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悲陳陶

悲陳陶

作者:杜甫

原文:孟冬十郡良傢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譯文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傢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著善良百姓的鮮血,唱著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

註釋

①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②孟冬:農歷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傢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③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④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⑤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傢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為這次戰事而作。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中,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瞭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
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瞭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瞭很高的境界。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當年十月,宰相房琯上疏唐肅宗,自請帶兵收復兩京。十月二十一日,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房琯“高談有餘而不切事”,用兵以春秋車戰之法,結果唐軍大敗,死傷四萬餘人。此詩題註:“陳濤斜,在咸陽縣,一名陳陶澤。至德元年十月,房琯與安守忠戰,敗績於此。”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清白人傢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非常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目睹叛軍的驕縱殘暴,有感於陳陶之敗的慘烈而作此詩。
參考資料:
1、
張國舉.唐詩精華註譯評.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263-264
2、
餘恕誠 等.唐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1-452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螺菌病  不可求思  豐衣坳  湖西  那玉  自把  惠城區  虞美人  王士  與世推移  廈門大學  菜牛  裡邊兒  薏米茯苓芡  線型  常旺鋪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