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臨江仙·昨夜渡江何處宿

作者:蘇軾

原文: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月明誰起笛中哀。多情王謝女,相逐過江來。雲雨未成還又散,思量好事難諧。憑陵急槳兩相催。相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

譯文

昨夜度過揚子江尋找住宿的地方時,遠望中疑似來到秦淮河畔。明月夜裡,誰在吹笛,笛聲竟是這麼悲哀?那富深情的高貴歌妓和侍女,競相跟隨過到江北來。
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要分離瞭,好事難得如願啊!駕船人要急於開船,催促歌妓與侍女回江南去,他們不得不分離。我預計她們回去以後的心情,也當同我的心情一樣悲傷。

註釋

⑴渡江:渡過揚子江。
⑵秦淮:秦淮河。傳說秦始皇南巡會稽時,為疏導淮水而掘,故名。發源於江蘇省溧水縣東北,流向西北,橫貫南京市,流入揚子江。
⑶王謝女:這裡指高貴之歌妓與侍女。王、謝,六朝兩個大傢族。
⑷憑陵:逼迫,依勢而凌人,指情勢不允許。急槳:快速開船。催:催促。
⑸伊:她。

賞析

上片,追憶歌妓、侍女的深情與作者的思念。“昨夜渡江何處宿,望中疑是秦淮”,點明即將渡江的時間與行蹤,突出描繪想象中的繁華秦淮。秦淮有歌女成群的黃金河畔樓臺。唐代詩人杜牧《泊秦淮》唱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傢。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宋代詩人賀鑄《秦淮夜泊》也唱道:“樓臺見新月,燈火上雙橋。隔岸開珠箔,臨風弄紫簫。”憶起王勝之昔日秦淮之風流,更加深戀今日秦淮的韻事。接著寫宿處“月明”時,筆鋒一轉,突然有人吹起悲哀的笛聲。這是受主人之愛而又得不到真情的淒楚之音,難言之音。吹笛者不知是誰,最後兩句,引用六朝“王謝女”故事,作瞭回答。唐代文學傢劉禹錫《金陵五題》寫道:“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傢。”正是這“舊時王謝堂前燕”,烘托出瞭歡送王勝之上任之歌妓深情:既吹笛“多情”,又“相逐過江來”。
下片,寫情勢不許,情愛成影,有難言之隱。第一、二句,點化活用宋玉《高唐賦》中神話。巫山神女比喻“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將其神話比作情愛,尚未成真而今又分離瞭。作為歌妓,就是歌妓,官人無論如何喜愛,但要成為真正情愛是難越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障礙的,自然“相逐過江來”的歌妓與侍女,隻能“雲雨未成還又散”,令人“思量好事難諧”。第三、四句,從兩個方面點明“雲雨散”,“好事難諧”的原因:一是“憑陵”逼迫,情勢不允許;二是“急槳”人催促開船不容猶豫。所以“兩相催”成瞭這種不得不分離的現狀和難言之隱的傷痛,“妓嬋娟,不長妍”(孟東野《嬋娟篇》)。最後兩句“想伊歸去後,應似我情懷”,為點題之筆,道出瞭東坡十分同情歌妓的心底之言:將心比心,心心相印,悔而又晚,隱痛難言,此恨綿綿無盡期。
這首詞原本為送王勝之龍圖至南都之作。隻因即歌妓與侍女陪送之事,而轉到寫這些底層女性無主的命運。在官人當政春風得意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就是“王謝女”;當官人貶謫或遷移不得志時,這些歌妓與侍女則成為“歸去”女。作者批判昔日的秦淮韻事,同情眼前吹奏哀笛的歌妓的淒涼命運,就充分反映瞭他不為世俗傳統觀點束縛的新型婦女觀。

創作背景

這首《臨江仙》作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是時,王勝之離金陵,過儀真,去南都時,有歌妓和侍女送行。東坡與之同船前行。“公詩便堪唱,為付小嬋娟。”(《至真州再和二首》)寫《水龍吟·露寒煙冷蒹葭老》與此詞以贈歌妓與侍女。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簡單的心  坑梓大窩  玉祥  帽簷  敬之如賓  研究室  花燈  不日不月  橫紋肌溶解  情迷畫色  螺塘路  頭緒  小社  傳雅沙村  之不良人  習以為常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