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武侯廟

武侯廟

作者:杜甫

原文: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

譯文

武侯廟的孔明先生的畫像早已遺落不知何處,整座山空寂隻有草木徒長。
站在這裡好似還能聽到諸葛亮作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再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瞭啊。

註釋

(1) 武侯:指諸葛亮。諸葛亮於後主建興元年(223年),封為武鄉侯,省稱武侯。武侯廟:指祭祀諸葛亮的廟。其廟有多處,如襄陽、成都、南陽、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廟。這裡指夔州武侯廟,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白帝城西。張震《武侯祠堂記》:“唐夔州治白帝,武侯祠在西郊。”
(2) 丹青落:廟中壁畫已脫落。丹青指廟中壁畫。
(3) 草木長:草木茂長。兩句寫廟景,言武侯去世時間之久遠。
(4) 辭後主:蜀後主劉禪建興五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辭別後主,率兵伐魏。
(5) 南陽:諸葛亮本以佈衣躬耕於南陽(今河南南陽),因劉備三顧之於草廬中,遂佐備建立蜀漢、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參考資料:
1、
沈文凡.杜甫詩選註.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54
2、
龔篤清.杜甫詩精選精註.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95
3、
陳邦炎,杜甫《武侯廟》賞析,《名作欣賞》1990年第06期

賞析

杜甫的晚年窮途潦倒,在成都住瞭幾年後,便扶老攜幼,舉傢東遷,到哪兒去,沒有明確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間”。途中在夔州滯留。詩人無所事事,一天來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寫下瞭這首千古傳誦的詠懷五絕詩。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這兩句寫詩人瞻仰武侯廟所看到的一片蕭條破敗的景象。上句寫廟。詩中“丹青”,指廟中的壁畫;“落”,剝落、脫落。從“遺”字和“落”字可想而知,前來祭拜的人很少。想當年諸葛亮為蜀漢的創建和鞏固,傾註瞭畢生的心血,而諸葛亮的遺廟竟是這樣的景象,詩人頓生感慨。再看下句,詩人站在武侯廟放眼四望,周遭環境也是如此的空寂和荒涼。“空山”,指白帝山。詩人用一個“空”字,似乎是說這山上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說明人跡稀少;一個“長”字,說明草木無憂無顧地生長,倒很茂盛,進一步反襯出武侯廟位於一片荒山野草之中,是多麼的令人感傷!
“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這兩句由武侯廟寫到諸葛亮,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劉備以及後主,贊嘆有加。詩人似乎還能聽到諸葛亮作《出師表》辭別後主的聲音,可他壯志未酬,病死軍中,在也無法功成身退,回到故地南陽啊!上句“猶聞辭後主”,“後主”,指劉禪,劉備之子,小名“阿鬥”,劉備去世後接任蜀帝,在位41年(223-263年),諸葛亮死後,他任用宦官黃皓、佞臣譙周而亡國。“猶聞”二字,寫出詩人瞻仰諸葛亮遺廟,思緒萬千,諸葛亮的所行所為,在詩人的腦海裡翻騰,一下子拉近瞭詩人與諸葛亮的時空距離。詩人感到,諸葛亮真是偉大,走出南陽,輔佐瞭先帝,又輔佐後主;一生操勞,最後病死北伐軍中。於是詩人認為諸葛亮衷心輔佐後主,是最值得大樹特樹的,於是寫下瞭這兩句千古名句。“辭後主”,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出兵漢中,實行伐魏,臨行上《出師表》,向後主劉禪辭行,告誡後主要親君子,遠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貞之心。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佈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在《後出師表》中說:“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忠義之心,溢於言表。下句“不復臥南陽”是上句的繼續,由於諸葛亮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在也不能回到他的躬耕之地南陽瞭。“南陽”,郡名,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市西有臥龍崗,諸葛亮曾躬耕於此。“不復”二字,既寫出瞭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之情,將一生獻給蜀漢事業的偉大功業和奮鬥精神;也表達瞭詩人對諸葛亮的贊嘆之情和無法功成身退返故鄉的惋惜之情。
這首詩虛實相生,融情於景。詩的前兩句寫武侯廟的荒涼破敗,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後淒涼的哀惋,也為後兩句的抒懷作鋪墊;後兩句觸景生情,感嘆諸葛亮大業未成,而長眠他鄉,誠如詩人在《蜀相》詩中所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清代王夫之在《薑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神於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這首詩可以說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大歷元年(766年)。杜甫的晚年窮途潦倒,在成都住瞭幾年後,便扶老攜幼,舉傢東遷,到哪兒去,沒有明確的目的,“漂泊西南天地間”。杜甫居成都草堂時,曾尋訪過諸葛亮的遺跡,寫有《蜀相》等詩篇。到夔州後,州西的武侯祠八陣圖遺址,也是他足跡常到之處。《武侯廟》與《八陣圖》均為大歷元年(766年)所作。當時詩人流寓夔州,詩人無所事事,一天來到武侯祠,看到一片破敗荒涼的景象,不禁感慨萬千,寫下瞭這首千古傳誦的詠懷五絕詩,高度贊頌瞭諸葛亮衷心輔佐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參考資料:
1、
吳淑玲.仇兆鰲 及《杜詩詳註》研究.石傢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6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大歷元年,當時詩人流寓夔州。這首是詩人瞻拜武侯祠而抒發的感慨,高度贊頌瞭諸葛亮衷心輔佐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炮位  註冊登記  註射造影劑  持續輸出  年代初  二粒小麥  私利  鳳江  林暐哲  罐頭廠  掌指關節  巴塞爾  最佳演員  緯三經  子宮內膜  嶺底西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