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六國論

六國論

作者:蘇洵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瞭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傢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傢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傢失掉瞭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秦國除瞭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於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瞭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瞭。既然這樣,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瞭。到瞭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瞭,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瞭,齊國也就沒法幸免瞭。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後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瞭(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瞭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傢快要消滅幹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瞭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傢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傢,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瞭。

註釋

1.兵:兵器
2.善:好。
3.弊在賂秦:弊病在於賄賂秦國。賂,賄賂。這裡指向秦割地求和。
4.或曰:有人說。這是設問。下句的“曰”是對該設問的回答。
5.率:都,皆。
6.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為”的意思。
7.完:保全。
8.攻取:用攻戰(的辦法)而奪取。
9.小:形容詞作名詞,小的地方。
10.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11.所大欲:所最想要的(東西),大,最。
12厥先祖父:泛指他們的先人祖輩,指列國的先公先王。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3.暴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意思是冒著霜露。和下文的斬荊棘,已有尺寸之地,都是形容創業的艱苦。
14.視:對待
15.舉以予人:拿它(土地)來送給別人。實際是舉之以予人,省略瞭之,代土地。
16.然則:既然這樣,那麼。
17.厭:同“饜”,滿足。
18.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諸侯)送給秦的土地越多,(秦國)侵略諸侯也越急。奉:奉送。彌、愈:都是“更加”的意思。繁:多。
19.判:決定。
20.至於:以至於。
21.顛覆:滅亡。
22.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3.事:侍奉。“以地事秦……火不滅”:語見《史記魏世傢》和《戰國策魏策》。
24.此言得之:這話對瞭。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25.終:最後。
26.繼:跟著。
27.遷滅:滅亡。古代滅人國傢,同時遷其國寶、重器,故說“遷滅”。
28.與嬴:親附秦國。與,親附。嬴,秦王族的姓,此借指秦國。
29.既:已經。
30.免:幸免。
31.始有遠略:起初有長遠的謀略。
32.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
33.斯:這
34.始:才
35.速:招致。
36.再:兩次。
37.連卻之:使...退卻(動詞的使動用法)
38.洎:及,等到。
39.以:因為
39.讒:小人的壞話。
40.邯鄲為郡:秦滅趙之後,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邯鄲,趙國的都城。
41.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傢快要消滅幹凈的時候。革,改變,除去。殆,幾乎,將要。
42.智力:智謀和力量(國力)。
43.向使:以前假如。
44.勝負之數,存亡之理:勝負存亡的命運。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
45.當:同“倘”,如果。
46.易量:容易判斷。
47.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用。
48.禮:禮待。名作動。
49.食之不得下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下:向下。名作動。咽:吞咽。
50.勢:優勢。
51.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而,卻。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劫,脅迫,劫持。
52.日削月割,以趨於亡:日,每天,名作狀。月,每月,名作狀。以,而。
5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治理國傢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脅迫啊!
54.勢弱於秦。於:比。
55.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可以:可以憑借。
56.茍以天下之大茍,如果。以,憑著。
57.下:指在六國之後
58.從:跟隨。
59.故事:舊事,先例。
參考資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 .全日制高級中學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語文·第三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
2、
吳功正 .古文鑒賞辭典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7 :918-924 .
3、
韓俐華 .唐宋八大傢散文 廣選 新註 集評 蘇洵卷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7年 :75-83 .

賞析

六國被秦國滅亡的教訓,是許多文史傢關註的話題。僅“三蘇”就每人寫瞭一篇《六國論》。蘇軾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瞭“士”的作用。蘇軾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是久存的原因。隻要把那些“士”養起來,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帶頭人瞭,國傢就可以安定瞭。蘇轍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於滅亡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滅亡的原因是不能團結一致,共同抗戰,滅國是咎由自取。
蘇洵的《六國論》不同於以上兩篇。蘇洵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蘇洵的寫作目的不在於總結六國滅亡的教訓,而在於警告宋朝統治者勿蹈六國滅亡的覆轍。借古喻今,以談論歷史供當今統治者借鑒,這是蘇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從歷史情況看,六國滅亡的原因並不是“賂秦”。六國的失敗,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改革,不能堅持“合縱”政策去對付秦國的“連橫”政策,被秦國遠交近攻的手段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瞭統一中國的實力。加上戰國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統一,符合人們的願望。秦國統一中國,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蘇洵對此並非不知,他在文中也承認這一點:“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而作者用意不在此,他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明代何仲默說過:“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宋朝建國後,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以至滅亡的教訓,采取瞭“虛外實內”的政策,削弱邊關的實力,調集重兵駐守京城。結果造成瞭邊關的空虛。遼國乘虛而入,屢犯邊疆。宋太宗繼位後,曾兩次派兵擊遼,均遭失敗。後宋太宗兩次進攻幽州,企圖奪回幽雲十六州,又遭敗績。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遼大兵壓境,直逼澶州城下(今河南濮陽),威脅汴京開封。於是,宋與遼簽定瞭“澶淵之盟”,答應向遼輸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到瞭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遼再次要挾,宋隻得增加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第二年(1043年),西夏也來要,又是賜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人民的血汗就在這種納賜之中,付之東流。蘇洵對此痛心疾首,他借古喻今,縱橫恣肆,痛陳利弊,對當權者進行規勸,希望其改弦易轍,增強國力,與敵鬥爭。蘇洵的議論雖不無可商榷處,但總的立論是正確的,並且不幸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後六十年,終於發生瞭“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重蹈瞭六國的覆轍,為後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
《六國論》除去在立論上具有借題發揮、借古喻今的寫作特點外,在論證的嚴密性、語言的生動性上也堪稱典范。第一段的邏輯性是非常嚴密的。作者開篇亮出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宗明義,直截瞭當,使讀者一眼就抓住瞭論者的中心。然後,作者解釋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就指出瞭賄賂的危害,言簡意賅,要言不煩。再後,作者設問:“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答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就使得文章邏輯嚴密,無懈可擊。最後一句總結全段:“故曰弊在賂秦也。”這一段起到瞭“綱”的作用,後面的二、三兩段實際上是圍繞第一段展開的。
本文的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捷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比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些敘述語言本身帶有主觀感情,還有描述的特點。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瞭表達效果。本文的句式也整飭有度,特別是四字句占瞭一定比例,讀起來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富有節奏感。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本文雖是史論,但作者本意不在於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而在於引出歷史教訓,諷諫北宋王朝放棄妥協茍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歐陽修評價蘇洵的文章說:“吾閱文士多矣,獨喜尹師魯、石守道,然意猶有所未足,今見子(蘇洵)之文,吾意足矣。”的確如此,蘇洵此文,奔騰上下,縱橫出入,氣勢猶如江河決口。他見識深遠,眼光犀利,議論精辟透徹,足警世人。無怪乎本文近千年來盛傳不衰!

創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這是蘇洵所寫的《權書》中的一篇,《權書》共10篇,都是史論的性質。
本文的歷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一是作者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歷史時期的情況,借以瞭解作者立論的根據;二是作者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歷史狀況,借以明確作者撰寫此文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在中國歷史上,戰國是群雄割據的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就是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傢。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傢,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盛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後,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秦國采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並最早被消滅,齊、燕、趙三國隨之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不從其他方面去論證,而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針砭現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以後,鑒於唐末藩鎮割據,五代軍人亂政,因而實行中央集權制度,解除節度使的權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軍,將地方的政權、財權、軍權都收歸中央。為瞭防范武將軍權過重,嚴令將帥不得專兵,甚至外出作戰,也必須按皇帝頒發的陣圖行事。將官經常輪換,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致使軍隊沒有戰鬥力。這樣的措施雖然杜絕瞭軍閥擁兵作亂,但是也造成軍事上的衰頹。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敗多勝少。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到北宋中期,官俸和軍費開支浩大,政府財政入不敷出。北宋政府實行不限制兼並的政策,土地集中現象嚴重,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的專制腐敗,軍事上的驕惰無能,帶來外交上的極端軟弱。到蘇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瞭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瞭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瞭國力,帶來瞭無窮的禍患。也就是說當時的北宋四周環伺,政策上求和,積貧積弱,而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實撰寫《六國論》的。
蘇洵寫這篇文章並不是單純地評論古代的歷史事件,而是借古諷今,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采取妥協茍安的外交政策。
參考資料:
1、
吳功正 .古文鑒賞辭典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7 :918-924 .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保險桿  柏埂  血濃於水  留置  加官進爵  中國社會科  三棵樹鎮  蘭田  哈南七路  大段地  合什  貧困縣  醜惡嘴臉  烏雕  銘島仕傢  縣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