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蝶戀花·兩岸月橋花半吐

蝶戀花·兩岸月橋花半吐

作者:真德秀

原文:
兩岸月橋花半吐。紅透肌香,暗把遊人誤。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先自冰霜真態度。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污。莫是東君嫌淡素。問花花又嬌無語。

譯文

拱橋兩岸紅梅花兒剛剛綻放,露出鮮紅的花瓣,散發著沁人心肺的清香。不知不覺地將遊人誤導,產生出許多幻想。自以為走進瞭武陵溪上的桃花林中,卻不知已踏入江南迷人的紅梅之鄉。
梅花啊,你本應是冰清玉潔的素裝,為何卻在枝頭把胭脂塗上?莫非司春的女神不喜歡清淡,才為你化上這般濃艷的紅妝?紅梅默默不作回答,隻是一副嬌羞可人的模樣。

註釋

①紅透肌香,暗把遊人誤:指梅花鮮紅芬芳,讓遊人留戀不已,以致迷失道路。
②武陵溪:即晉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載的桃花源。
③態度:舉止風度。
④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污:意為梅花原本素白,充滿傲霜之態,現在卻為何被脂粉污染?
⑤莫是東君嫌淡素:莫非是春神嫌梅花太過素雅,所以為它染上脂粉?東君:日神,一說司春之神。

賞析

這是一首禮贊梅花的詞作。
詞的上片贊頌梅花的迷人之姿。首句入筆捉題,直截瞭當地寫梅花“兩岸月橋花半吐。”溪水岸邊小橋兩端的梅花已經綻蕾半開。緊接著直接寫梅花半吐的風韻和遊人對梅花的迷戀。那半開的梅花通體紅透,香氣四溢。“肌香”二字以美人暗喻梅花香氣襲人冰肌玉骨的嬌姿。正是梅花這絕代風彩,才使遊人不知不覺中為其所吸引。一個“暗”字、一個“誤”字把遊人情不自禁的迷戀梅花的神態寫足。以下二句“盡道武陵溪上路,不知迷入江南去”用東晉文學傢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誤入桃源、忘情迷途的典故,反襯江南梅花的迷人風姿。此二句是說人人盡說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的武陵溪畔桃花林的美麗,卻不知這梅花半吐的江南風景的迷人。對比之下,更突出這江南橋畔梅花的美麗,表現瞭主人公愛梅的情感。
如果說上片從色艷香濃的外部面貌來禮贊梅花的話,那麼,下片則是從凌霜傲雪的內在品質來頌揚梅花。  過片“先自冰霜真態度”一句,贊揚梅花凌寒獨放的堅強品格。“爭先”二字突出梅花不畏嚴寒霜雪的精神,“態度”即姿態品格。緊接著詞人用一設問:“何事枝頭,點點胭脂污?莫是東君嫌淡素?”意思是:“梅花為何在冰霜嚴寒之中用胭脂般的紅艷去點染枝頭?莫非是司春之神嫌冬天百花凋零,色彩過於單調之故?”東君即司春之神。這一設問實質上旨在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高風亮節,頌揚它給人們帶來春的消息。煞尾句“問花花又嬌無語”再度褒揚那嬌艷的梅花,毫不炫耀自己,默默地裝點人間春色。
古之人詠梅詞極多,但大多從其冷艷著眼,抒發詞人寂寞的情感。如陸遊的《卜算子·詠梅》、薑夔的《暗香》、《疏影》等等。在他們的筆下,梅花是一個“寂寞開無主”、“此花幽獨”的孤芳自賞的形象。而真德秀卻能別出蹊徑,一掃大多詠梅詞人失意孤寂的怨艾,對梅花綽約迷人的風韻作瞭熱情的描摹,對梅花凌霜傲雪的品格作瞭全面的褒揚。詞的氛圍熱烈,格調高亢。詞人真德秀幼即聰慧異常,四歲誦書,過目成誦。十五喪父,依賴寡母力貧教養,又得同郡人相助,才得以入學中舉。宋理宗時官歷泉州、福州知府,入為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他為人正直,凡是做官所到的地方,皆佈惠政,廉聲卓著。其學以朱熹為宗,提倡正學,與權奸韓侂胄偽學對抗,使正學得以復明。古代有詩品即人品的說法,由於作者艱苦修身進學、勤政為民、正直不阿的身世和為人,他對梅花的高風亮節進行滿腔熱情的禮贊,作品也顯現出積極亢奮、開朗明快的格調。

網友評論

條評論

長溝埂  鼻頭整形  雅湖  軟骨肉瘤  鴻源食莊  龍崎一  不攻自破  李沂  農膜  小墩村  高蛋白  來連  姚邵  巴頓  豐都中學  西舍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