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常棣

常棣

作者:佚名

原文: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兄弟鬩於墻,外禦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傢,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譯文

常棣花開朵朵,花兒光燦鮮明。凡今天下之人,莫如兄弟更親。
遭遇死亡威脅,兄弟最為關心。喪命埋葬荒野,兄弟也會相尋。
鶺鴒困在原野,兄弟趕來救難。雖有良朋好友,安慰徒有長嘆。
兄弟墻內相爭,同心抗禦外侮。每有良朋好友,遇難誰來幫助。
喪亂災禍平息,生活安定寧靜。此時同胞兄弟,不如朋友相親。
擺上佳肴滿桌,宴飲意足心歡。兄弟今日團聚,祥和歡樂溫暖。
妻子情投意合,恰如琴瑟協奏。兄弟今日相會,祥和歡樂敦厚。
全傢安然相處,妻兒快樂歡喜。請你深思熟慮,此話是否在理。

註釋

(1)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鬱李,薔薇科落葉灌木,花粉紅色或白色,果實比李小,可食。
(2)鄂:盛貌。不:語助詞。韡(wěi)韡:鮮明貌。
(3)威:通“畏”。
(4)孔懷:最為思念、關懷。孔,很,最。
(5)原隰(xí):原野。裒(póu):聚。
(6)脊令:通作“鶺鴒”,一種水鳥。
(7)每:雖。
(8)永:長。
(9)鬩(xì):爭吵。
(10)禦:抵抗。務:通“侮”。
(11)烝:終久。戎:幫助。
(12)友生:友人。
(13)儐:陳列。籩(biān)、豆:祭祀或燕享時用來盛食物的器具。籩用竹制,豆用木制。
(14)之:猶是。飫:滿足。
(15)具:同“俱”,聚集。
(16)孺:相親。
(17)好合:相親相愛。
(18)翕(xì):聚合。
(19)湛:深厚。
(20)宜:和順。
(21)帑(nú):通“孥”,兒女。
(22)究:深思。圖:考慮。
(23)亶(dǎn):信、確實。然:如此。

創作背景

此詩寫兄弟宴飲之樂,關於其作者與背景歷代存有爭議。西周初年,出現過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亂。據此,《毛詩序》似認此詩為成王時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生。據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此詩為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雲雲。”
參考資料:
1、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331-335
2、
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23-326

鑒賞

全詩八章,可分五層。首章為第一層,先興比,後議論,開門見山,倡明主題。“常棣之華,鄂不韡韡”,興中有比;而詩人以常棣之花喻比兄弟,是因常棣花開每兩三朵彼此相依而生發聯想。“凡今之人,莫如兄弟”,這寓議論於抒情的點題之筆,既是詩人對兄弟親情的頌贊,也表現瞭華夏先民傳統的人倫觀念。上古先民的部族傢庭,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在他們看來,“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顏氏傢訓·兄弟》)。因而,比之良朋、妻孥,他們更重兄弟親情。錢鐘書論及《常棣》時也指出:“蓋初民重‘血族’之遺意也。就血胤論之,兄弟天倫也,夫婦則人倫耳;是以友於骨肉之親當過於刑於室傢之好。……觀《小雅·常棣》,‘兄弟’之先於‘妻子’,較然可識”(《管錐編》)。這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更深刻揭示瞭《常棣》主題的歷史文化根源。
二、三、四章為第二層。詩人通過三個典型情境,對“莫如兄弟”之旨作瞭具體深入的申發,即:遭死喪則兄弟相收;遇急難則兄弟相救;禦外侮則兄弟相助。這可能是歷史傳說的詩意概括,也可能是現實見聞的藝術集中。這三章在藝術表現上也頗有特點。毛先舒說:“《常棣》,俗筆必先從和樂敘至急難,便乏味”(《詩辯坻》)。此篇則與之相反,事例的排列由“死喪”、“急難”到“外禦”,從而由急而緩、由重而輕、由內而外,構成一個頗有層次的“倒金字塔”,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審美效果。其次,采用對比手法,把同一情境下“兄弟”和“良朋”的不同表現加以對照,更見出兄弟之情的誠篤深厚。“兄弟鬩於墻,外禦其務”,又更深一層:即使兄弟墻內口角,遇到外侮,也會不假思索一致對外。“鬩於墻”與“外禦其務”,兩句之間沒有過渡,情緒和行為的轉變即在傾刻,有力表現出手足之情出於天然、發自深衷。由轉折手法構成的這一典型情境,因表現瞭最無私的兄弟之情,成為流傳至今的典故成語。
第五章自成一層。如果說,前面是詩人正面贊頌理想的兄弟之情,這一層則由正面理想返觀當時的現實狀況;即由贊嘆“喪亂”時的“莫如兄弟”,轉而嘆惜“安寧”時的“不如友生”。“雖有兄弟,不如友生”,這嘆惜是沉痛的,也是有史實根據的。西周初年,出現過周公的兄弟管叔和蔡叔的叛亂。據此,《詩序》似認此詩為成王時周公所作,曰:“《常棣》,燕兄弟也。閔管、蔡之失道,故作《常棣》”;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骨肉相殘、手足相害的事更頻頻發生。據此,《左氏春秋》的作者認為此詩為厲王時召穆公所作,《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雲雲。”《常棣》的作者,是周公抑或召穆公,尚難定論;但有一點可肯定,詩人的嘆惜是有感而發的,且有警世規勸之意。不過,這是在宴飲的歡樂氣氛中所唱之詩,因此,在短暫的低沉後,音調又轉為歡快熱烈。
六、七章為第四層,直接描寫瞭舉傢宴飲時兄弟齊集,妻子好合,親情和睦,琴瑟和諧的歡樂場面。第七章“妻子”與“兄弟”的對照,包含瞭詩意的遞進:“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而“兄弟既翕”,則“和樂且湛”。詩人似明確表示,兄弟之情勝過夫婦之情;兄弟和,則室傢安,兄弟和,則妻孥樂。末章承上而來,卒章顯志。詩人直接告誡人們,要深思熟慮,牢記此理:隻有“兄弟既翕”,方能“宜爾室傢,樂爾妻帑”;兄弟和睦是傢族和睦、傢庭幸福的基礎。明理規勸之意,更為明顯。
《常棣》是《詩經》中的名篇傑作,它不僅是中國詩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愛的詩作,也是情理相融富於理趣的明理典范。陸時雍《詩鏡總論》曰:“敘事議論,絕非詩傢所需,以敘事則傷體,議論則費詞也。然總貴不煩而至,如《常棣》不廢議論,《公劉》不無敘事。”《常棣》的“不廢議論,不煩而至”,似可析而為二。一是真摯委曲,感人之至。開篇形象比興,富於理趣;隨之圍繞“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旨,“喪亂”與“安寧”、“良朋”與“妻子”,及歷史與現實、正面與反面,寓理於事,多層次地唱嘆闡論,既感人亦服人。全詩筆意曲折,音調也抑揚頓挫,前五章繁弦促節,多慷慨激昂之音,後三章輕攏慢捻,有洋洋盈耳之趣。委曲深至,一片真誠。二是主題恒久,深邃之至。兄弟友愛,手足親情,這是人類的普遍情感,也是文學的永恒主題。《常棣》對這一主題作瞭詩意開拓,因而千古傳唱,歷久彌新。同時,“常棣之華”、“莫如兄弟”、“兄弟鬩墻,外禦其務”,作為具有原型意義的意象、母題和典故,對後世“兄弟詩文”的創作產生瞭深刻的影響。而隋朝常得志的《兄弟論》,在新的背境下對《常棣》詩旨作瞭創造性的伸發,可以互參。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粉白  體系  世界性  菜單  漢族人  趙城  方便快捷  柏拉圖  河泰  張芝  志玄  輻射源  輕音  非醴泉不飲  啟動盤  近側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