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從軍行

從軍行

作者:楊炯

原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譯文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瞭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朝廷的將帥剛出瞭宮門,
身著鐵甲的騎士就直搗據點。
雪攪昏天軍旗褪瞭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沖鋒陷陣,
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註釋

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烽火:古代邊防告急的煙火。
3.西京:長安。
4.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5.鳳闕:闕名。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6.龍城:又稱龍庭,在今蒙古國鄂爾渾河的東岸。漢時匈奴的要地。漢武帝派衛青出擊匈奴,曾在此獲勝。這裡指塞外敵方據點。
7.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瞭鮮艷的色彩
8.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創作背景

唐高宗調露、永隆年間(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擾甘肅一帶,唐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隻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
參考資料:
1、
張燕瑾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6-27

鑒賞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瞭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首聯寫邊報傳來,激起瞭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瞭。一個“照”字渲染瞭緊張氣氛。用誇張的手法寫外患嚴重,情勢危急,生動傳神的把戰事緊急的軍情傳遞給讀者,並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傢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瞭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瞭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瞭整個事件展開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調兵的符信,分凹凸兩塊,分別掌握在皇帝和主將手中。“鳳闕”是皇宮的代稱。這裡,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泄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瞭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
頸聯“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大雪彌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征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征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尾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瞭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瞭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這首短詩,寫出書生投筆從戎,出塞參戰的全過程。能把如此豐富的內容,濃縮在有限的篇幅裡,可見詩人的藝術功力。首先詩人抓住整個過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斷,作瞭形象概括的描寫,至於書生是怎樣投筆從戎的,他又是怎樣告別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軍的情況怎樣,……詩人一概略去不寫其次,詩采取瞭跳躍式的結構,從一個典型場景跳到另一個典型場景,跳躍式地發展前進。如第三句剛寫瞭辭京,第四句就已經包圍瞭敵人,接著又展示瞭激烈戰鬥的場面。然而這種跳躍是十分自然的,每一個跨度之間又給人留下瞭豐富的想象餘地。同時,這種跳躍式的結構,使詩歌具有明快的節奏,如山崖上飛流驚湍,給人一種一氣直下、一往無前的氣勢,有力地突現出書生強烈的愛國激情和唐軍將士氣壯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傑很不滿當時纖麗綺靡的詩風,他們曾在詩歌的內容和形式上作過頗有成效的開拓和創新,楊炯此詩的風格就很雄渾剛健,慷慨激昂。尤其是這樣一首描寫金鼓殺伐之事的詩篇,卻用具有嚴格規矩的律詩形式來寫,很不簡單。律詩一般隻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除第一聯外,三聯皆對。不僅句與句對,而且同一句中也對,如“牙璋”對“鳳闕”,“鐵騎”對“龍城”。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這在詩風綺靡的初唐詩壇上是很難能可貴的。是唐詩的亮點。
關於此詩的主題思想,有兩種看法:唐汝詢在《唐詩解》中以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輕文,隻有武官得寵,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詩以發泄牢騷。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中以為作者看到敵人逼近西京,奮其不平之氣,拜命赴邊,觸雪犯風,以消滅敵人,建功立業,不象書生那樣無用。前者以為這是一首諷刺詩,後者以為這是一首愛國主義的述志詩。這樣,從第二聯以下,二人的體會都不同瞭。我以為吳昌祺的理解比較可取,因為第一聯已說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為瞭“烽火照西京”,如果說他是為瞭武人顯赫而心有不平,這一句就不應該緊接在“烽火”句下瞭。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杜門自絕  梅縣  容晨  藥補  詩句  宏觀調控  唐夏村  共存亡  二十四孝  劉英  斷開  桑西  武陵路  諾依曼  銅佛  衛山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