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小石潭記

小石潭記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佈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水聲,就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我)心裡感到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瞭水中高地、小島、不平的巖石和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裡)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遊去瞭,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環繞合抱著竹林和樹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裡的環境太淒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瞭這裡的情景就離開瞭。
一起去遊玩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做恕己,一個叫做奉壹。

註釋

[1]小丘:在小石潭東面。
[2]篁竹:竹林。
[3]如鳴佩 環: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鳴:發出的聲音。佩、環:都是玉制的裝飾品。
[4]水尤清冽:水格外清涼。尤,格外。清,清澈。冽,涼。
[5]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做...
[6]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邊,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以:連詞,相當於“而”,不譯。
[7]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高低不平的巖石。巖,巖石。
[8]翠蔓:碧綠的莖蔓。
[9]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10]可百許頭:大約有一百來條。可,大約。許,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同樣用法的“來”。
[11]皆若空遊無所依:(魚)都好像在空中遊動,什麼依靠都沒有。
[12]日光下澈,影佈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頭上。
[13]佁然不動:(魚)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14]俶爾遠逝:忽然間向遠處遊去瞭。俶爾,忽然。
[15]往來翕忽:來來往往輕快敏捷。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6]鬥折蛇行,明滅可見:看到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鬥折,像北鬥七星的排列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蜿蜒。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
[17]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犬牙:像狗的牙齒一樣。差互,交相錯雜。
[18]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使人感到心情淒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淒、寒:使動用法,使……感到淒涼 ,使……感到寒冷。悄愴,寂靜得使人感到憂傷。邃,深。悄愴,憂傷的樣子。
[19]以其境過清:因為這裡環境太冷清瞭。以,因為。清,淒清。
[20]吳武陵:作者的朋友,也被貶在永州。
[21]龔古:作者的朋友。
[22]宗玄:作者的堂弟。
[23]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跟著我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隸而從:跟著同去的。隸:隨從。而:表並列。崔氏,指柳宗元姐夫崔簡。二小生,兩個年輕人,指崔簡的兩個兒子。
[24]全石底以出;以,而。
參考資料:
1、
唐孝麟 .中國古代散文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78-379 .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 .九年義務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92-194 .
3、
於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300-301 .
4、
馬亮 .柳宗元作品鑒賞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15-218 .

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淒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鬱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遊魚的刻畫雖隻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遊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遊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隻說魚則“空遊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小石潭記》賞析(成曾)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瞭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瞭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淒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瞭詩情畫意,表現瞭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這篇遊記一共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

文言現象

相似詞句

《記承天寺夜遊》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日光下澈,影佈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與朱元思書》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古今異義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佈:古義:映,顯現。(影佈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準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清:古義:淒清;冷清。(以其境過清今義)今義:清晰,清凈等。
9.以為:古義:作為(全石以為底)今義:認為等。

一詞多義

1.可:(1)大約。表示估計數目。(潭中魚可百許頭)(2)可以,能夠。(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2.從:(1)介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2)跟隨。(隸而從者)
3.清:(1)形容詞,清澈。(水尤清冽)(2)形容詞,淒清。(以其境過清)
4.差:(1)形容詞,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參差披拂)(2)動詞,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1)通“現”,出現。(才美不外見)(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2)逗樂。(似與遊者相樂)
7.以:(1)介詞,因為。(以其境過清)(2)連詞,而。(卷quan石底以出)(3)介詞,用把。(全(quán石以為底)
8.而:不譯,(1)表承接關系。(乃記之而去)(2)表並列關系。(隸而從者)(3)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9.遊:(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2)遊覽。(同遊者)
10.環:(1)玉環。(如鳴佩環)(2)環繞。(四面竹樹環合)
11.為:(1)動詞,作為。(卷(quán)石以為底)(2)動詞,成為。(為巖)

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方位名詞作動詞,向下。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澈 :形容詞作動詞,照到。
5、俶爾遠逝。遠:形容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鬥折蛇行。鬥:名詞作狀語,像北鬥七星一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淒神寒骨。淒:使動用法,使…淒涼。寒: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感到快樂。
12.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作為隨從。從,跟從。
13. 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逗樂。
14.近岸。近:形容詞用作動詞,靠近。
15.潭中魚可百許頭。可:形容詞作量詞,大約。

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頭從水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修辭手法:
1.聞水聲,如鳴佩環。(比喻) 聽到水聲,好像人身上的佩環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擬人) 往來輕快敏捷的樣子,好像在與遊人相互逗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比喻) 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能知道它的源頭。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我”) 於是記下這番景致便離開瞭。
2.鬥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 溪水像北鬥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彎曲。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於淒清。
4. 心樂之。(省略主語“我”)我心裡感到很高興。

虛詞用法


(1)不譯,表承接關系。(乃記之而去)(2)不譯,表並列關系。(隸而從者)(3)不譯,表修飾關系。(潭西南而望)

鑒賞

《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遊記。作者借寫小石潭的幽深寂靜和清麗之景色,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傾註怨憤抑鬱心情。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繪景物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們很好地借鑒。《小石潭記》鑒賞(范培松)《至小丘西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則。這篇散文寫的是一個不見經傳的小石潭。這個小石潭稱不上是美景,更不是什麼勝景,隻是一個無名小丘邊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小石潭的本身,就最好地證明瞭他沒有沾染上展覽美景的唯美主義的惡習。從這一選材的價值來看,對於我們當今遊記寫作也頗有借鑒意義。小石潭雖然名不見經傳,但見到它還是費瞭一點小周折:先見竹叢,耳聞水聲,卻不見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顯現,雖稱不上千呼萬喚,也可稱有“猶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見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徑通幽確實景象不凡。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現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頭又都是那麼姿態奇特,“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再加上古樹翠蔓的覆蓋,使小石潭的全景富有清靜感,仿佛不是人間的一個小天地,而是傳說的佛國中的一塊凈土。  接著,筆鋒隨轉,由靜寫動,寫潭中小魚。這是本文的最精彩之筆。這潭中魚也極為怪誕:一是魚居然可數,約有“百許頭”;二是“影佈石上”,神態自若地“怡然不動”。這是繼續寫靜,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為寫動。其實在寫靜時已作伏筆,水中之魚不能不動。魚之靜止,正像電影中的定格隻是某個剎那的顯示。這個定格過後,便見潭中之魚“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魚,多麼富有人情味,這倒觸動瞭作者情懷。在此,這一“樂”字值得註意。作者由於改革受挫,被貶遠方,精神負擔很重,處在極度煩惱和壓抑之中。為何能“樂”?乃是因為離開瞭紛陳煩惱的官場這一是非、爭鬥之地,在這裡找到瞭這樣一塊清靜之地,看到遊魚的怡然自得,靈魂得到瞭凈化和復歸。水之清,魚之樂,終於給這位破碎瞭心的散文傢帶來瞭片刻的歡樂。清靜神樂是這篇散文前半部分的主旋律。現實是嚴峻的。在這“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環境中,作者感到“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樂畢竟是暫時的,而淒愴是永恒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悄愴之景,或許更感到難受,或許更激起作者淒涼的聯想,因此形成瞭感情從“樂”到“淒”的大幅度滑坡。這一滑坡的表現也是立竿見影,覺得此地不可久居而趕快離開,倍感淒寒逼人,毛骨悚然。這篇散文歷來被人們譽為精品。它所以能成為精品,歸納起來有這樣兩條:一是作者敢於選擇亂石堆中的無名小石潭作為遊記的表現對象,可見作者有過人的藝術膽量;二是作者在寫小石潭的景物時能駕馭自如地融進自己的感情,景隨情遷,自然地形成一種淒情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能的表現。誠然,歸根結底還是一條,作者這樣一個人,巧遇這麼一塊凈土,一拍即合,融為一體,真是天助之也,景助之也。
《小石潭記》觀魚時寫魚“似與遊者相樂”,也折射瞭作者欣賞美景之初的愉悅的感情。而觀魚後坐潭上,感到風景“淒神寒骨,悄愴幽邃”,也是作者抑鬱憂傷心情的反映。文章寫“樂”。
聽到“如鳴佩環”的流水聲就“心樂之”,看到“往來翕忽”的遊魚便以為“似與遊者相樂”。但好景不長,很快便感到這些“淒神寒骨”瞭,心裡覺得“其境過清”,就匆匆離開瞭。這一樂一憂,耐人尋味。這是由於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此淒苦是他感情的基調,寄情山水正是為瞭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淒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流露出來。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瞭八篇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參考資料:
1、
馬亮 .柳宗元作品鑒賞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 :215-218 .

寫作特色

特色

1.移步換景
作者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聞水聲,再由水聲尋到小潭,講述瞭發現小潭的經過,充滿瞭懸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一幅美妙的圖畫。
2.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寫景物時,無不滲透著自己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充滿瞭生機,卻無人賞識。而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作者“淒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淒清美形成瞭強烈的比襯,有力地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3.情感濃重復雜
本文抒情上偏向於濃墨重彩,情感強烈,或撫今追昔,或傷時感懷,或心憂傢國,或思親念舊,以極強的藝術感染力打動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特點

一、本文寫景,按遊覽觀察的順序,非常自然:循聲而入發現小石潭,環顧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圍環境,觀察瞭小石潭裡的遊魚,遠望瞭小石潭的水源,最後寫離開小石潭的情景。
二、抓住景物特征,精細生動地描繪
寫小石潭,處處從“石”字落筆,又表明瞭它的小面奇秀。
從聽覺、視覺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繪。“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此文開筆就有聲有感。未見其潭,先聞其聲,遊興被激發瞭。“水尤清洌”“青樹翠蔓”“日光下徹,影佈石上”“明滅可見”,景物的色彩、光線的明暗變化真切而清麗。
寫景,動靜交錯。聲,是動態的,石,是靜態的,“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又是動態的,魚兒忽靜忽動,溪水若靜實動,這畫面給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寫景,情景交融,寓情於景。讀者領受著這畫卷的美又對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與同情。這就是藝術的感染力。
三、文筆簡練,前後照應,結構緊湊
寫潭,處處透出瞭潭水的清洌,有很高的透明度,寫環境氣氛又處處透出這裡的寂寥、幽邃。前後照應渾然一體。全文不滿200字卻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所以說這篇記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山水遊記中的精品。
四、側面描寫,烘托景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佈石上。”
運用側面描寫,“皆若空遊無所依”寫出小石潭水清澈見底、清洌可鑒的特點。
網友評論

條評論

趙哥  黃昏流星群  後行  後翼棄兵  麥積山  多酚  聚霞路  雞公山  鞍山路  復活日  雅柏  膽酸鹽  七湖  抱坡村  團洲村  上海王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