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浮小麥

浮小麥

浮小麥別名:浮麥,

浮小麥簡介:浮小麥,中藥名。為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未成熟的穎果。具有固表止汗,益氣,除熱的功效。主治自汗,盜汗,陰虛發熱,骨蒸勞熱。

浮小麥功效作用

功能

固表止汗,益氣,除熱。

主治

1、主要用於氣虛肌表不固,腠理疏松,陽虛自汗或陰虛熱擾,迫津外泄之煩熱盜汗以及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

2、西醫診為多汗、盜汗等證屬久病體虛,正氣不固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或研末。止汁,宜微炒用。

禁忌

中藥配伍禁忌:不宜與威靈仙配伍。

註意事項

對於表邪未盡,汗出者忌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主含淀粉及酶類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等。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具有降血脂作用。

2、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具有保護肝臟作用。

相關論述

1、《本草蒙筌》:斂虛汗。

2、《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勞熱,婦人勞熱。

浮小麥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1、治自汗、盜汗者,可單用炒焦研末,米湯調服。

2、治氣虛自汗者,可與黃芪、煅牡蠣、麻黃根等同用,如牡蠣散(《和劑局方》)。

3、治陰虛盜汗者,可與五味子、麥冬、地骨皮等藥同用。

4、治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證,常與玄參、麥冬、生地、地骨皮等藥同用。

相關配伍

1、麻黃根配浮小麥:麻黃根甘平,人肺經,可實表止汗,因其性善行周身肌表,引藥至衛分而固腠理;浮小麥藥性平和,甘能益氣,涼可除熱,入心經,蓋汗為心之液,養心退熱,故其能益氣除熱,涼心止汗。二藥伍用,相互促進,益氣養心,清熱涼氣,固表止汗功效益彰。適用於體虛多汗,自汗諸證以及陰虛有熱盜汗等。

2、浮小麥配黃芪:黃芪甘溫補中,補氣升陽,實腠理而固表止汗;浮小麥甘涼益氣,清熱除煩,養心退熱而止汗。二藥伍用,相得益彰,益氣固表,養心清熱而止汗。適用於表虛自汗諸證。

3、浮小麥配地骨皮、鱉甲:浮小麥甘涼,長於固表止汗,除虛熱;地骨皮甘寒,善涼血退蒸除熱;鱉甲為咸寒滋陰除熱之品。三藥伍用,滋陰除熱止汗。適用於陰虛潮熱,心煩口幹,盜汗等。

鑒別用藥

1、麻黃根與浮小麥:二者同為固表止汗藥,能實衛氣,固腠理,用治氣虛自汗,陰虛盜汗等常配伍使用,協同止汗。浮小麥味甘性涼,益氣除熱而止汗,且具有扶正祛邪之意,故止虛汗外,又用於勞熱骨蒸。而麻黃根甘平而澀,斂肺止汗作用較強,為臨床止汗專品。其隻具收斂之性,不具扶正作用,故隻用於止汗,別無它用。

2、地骨皮與浮小麥:二藥均有除蒸退熱之功,可配伍用於骨蒸勞熱之證。但地骨皮甘寒清潤,能清虛熱,除有汗之骨蒸,為退虛熱、療骨蒸之佳品。地骨皮於清熱除蒸瀉火之中,兼有生津止渴的作用,還可用於內熱消渴。此外,尚有清肺降火,涼血止血的作用,用於肺熱咳嗽及血熱妄行的吐血、衄血、尿血等。浮小麥具有益氣陰及除熱作用,可用於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等,以養陰清熱,斂汗除蒸。浮小麥尚有斂汘的作用,用於自汗、盜汗等。

相關藥品

更年安片、夜寧糖漿(顆粒)。

相關方劑

牡蠣散(《和劑局方》)。

藥膳食療

浮小麥茶:

1、功效:養心安神。主治心慌、自汗、盜汗。

2、原材料:浮小麥30g,麥冬、茯苓各9g。

3、做法:選擇優質的浮小麥、麥冬和茯苓備用,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狀。在鍋中加入大約1500ml水,用武火將水煮沸,待水沸後,將所有備用的藥材加入,並用文火煮20分鐘。

4、用法:代茶飲用。

浮小麥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至前後,成熟果實采收後,取癟瘦輕浮與未脫凈皮的麥粒,篩去灰屑,用水漂洗,曬幹。

炮制方法

1、浮小麥: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洗凈,撈出,幹燥。

2、炒浮小麥:取凈浮小麥,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棕黃色,取出放涼。

浮小麥保存方法

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炒浮小麥密閉,防蛀,防黴。

浮小麥藥材鑒別

藥材性狀

幹癟穎果呈長圓形,兩端略尖。長約7mm,直徑約2.6mm。表面黃白色,皺縮。有時尚帶有未脫凈的外稃與內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縱溝,頂端鈍形,帶有淺黃棕色柔毛,另—端成斜尖形,有臍。質硬而脆,易斷,斷面白色,粉性差。無臭,味淡。以粒均勻、輕浮、無雜質為佳。

飲片性狀

1、浮小麥:參見藥材性狀。

2、炒浮小麥:形如浮小麥,表面棕黃色,微有香氣。

浮小麥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禾本科小麥屬植物小麥。

形態特征

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高60-100cm。稈直立,通常6-9節。葉鞘光滑,常較節間為短:葉舌膜質,短小;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15-40cm,寬8-14mm,先端漸尖,基部方圓形。穗狀花序直立,長3-10cm;小穗兩側扁平,長約12mm,在穗軸上平行排列或近於平行,每小穗具3-9花,僅下部的花結實;穎短,第1穎較第2穎為寬,兩者背面均具有銳利的脊,有時延伸成芒;外稃膜質,微裂成3齒狀,中央的齒常延伸成芒,內稃與外稃等長或略短,脊上具鱗毛狀的窄翼;雄蕊3;子房卵形。穎果長圓形或近卵形,長約6mm,淺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大量栽培。

道地產區

全國各地均產。

智公泉  杏仁眼  灰鑄鐵  不準掉頭  緊張部  野鵝敢死隊  新黎村  金匯塘路  三垣  中國臺灣  升級版  羅林  過去的時光  賢門  中閘村  無機化合物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