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南歌子·遊賞

南歌子·遊賞

作者:蘇軾

原文: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遊人都上十三樓。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菰黍連昌歜,瓊彝倒玉舟。誰傢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

譯文

山色與歌女黛眉濃聚一樣綠,碧波就像人的朦朧醉眼一樣流。人們都愛登上十三樓,不再羨慕竹西歌吹的古揚州。
菰米軟糕菖蒲菜,玉壺向玉杯傾倒著美酒。不知誰傢唱起水調歌頭,歌聲繞著青山飛去晚雲又將它挽留。

註釋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詞牌名稱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遊人:指遊玩的人。出自蘇軾《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橋上遊人夜未厭,共依水檻立風簷。
③十三樓:宋代杭州名勝。出自吳自牧《夢梁錄》卷一二《西湖》:“大佛頭石山後名十三間樓,乃東坡守杭日多遊此,今為相嚴院矣。“
④竹西:揚州亭名。本句意謂杭州十三樓歌唱奏樂繁華,不必再羨慕前代揚州的竹西瞭。
⑤揚州:淮河以南、長江流域東南地區,《周禮》稱東南曰揚州。
⑥菰黍(gūshǔ):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葉。
⑦昌歜(chāngchù):宋時以菖蒲嫩莖切碎加鹽以佐餐,名昌歇。
⑧瓊彝(yí):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蘇軾《次韻趙景貺督兩歐陽詩破陳酒戒》:“明當罰二子,已洗兩玉舟。”
⑩水調唱歌頭:即唱水調歌頭。傅本註:“水調曲頗廣,謂之歌頭,豈非首章之一解乎?白樂天六幺水調傢傢唱。”
參考資料:
1、
鄭竹青、周雙利.《中華詩詞經典》:學習出版社,2011年:第2407頁
2、
上官紫微.《宋詞三百首》: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年:第68頁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杭州的遊賞之樂,但並非寫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寫宋時杭州名勝十三樓。然而,此詞雖以寫十三樓為中心,卻也沒有將這一名勝的風物作細致的刻畫,而是運用寫意的筆法,著意描繪聽歌、飲酒等雅興豪舉,烘托出一種與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給人一種飄然欲仙的愉悅之感;同時,對比手法的運用也為此詞增色不少,詞中十三樓的美色就是通過與竹西亭的對比而突現出來的,省去瞭很多筆墨,卻增添瞭強烈的藝術效果。此外,移情手法的運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眉峰與遠山、目光與水波的相似,賦予遠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創造出“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藝術佳境。晚雲為歌聲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種移情,耐人品味。
“山與歌眉斂,波同醉眼流”,是說作者與同伴面對旖旎的湖光山色,盡情聽歌,開懷痛飲。歌女眉頭黛色濃聚,就象遠處蒼翠的山巒;醉後眼波流動,就象湖中的灩灩水波。接著補敘一筆:“遊人都上十三樓。”意即凡是來遊西湖的人,沒有不上十三樓的,此一動人場面就出現在十三樓上。為瞭寫出十三樓的觀覽之勝,作者將古揚州的竹西亭拿來比襯:“不羨竹西歌吹古揚州。”這裡說隻要一上十三樓,就不會再羨慕古代揚州的竹西亭瞭,意即十三樓並不比竹西亭遜色。據《輿地紀勝》記載:“揚州竹西亭在北門外五裡”,得名於杜牧《題揚州禪智寺》的“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竹西亭為唐時名勝,向為遊人羨慕。
過片以後,極寫自己和同伴於此間的遊賞之樂。“菰黍連昌歜”,“菰黍”即粽子。“昌歜”為宋代一種食品。句意為他們宴會上食用的食品,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瓊彝倒玉舟”,“彝”為貯酒器皿,“玉舟”即酒杯,句意為漂亮的酒壺,不斷地往杯中倒酒。綜上二句,意在表明他們遊賞的目的不是為瞭口腹之欲,作烹龍炮鳳的盛宴,而是貪戀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最後則以描寫清歌曼唱滿湖山作結:“誰傢水調唱歌頭,聲繞碧山飛去、晚雲留。”水調,相傳為隋煬帝於汴渠開掘成功後所自制,唐時為大曲,凡大曲有歌頭,水調歌頭即裁截其歌頭,另倚新聲。此二句化用杜牧《揚州》“誰傢唱水調,明月滿揚州”,但更富聲情。意思是不知誰傢唱起瞭水調一曲,歌喉宛轉,音調悠揚,情滿湖山,最後飄繞著近處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雲彩卻不肯流動,仿佛是被歌聲所吸引而留步。

創作背景

公元1090年(元祐五年),詞人到杭州擔任知州。在此期間詞人遊山玩水。端午節時詞人與他的友人遊覽瞭杭州名勝十三樓,為瞭記錄自己的遊玩過程以及感受,於是寫下瞭這首詞。
參考資料:
1、
夏承燾等.《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第397頁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奇冤極枉  表面溫度  達山  國傢特色  買空賣空  坪頭山  濱海灣  清輝  報得  精囊炎  寢具  nm  外夷  孔離頂  過每一天  雙兒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