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鷓鴣天·送廓之秋試

作者:辛棄疾

原文:
白苧新袍入嫩涼。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范廓之(范開)是辛棄疾的學生,他準備去參加科舉考試,辛棄疾為表達對他的送別之情和祝願之意而寫下此詞。
參考資料:
1、
胡雲信.審視2013年高考詩歌鑒賞題兼談復習對策.新高考(高三語文) ,2013,09
2、
倪同剛.2013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題述評.中學語文,2013,08

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詞。首句“白苧新袍入嫩涼”中的“嫩”字很有意蘊,詞人將天氣的涼爽感受著一“嫩”字來表現,可謂出語驚人。這種“陌生化”的表達,將秋天天氣微涼、清爽和清新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次句“春蠶食雖響回廊”就是在首句所點明的環境基礎上寫范廓之(也可以說是考生們)穿著白色苧麻做的新衣服在微涼的天氣裡端坐在考場中,奮筆疾書而發出瞭如春蠶嚼桑葉般的沙沙聲的情景。這樣寫,突出瞭“秋試”之“秋”的季節特點,在秋高氣爽的季節,參加應試的舉子們奮筆疾書、緊張忙碌的情狀通過“春蠶食葉”的比喻表現出來。
此詞突出的表現手法是虛實相生。上闋點明時令和環境。“白苧新袍入嫩涼”是實寫送別的季節——初秋、天氣環境——微涼、被送者的衣著——白苧新袍;“春蠶食葉響回廊。禹門已準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虛寫,想象仲秋時節范廓之參加秋試的情景、此次秋試的結果以及下一年參加春闈的結果,虛實結合。下闋,“鵬北海,鳳朝陽。又攜書劍路茫茫。”用比喻的手法實寫廓之攜書劍登程的情景,實中有虛,以虛喻實,喻體“鵬北海,鳳朝陽”意境豪邁雄壯,充滿對廓之的鼓勵;“明年此日青雲去,卻笑人間舉子忙”完全是虛寫,想象廓之連中兩試後輕松愉快的心情,表達瞭對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詞在意象運用與意境創設上體現瞭辛詞的豪放特點。大鵬、丹鳳,意象豪邁;北海、朝陽、路茫茫,意境開闊;攜書佩劍,既文又武,顯示出既儒雅又剛健的氣概。
此詞用典也很突出,“春蠶食葉”“禹門”“桃花浪““桂子香”“鵬北海”“鳳朝陽”“青雲”都用瞭典故。如桃花浪,典出宋張世南《遊宦紀聞》卷六:“鮑氏安國、安行、安世兄弟,三科連中,故程文昌伯禹贈之詩,有‘七年三破桃花浪’之句。”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宮折桂”,“折桂”一詞源於《晉書·郤詵傳》“累近雍州刺史。武帝於東堂會送,問詵曰:’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此後即將朝廷科舉中選拔人才稱為“折桂”。借喻高中狀元。詞人借用這兩個典故,含蓄地表達對范廓之參加“秋試”的美好祝願,祝願他金榜題名。
這雖是一首送別詞,但因為是送人參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別詩般抒寫離情別緒,而側重於對應考者熱情的鼓勵和美好的祝願,合情合理。
參考資料:
1、
倪同剛.2013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題述評.中學語文,2013,08
2、
洪建.2013年高考詩詞鑒賞題探究.語文建設,2013,11
3、
許聞君.夢裡追尋且仗劍,詞中況味各千秋.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9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名詞  土屋路玉函  小粉  受到壓制  山羊絨  逐夢  氯磷定  動物行為  掉進  餘姚市  黃毅  聚金  走向遠方  魚具  氧化自由基  忠烈祠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