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荸薺

荸薺

荸薺別名:芍,鳧茈,葃菇,水芋,烏芋,烏茨,鳧茨,葧臍,黑山棱,地栗,鐵葧臍,馬蹄,紅慈菇(《,

荸薺簡介:荸薺,中藥名。為莎草科荸薺屬植物荸薺Eleocharis dulcis (Burm.f.) Trin.ex HenschelE.tuberosa Roem et Schudt.; E.plantaginea R.Brown.,以球莖及地上部分入藥。具有清熱,化痰,消積的功效。主治慍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嚼喉腫痛,贅疣。

荸薺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化痰,消積。

主治

主治治慍病消渴,黃疸,熱淋,痞積,目赤,嚼喉腫痛,贅疣。

①《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

②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③《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

④《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⑤《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

⑥《本草匯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

⑦《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⑧《本經逢原》:"治酒客肺胃濕熱,聲音不清。"

⑨《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

⑩《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藏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0-120g;或嚼食;或搗汁;或浸酒,或澄粉。

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或澄粉點目:或生用塗擦。

註意事項

虛寒及血虛者慎服。

①孟瓷:"有冷氣,不可食,令人腹脹氣滿。"

②《醫學入門》:"得生薑良。"

③《本經逢原》:"虛勞咳嗽切禁。以其峻削肺氣,兼耗營血,故孕婦血渴忌之。"

④《隨息居飲食譜》:"中氣虛寒者忌之。"

化學成分

含一種不耐熱的抗菌成分-荸薺英。一般成分含水分68.52%,淀粉18.75%,蛋白質2.25%,脂肪0.19%,灰分1.58%。

藥理作用

荸薺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產氣桿菌均有抑制作用。不耐熱,不溶於有機溶媒,不被動物炭吸附。用瓦伯氏儀測得,它能抑制大腸桿菌的呼吸達80%(10小時後)。

相關論述

1、《綱目》:按王氏《博濟方》治五積冷氣攻心,變為五膈諸病,金鎖丸中用黑三棱,註雲即鳧茈幹者,則所謂消堅之說,蓋本於此。

2、《本草新編》:烏芋,切片曬幹,入藥最消痞積,與鱉甲同用最佳,亦不耗人真氣,近人未知入藥,特表而出之。地栗有傢種、野產之分,藥用宜野產者為佳。然無野產,即揀傢種之老者,切片連皮曬幹用之,不特消痞積,更能辟瘴氣也。或問,荸薺吳、越人喜啖,而吳、越人最多痞積,似乎荸薺非攻消品也,且其味甘甜帶補性。不知荸薺獨用則消腎氣,有瀉無補,與鱉甲、神曲、白術、茯苓、枳殼之類並投,則能健脾去積,有補兼攻,所以單食則無功,同用則有益。

3、《本草求真》:烏芋,止一水果,何書皆言力能破積攻堅、止血、治痢、住崩、擦瘡、解毒發痘、清聲醒酒,其效若是之多,蓋以味甘性寒,則於在胸實熱可除,而諸實脹滿可消;力善下行,而諸血痢血毒可祛。是以冷氣勿食,食則令人每患腳氣。

4、《別錄》:主消渴,痹熱,熱中,益氣。

5、《日華子本草》:開胃下食。

6、《日用本草》:下五淋,瀉胃熱。

7、《滇南本草》:治腹中熱痰,大腸下血。

8、《本草匯編》:療五種膈氣,消宿食,飯後宜食之。

9、《綱目》:主血痢、下血、血崩。

10、《本經逢原》:治酒客肺胃濕熱,聲音不清。

11、《北硯食規》:荸薺粉:清心,開翳。

12、《本草再新》:清心降火,補肺涼肝,消食化痰,破積滯,利膿血。

13、 孟詵:消風毒,除胸中實熱氣;可作粉食,明耳目,止渴,消疸黃。

荸薺臨床應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荸薺豆腐湯

1、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癌癥術後的恢復用藥食。

2、原材料:荸薺60克,香菇30克,嫩豆腐400克,蔥花9克,油、鹽、胡椒粉、味精各適量。

3、做法:將香菇洗凈,溫水發開,去蒂切絲(保留菇水)。將豆腐切成小塊狀、蔥切碎。將荸薺洗凈削皮,並切成小片。取香菇、荸薺、豆腐一起置入鍋中煮湯,湯沸後加入油、鹽、胡椒粉、味精,再放入蔥花,煮片刻即可。

4、用法:佐餐服用。

相關配伍

1、治太陰溫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滯不快者:荸薺汁、梨汁、鮮葦根汁、麥冬汁、藕汁(或用蔗漿)。臨時斟酌多少,和勻涼服,不甚喜涼者,重湯燉溫服。(《溫病條辨》五汁飲)

2、治黃疸濕熱,小便不利:荸薺打碎,煎湯代茶,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3、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薺,洗凈拭幹,勿令損破,於瓶內入好燒酒浸之,黃泥密封收貯。遇有患者,取二枚細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瑤經驗方》)

4、治痞積:荸薺於三伏時以火酒浸曬,每日空腹細嚼七枚,痞積漸消。(《本經逢原》)

5、治腹滿脹大:烏芋去皮,填入雄豬肚內,線縫,砂器煮糜食之,勿入鹽。(《本草經疏》)

6、治大便下血:荸薺搗汁大半鐘,好酒半鐘,空心溫服。(《神秘方》)

7、治婦人血崩:鳧茈一歲一個,燒存性,研末;酒服之。(《綱目》)

8、治咽喉腫痛:荸薺絞汁冷服,每次四兩。(《泉州本草》)

9、治小兒口瘡:荸薺燒存性,研末摻之。(《簡便單方》)

10、治尋常疣:將荸薺掰開,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體,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疣體角質層軟化,脫掉,微有痛感並露出針尖大小的點狀出血為止。連用七至十天。〔《中華皮膚科雜志》12(2):74,1966〕

荸薺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10-12月挖取,洗凈,風幹或鮮用。

炮制方法

洗凈,削去外皮。荸薺粉:取荸莽洗凈,除去嫩芽,磨碎,濾取白色漿計,沉淀,幹燥之,即成。

荸薺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禾本科莎草科藨草亞科藨草族荸薺屬 。

形態特征

多年生水生草本。地下匍匐莖末端膨大成扁圓形球狀,直徑約4厘米,黑褐色;地上莖圓柱形,高達75厘米,直徑約9毫米,叢生,直立,不分枝,中空,具橫隔,表面平滑,色綠。葉片退化,葉鞘薄膜質,上部斜截形。穗狀花序1個,頂生,直立,線狀圓柱形,淡綠色,上部尖銳,基部與莖等粗,長2.5~4厘米,寬2~4毫米;花數朵或多數;鱗片寬倒卵形,螺旋式或覆瓦狀排列,背部有細密縱直條紋。剛毛6個。上具倒生鉤毛,與小堅果等長或較長;雄蕊2,花絲細長,花藥長橢圓形;子房上位,柱頭2或3裂,深褐色。小堅果呈雙凸鏡形,長約2.5毫米。花期秋季。

分佈區域

栽植於水田中。我國溫暖地區均有栽培。我國大部地區均產。

道地產區

廣西桂林,浙江餘杭,江蘇高郵和蘇州,福建福州,湖北孝感、團風、沙 洋,安徽廬江縣楊柳鄉和宣州等。

生長環境

荸薺生長適應性較強。在國外,荸薺主要野生分佈於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等國傢的池沼、灘塗等低窪地帶。分佈於西方國傢的荸薺大約於17世紀引入。中國自西漢時已有栽培記載,目前有20餘種和一些變種。除高寒地區外,其分佈幾乎遍及全國各個省區,而經濟栽培則主要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

依然是我  開心魔法  避雷器  峽州大  毛栗坡  西郭  稅捐  國子監  五朵金花的  弘龍  大堰村  蛛網膜顆粒  電影  危殆  大劫案  保障人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