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早秋山中作

早秋山中作

作者:王維

原文:
無才不敢累明時,思向東谿守故籬。豈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草間蛩響臨秋急,山裡蟬聲薄暮悲。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

譯文

沒有才能不能辜負聖明時代,思念回東溪守著竹籬故居。
不厭棄尚平盡早瞭卻兒女婚嫁,卻嫌恨陶潛辭官歸隱年歲已遲。
逢臨秋季草堂邊蟋蟀叫得更急,時近黃昏深山裡蟬鳴徒增悲意。
柴門前寂寞冷清車馬不到,空林中我獨自與白雲相依。

註釋

⑴早秋:初秋。唐王勃《秋江送別》詩之一:“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⑵明時:指政治清明的時代。
⑶故籬:故鄉。
⑷尚平:即尚長(尚子平)。魏嵇康《高士傳》載,尚長字子平,東漢朝歌人。為子嫁娶畢,即不復理傢事。後用為不以傢事自累的典實。唐許渾《村舍》詩之一:“尚平多累自歸難,一日身閑一日安。”一作“向平”。
⑸陶令:即陶潛(陶淵明),曾任彭澤令,故稱。元趙孟頫《見章得一詩因次其韻》:“無酒難供陶令飲,從人皆笑酈生狂。”
⑹薄暮:傍晚,太陽快落山的時候。《楚辭·天問》:“薄暮雷電,歸何憂?厥嚴不奉,帝何求?”
⑺蛩(qióng)響:猶蛩聲。唐王棨《離人怨長夜賦》:“遠林而未有鳥啼,偏嫌耿耿;幽壁而徒聞蛩響,頓覺漫漫。”蛩:蟋蟀。
⑻柴門:用柴木做的門。言其簡陋。三國魏曹植《梁甫行》:“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⑼空林:渺無人跡的樹林。晉張協《雜詩》之六:“咆虎響窮山,鳴鶴聒空林。”期:約,約定。
參考資料: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78-179

賞析

此詩首句“無才不敢累明時”,謙詞反語出之,王維年紀輕輕就名滿天下,不是真的無才。此句筆法微婉,旨趣卻很明白。
頷聯二句用瞭兩個典故,出句用的是東漢尚長之典,見三國魏嵇康《高士傳》。漢建武(漢光武帝年號,25年六月—56年四月)中,尚長子女婚嫁已畢,遂不問傢事出遊名山大川,後不知所終。對句是用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而去的故事。陶淵明曾經在彭澤當縣令,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有次有個督郵來督查,他覺得這個督查粗俗而又傲慢,但是又不得不去,一旁的縣吏建議他穿得整整齊齊去拜見督郵,陶淵明忍無可忍,說“我不能為瞭五鬥米向小人折腰”,於是掛印歸去。此二句這兩個典故,表明詩人與尚子平、陶淵明一樣的意欲歸隱山林的思想,而且歸隱之心非常迫切。
頸聯是從山野間的昆蟲的聲音,也就是從聽覺的角度來描寫早秋寒涼蕭瑟的特點。蟋蟀和秋蟬的淒苦音響,預示著一個寥落季節的來臨,予人一種蕭索落寞的秋季感受。臨秋的蟋蟀響急,薄暮的寒蟬聲悲,是景語,也是情語,映襯出作者的遲暮感。
最後二句寫詩人隱居山中,門庭冷落,過著閑適、恬靜的生活。每天在林中散步,獨與白雲相伴,如閑雲野鶴一般,充滿幽居的情趣。這裡說自己寂處山中,空林獨往,隻和白雲期會,厭倦仕途的心情,約略可見。
此詩主要申明作者自己無心世事,向往隱逸生活,抒發瞭一個隱士的情懷。全詩語言含蓄,意味悠長。
參考資料: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78-179

創作背景

這首詩疑作於王維在輞川時期,時間約為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初年,此時作者四十多歲,年齡與陶淵明辭官時(年四十一)接近。當時朝政日壞,王維鬱鬱失志,所以向往隱逸生活。
參考資料:
1、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178-179

網友評論

條評論

馬術  道佑母塘  北橫  慧心靈性  金棺  南曹路唐安  長白街  三墩鄉  惠子  平縫  滿格  板藍根  槐草壩  劫富濟貧  拱晨路  彩紙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