關傢傢道中落,出於無奈,關盼盼被徐州守帥張愔重禮娶回為妾。唐憲宗元和年間出守徐州,雖是一介武官,卻性喜儒雅,頗通文墨,對關盼盼的詩文十分贊賞,而關盼盼的輕歌曼舞,更使這位身為封疆大臣的顯官如癡如醉。

大詩人白居易當時官居校書郎,一次遠遊來到徐州;素來敬慕白居易詩才的張愔邀他到府中,設盛宴殷勤款待。關盼盼對這位大詩人也心儀已久,對白居易的到來十分歡喜,宴席上頻頻執壺為他敬酒。酒酣時,張愔讓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想借機展露一番自己愛妾的才藝。關盼盼欣然領命,十分賣力地表演瞭自己拿手的"長恨歌"和"霓裳羽衣舞"。借著幾分酒力,盼盼的表演十分成功,歌喉和舞技都到瞭出神入化的地步。白居易見瞭大為贊嘆,仿佛當年能歌善舞的傾國美人楊玉環又展現在眼前,因而當即寫下一首贊美關盼盼的詩,詩中有這樣的句子:"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意思是說關盼盼的嬌艷情態無與倫比,隻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與她媲美。這樣的盛贊,又是出自白居易這樣一位頗具影響的大詩人之口,使關盼盼的艷名更加香溢四方瞭。

守節不移

兩年之後,張愔病逝徐州,葬於洛陽北邙山。樹倒猢猻散,張愔死後,張府中的姬妾很快風流雲散,各奔前程而去。隻有年輕貌美的關盼盼無法忘記夫妻的情誼,矢志為張愔守節。張府易主後,她隻身移居到徐州城郊雲龍山麓的燕子樓,隻有一位年邁的仆人相從,主仆二人在燕子樓中,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

燕子樓地處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風景絕佳,是張愔生前特地為關盼盼興建的一處別墅,樓前有一灣清流,沿溪植滿如煙的垂柳,雅致宜人。這是關盼盼和張愔一同議定的樓名。昔日關盼盼與張愔在燕子樓上看夕陽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緩緩漫步;如今卻是風光依舊,人事全非,關盼盼不再歌舞,也懶於梳洗理妝,度過瞭十年,關盼盼的這種忠於舊情、守節不移的精神,贏得瞭遠近許多人的憐惜和贊嘆。

香消玉殞

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勛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瞭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所以張仲素這次帶瞭關盼盼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白居易展開素雅的詩箋,上面寫著這樣的詩:

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其二: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其三:

適看鴻雁嶽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詩中展示瞭關盼盼在燕子樓中淒清孤苦、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白居易讀後,回憶起在徐州受到關盼盼與張愔熱情相待的情景,那時夫妻恩愛相隨,這時卻隻留下一個美麗的少妻獨守空樓,怎不是人世間的一大憾事!白居易不由得為關盼盼黯然神傷,流下一掬同情的眼淚。捧著詩箋,大詩人愛不釋手地反復吟詠,心想:張愔已經逝去十年,尚有愛姬為他守節,著實令人羨慕。但是又轉念一想:即使如此情深義重,難舍難分,為何不追隨他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嘆的淒美韻事呢?於是在這種意念的驅使下,白居易十分肅穆地依韻和詩三首: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隻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白居易設想徐州西郊的燕子樓上,秋來西風送寒,月明如水,更顯得淒冷與孤寂。獨居樓上的關盼盼想必受盡瞭相思的煎熬。張愔離去後,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調,往日的舞衣也疊放箱中,根本再也沒有機會穿戴上身瞭。忽然筆鋒一轉,說到張愔(尚書)墓上白楊已可作柱,而生前寵愛的紅粉佳人還孤孤單單地獨守空幃,倘若真的情真義摯,為何不甘願化作灰塵,追隨夫君到九泉之下呢?白居易對關盼盼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這時為何又要勸她以死殉情呢?這並不是他有心要傷害關盼盼,隻因為按當時人們的道德標準來看,能以死殉夫,實是女人的一種崇高無上的美德。白居易認為,既然關盼盼能為張愔獨守空房,為什麼不再往前一步,從而留下貞節烈婦的好名聲,成為千古美談?在詩人的心目中,堅信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為勸關盼盼殉情,並不是逼她走上絕路,而是為她指明一條陽光大道。為瞭更明朗地表達他的意念,他又十分露骨地補上一首七言絕句:

黃金不惜買娥眉,揀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去不相隨。張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為關盼盼所寫的四首詩帶給瞭她。關盼盼接到詩箋,先是有一絲欣慰,認為能得到大詩人的關註及柔筆題詩,是一種難得的殊榮。待她展開細細品讀,領會出詩人的心意所在,不禁感到強烈的震撼,心想詩中寓意也太過於逼人,用語尖刻,實欠公平。我為張愔守節十年,他不對我施以關懷和同情,反而以詩勸我去死,為何這般殘酷?因而她淚流滿面地對張仲素道:"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幹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污瞭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 說罷,她不可遏制地放聲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張仲素見狀,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著她暗暗落淚。哭瞭不知多長時間,漸漸地,關盼盼似乎已從憤激的心情中理出瞭頭緒,於是強忍著悲痛,在淚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詩韻奉和七言絕句一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關盼盼的詩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憤怒。詩中所言的"形同春後牡丹枝",是承襲當年歡宴時白居易誇贊她"醉嬌勝不得,風裊牡丹花"之句而來,那時花開正艷,如今卻如同春殘花將謝;"舍人不會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瞭解她真正的心態,在她花開時捧贊她,當她即將凋落時,竟還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瞭無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節,她也別無選擇瞭。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的老仆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這句話是針對白居易而言的。淒苦獨居瞭十年的關盼盼,對於生死其實已經看得很淡,以死全節對她來說,其實並不是一件傷心之事;但她恨隻恨自己的一片癡心,卻不被白居易理解,以為自己不願為張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個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絕路。在關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這時已成瞭一個幼稚的兒童,那裡能識得她冰清玉潔的貞情呢!她以自己高貴的死,回敬瞭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聽聞死訊也大為後悔。若幹年後,他歸隱洛陽香山,心知時日不多,就遣散瞭侍姬樊素與小蠻,不想她們重蹈關盼盼的悲劇。

軼事典故

關盼盼的死訊傳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驚,明白瞭關盼盼確實是一位癡情重義的貞烈女子;繼而,他想到瞭關盼盼的死與自己寫的詩有著直接的關系,心情由敬佩轉成瞭深深的內疚。於是,他托多方相助,使關盼盼的遺體安葬到張愔的墓側,算是他對關盼盼的一點補償,也借以解脫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這一點關照,對於含悲而死的關盼盼來說,又有何意義呢?仍是徒增虛名罷瞭!

白居易六十六歲以後,隱居在洛陽香山。自知來日不多,讓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與小蠻離開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百年之後,兩位妙齡佳人重演關盼盼的悲劇。從他的這一行動可以看出,白居易已經為逼死關盼盼而深深內疚瞭。

燕子樓因為關盼盼的故事而成為徐州的勝跡,歷代均加以修葺。樓上至今仍懸掛著關盼盼的畫像,神情秀雅,容貌艷麗絕倫,過往的遊客,不但仰慕其風貌,更為她的貞情而感嘆後。

宋朝蘇軾曾夜登燕子樓,夜夢關盼盼,由情景曾詞雲:"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覺夢,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南樓夜景,為餘浩嘆。"

親密關系  浩勒報吉  夏娜  華新  增值稅普通  黃歷  下良  邊走邊唱  悠蘭  隨波逐流  發財夢  手頭緊  伸馬  香消玉損  你會發現  紫苜蓿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