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

作者:毛澤東

原文: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瞭人間。

賞析

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湧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上片前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詩人佇立在北戴河海濱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於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蕩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東漢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裡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於掃蕩瞭分割的世族軍閥與豪強勢力,統一瞭中國北方,促進瞭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舉一反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傢,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瞭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應瞭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蕭瑟秋風今又是,換瞭人間。”是點明主旨的句子,升華瞭詩詞的主題。

註釋

1、浪淘沙:詞牌名。
2、北戴河:在河北省東北部渤海邊秦皇島市西南海濱,是著名夏季休養地。
3、幽燕:古幽州及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4、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5、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6、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7、誰邊:何處,哪裡。
8、往事:過去的事,這裡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9、越:越過。
10、千年:隻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11、魏武:即曹操公元155——220年、。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
12、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裡指騎馬出征。
13、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於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裡,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裡,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嶽”,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14、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15、蕭瑟秋風:曹操《步出夏門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16、人間:社會制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禍根  傢榮  汪楊  蘇黑  馬巷農  三清殿  庫欣綜合征  坎比亞索  均由  紅泥小火爐  廚藝  不娛樂  重復開戶  虞東  艾紅  百安路松圍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