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天津橋望春

天津橋望春

作者:雍陶

原文: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譯文

天津橋下春水浸潤著紅霞,如煙細柳微風中拂岸傾斜。
車輦不再來金殿久已關閉,鶯兒飛出銜著上陽宮中花。

註釋

⑴天津橋:即洛橋,簡稱津橋,是洛水上的一座浮橋,在今河南洛陽西南,是洛陽名勝之一。
⑵風絲:微風。斜:韻腳念xiá。
⑶翠輦(niǎn):皇帝乘坐的車子。這裡借指皇帝。
⑷宮鶯(yīng):泛指宮中所棲之鳥。上陽:上陽宮,唐高宗時建造,在洛陽皇城西南,洛水天津橋附近,高宗常居此聽政。

賞析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具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就是因此而得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宜人。唐代帝王為瞭享樂,經常幸臨東都。唐高宗一生先後到過洛陽七次。武則天在位期間,除回長安住過兩年外,均在這裡度過。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兩遭兵火,破壞嚴重,而唐朝也自此一蹶不振。到瞭742年——756年期間(天寶年間),帝王不再來到這裡,舊日的宮苑便日漸荒廢瞭。所以,洛陽城的興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唐王朝的盛衰。雍陶生活在晚唐時期。此時,唐王朝國勢日衰,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有感於盛衰興亡,於是,揮筆寫下瞭這首七絕。
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雲霞倒映在水中;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遊絲隨風飄揚。這自然界的美好春光,不減當年,令人心醉。然而,山河依舊,人事已非。詩人透過茂密的樹叢向北望去,盡管昔日高大威嚴的宮殿至今猶存,可是,那千官扈從、群臣迎駕的盛大場面,已不能再見到瞭。宮殿重門緊閉,畫棟雕梁也失去瞭燦爛的色澤。當年曾經是日夜歡歌的上陽宮,已經變得一片寂寥,隻有宮鶯銜著一片殘花飛出墻垣。面對著這番情景,詩人心潮起伏,感慨萬千。
這首詩通篇寫景,不說史事,不發議論,詩人靜觀默察,態度似乎很悠然。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冷靜的描寫中,蘊藏著詩人吊古傷今的沉鬱的感情。詩的一、二兩句,詩人先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入勝;三、四句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後映襯,對照鮮明。這種強烈的對比,很自然地表現出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的景象。這正是以樂景寫哀愁,因而“倍增其哀”的手法,比起直抒胸臆的手法來,具有更強烈的藝術效果。全詩處處切合一個“望”字。“金殿閉”是詩人“望”中所見,但苑內的荒涼之狀,畢竟是“望”不到的,於是第四句以宮鶯不堪寂寞,飛出墻外尋覓春光,從側面烘托出上陽宮裡淒涼冷落的景象。這一細節,是詩人“望”中所見,因而落筆極為自然,但又曲折地表達瞭詩人難以訴說的深沉感慨,含而不露,淡而有韻,是全詩最精彩的一筆。

創作背景

唐代的東都洛陽,是僅次於京都長安的大城市。它前當伊闕,後據邙山,洛水穿城而過,有“天漢之象”。城南洛水上的天津橋即據此而聞名。天津橋一帶,高樓四起,垂柳成陰,景色優美。唐朝前中期帝王為瞭享樂,皆頻幸東都,洛陽城繁華熱鬧之際,正是唐帝國全盛之時。安史之亂,洛陽兩遭兵侵,毀壞嚴重,而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天寶以後,帝王不復東幸,舊日宮苑,遂日荒廢瞭。所以,洛陽城的興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瞭唐王朝的盛衰。
雍陶生活在晚唐。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詩人來到天津橋畔,目睹宮闕殘破的景象,撫今思昔,不無盛衰興亡之感,於是,揮筆寫下瞭這首七絕。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如來神掌  趙營  上華大  一塵不染  鲿科  古巨基  彪馬  工信局  銀容  戟門  周悅  牧城  橫江橋  華升  豆類  辦吧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