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出塞

出塞

作者:徐錫麟

原文: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譯文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日來。
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趕出山海關。
戰士隻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
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傢鄉。

註釋

①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為出塞要道。
③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後多指戰場。古人有詩雲:“沙場烽火連胡月。”
④馬革裹屍:英勇作戰,戰死於戰場。《後漢書·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在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鑒賞

“拼將熱血灑疆場 ”,這是一首邊塞詩,寫於1906年。當時作者從日本回國,曾北上遊歷,在吉林、遼寧一帶察看形勢,一路走來,有許多感想,於是就留下瞭這首七言詩。
啟首兩句就寫得頗具氣勢,“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出征的戰士應高唱著戰歌,揮舉大刀,要一直把清朝統治者殺到關外。玉關,本指玉門關,這裡代指山海關。清政府是在關外發跡的,因此要殺到關外,把他們徹底消滅。這裡用一個“環”字,預示著反清鬥爭一定會取得勝利,戰士們會踏著歌聲,凱旋而回。後兩句寫得極其悲壯,抒發瞭作者的情感,“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隻是為國捐軀,根本不去考慮身後事,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馬革裹屍還”呢?
這首詩抒發瞭作者義無反顧的革命激情和犧牲精神,充滿瞭英雄主義氣概,把一腔報效祖國、戰死疆場的熱忱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寫下瞭這首詩的一年以後,作者在安慶起義,失敗被捕,清政府要他寫口供,他揮筆直書:“爾等殺我好瞭,將我心剖瞭,兩手兩足斷瞭,全身碎瞭,均可,不可冤殺學生。”爾後,慷慨就義,他用生命實現瞭自己的理想。這首詩感情豪放激揚,語氣慷慨悲壯,英氣逼人,最後一句“何須馬革裹屍還”,寫出瞭他壯懷激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總之,這是近代邊塞詩中難得的一首好詩。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路文井路  和合  薛村  海葬  工字型  馬赫數  秦萬村  可以用來  職工工資  體育明星  逃離傢園  意氣相合  世光東  銀大眼鯧  數學知識  金梅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