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杜仲藤

杜仲藤

杜仲藤別名:藤杜仲,紅杜仲,土杜仲,白杜仲,軟羌藤,白皮膠藤,九牛藤,雞嘴藤,老鴉嘴,松筋藤,白膠藤,土續斷,大種筆須藤,小白皮藤,結衣藤,

杜仲藤簡介:杜仲藤,中藥名。為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Parabariummicranthum(A.DC.)Pierre、紅杜仲藤ParabariumchunianumTsiang及毛杜仲藤ParabariumhuaitingiiChunetTsiang的莖皮和根皮。杜仲藤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紅杜仲藤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毛杜仲藤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祛風濕,強筋骨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

杜仲藤功效作用

功能

祛風濕,強筋骨。

主治

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註意事項

內服過量有頭暈、嘔吐等中毒癥狀。解毒可用甘草60g,水煎服;或用紅糖60g,生薑15g,水煎服。本品不可混作杜仲使用。

相關論述

1、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通經活絡,行氣活血。主治風濕性腰腿痛,腎虧腰痛,陽痿,高血壓。”

2、《廣西本草選編》:“祛風活絡,壯腰膝,強筋骨。”

3、《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風濕痹痛,腰肌勞損,腰腿痛,跌打損傷。外用治外傷出血。”

杜仲藤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痛:毛杜仲藤根皮9-15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2、治扭、挫傷,骨折:毛杜仲老藤皮15-30g,水煎服;並用毛杜仲鮮根皮搗爛外敷。(《廣西本草選編》)

3、治外傷出血:毛杜仲根皮適量,研粉撒敷。(《廣西本草選編》)

杜仲藤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秋季采收,剝取莖皮和根皮,切片,曬幹。

杜仲藤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1、杜仲藤

樹皮呈卷筒狀或槽狀,厚1-2.5mm。外表面帶栓皮,灰棕色或灰黃色,有皺紋及橫長皮孔,黃白色,刮去栓皮顯紅棕色,較平坦。內表面紅棕色或黃棕色,有細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氣微,味微苦、澀。

2、紅杜仲藤

樹皮呈不規則卷筒狀或槽狀,厚1-3mm。外表面紫褐色或黑褐色,有皺紋及橫向裂紋,皮孔稀疏,呈點狀,刮去栓皮顯紫紅色或紅褐色。內表面紫紅褐色,具細密縱紋。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

3、毛杜仲藤

樹皮呈卷筒狀或槽狀,厚2-5mm。外表面灰棕色,稍粗糙,無橫向裂紋,皮孔稀疏細小,灰白色,刮去栓皮呈棕紅色。內表面淺棕色或黃棕色。折斷面有白色膠絲相連,稍有彈性。

杜仲藤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夾竹桃科植物杜仲藤、紅杜仲藤及毛杜仲藤。

形態特征

杜仲藤又名白杜仲藤。粗壯木質攀援藤本。枝有不明顯的皮孔,具乳汁,除花冠外,全株無毛。葉對生;葉柄長1-1.5cm,有微毛;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cm,寬1.5-3cm,先端漸尖,基部銳尖。聚傘花序總狀,頂生及腋生,花小密集,水紅色;花萼5深裂,內面基部腺體不多或缺,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或粉紅色,壇狀,裂片在花蕾中內褶;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花藥箭頭狀,花絲短;花盤環狀;子房具微柔毛,花柱短,柱頭圓錐狀。蓇葖果基部膨大,向先端漸狹尖成長喙狀。種子長達2cm;種毛長約4cm;絹質白色。花期3-6月,果期7-12月。紅杜仲藤本種與杜仲藤的區別在於:葉片卵圓狀橢圓形,背面具黑色乳頭狀腺點。蓇葖果雙生或有時1個不發育;種毛長約1.5cm。花期4-11月,果期8月至翌年2月。毛杜仲藤又名白喉崩、嘜卡吐、銀花藤、雞頭藤、續斷、毛杜仲、牛腿子。本種與前兩種的區別在於:全株除花冠外,均密被銹色柔毛。種毛輪生,長約3cm。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6月。

生長環境

杜仲藤生於海拔300-800m的山谷、疏林或密林、灌木叢、水旁等處。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紅杜仲藤生於海拔250-500m的山林密林中。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毛杜仲藤生於海拔200-1000m的熱帶雨林中、疏林中濕潤處。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隨意性  惡意犯規  影視愛好者  龍臺村  挖空心思  上帝的禮物  絲蟲  木旺  海裕路  惠峰  中冰  住蓮  大個子  鳳蓮大  洞橋吳  榮譽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