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

作者:岑參

原文:
昨日山有信,隻今耕種時。遙傳杜陵叟,怪我還山遲。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棋。東谿憶汝處,閑臥對鸕鶿。

譯文

昨日山中捎信給我,眼下已到耕種時節。
信中怪我還山太遲,山中放友情深意切。
如今獨向潭上飲酒,再無兄弟林下相約。
東溪之上想你之時,隻能對著鴿鶴闖臥。

註釋

⑴高冠潭:在終南山高冠谷內,為岑參隱居之處。舍弟,本傢弟。舍,對自己卑幼親屆的謙稱。
⑵隻今:如今。
⑶遙傳:從遠處傳來。杜陵叟(sǒu):這裡指與軍參一同隱居的人。杜陵,在長安東南,秦時置杜縣,漢宣佈陵墓在此地,故稱。
⑷怪:責怪,埋怨。
⑸期:約會。
⑹東溪:指南冠谷中的溪水,代指詩隱居之處。汝:這裡指詩人的弟弟。
⑺鸕鶿(lú cí):魚鷹,漁人用以捕魚的鳥。
參考資料:
1、
劉開揚.岑參詩選: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21-22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賞析

全詩八句可分為兩層,都圍繞“還”字來寫。前四句寫還山的原因,後四句設想還山後的情景。
詩的開頭兩句說山中帶出信來,告訴詩人眼下已是耕種時節。“昨日”,不一定是確指,也可能是前些日子。不說故友捎信而說“山有信”,是一種委婉的說法,同時引出下文“還山”。隱居山中,時而讀書,時而就種,魏晉以來一些隱居以求其志的士人們常常以這種方式生活,故信中以“耕種時”相告,催還之意自在其中。次兩句緊承前兩句,直接點出催還之意。“怪我還山遲”,乃是山中故友即“杜陵叟”“遙傳”來的意思,用“遙傳”,用“怪”,可見山中故友盼歸之切,也看出詩人與他的情誼,故而不可不還。以上四句敘述,說自己當從速還山。
以下四句寫還山後的情景,為詩人的設想。“獨向潭上酌,無人林下期”,“潭上“林下”為高冠潭口的環境,“酌”和“期”為隱居之地的生活內容,說“獨”,說“無”,可見詩人別弟還山後的孤獨,其中透露出兄弟之間的深情。這兩句雖是對別後情景的設想,但詩人也許在以往的山間生活中對此早有體驗,因而不忍便與兄弟分別,“還山遲”的原因也許主要在於此。詩的最後兩句仍設想還山後思念弟弟時的情景。“憶汝處”的“處”字,有彼時彼地之意。當詩人還山後想起弟弟的時候,既不能與弟弟同去潭邊飲酒,又不能與弟弟攜手林下同遊,隻能“閑臥對鸕鶿”,難以排遣的思念,難以割舍的留戀即在這一生活細節中含蓄地表現出來,不忍分別之情也就在其中瞭。也有人以為這後四句是轉述杜陵叟的話,說杜陵裡獨處山間,如何思念詩人,如果這樣理解,那麼此篇便主要是寫“杜陵叟”,似與別弟的意義不合。
這首詩寫得極為平淡自然,很適於表達山問閑居情趣。而平淡自然中義含不盡之情。詩的前半寫不得不歸,後半寫不忍便歸,把故友之情、兄弟之情都表現得很含蓄,很真切。
參考資料:
1、
張桂麗,岑參《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重讀[J],《古典文學知識》,2009.06
2、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岑參應試及第,授官為右內率府兵曹參軍,曾作《初授官題高冠草堂》以記其事。在這以前,詩人曾隱居終南山的高冠潭,時於長安與山間往還。這也是當時一些隱居以求官的士人常有的生活方式。這首詩即為詩人自長安還終南山隱居之處,告別自己弟弟時所作。
參考資料:
1、
高光復.高適岑參詩譯釋: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
2、
張桂麗,岑參《還高冠潭口留別舍弟》重讀[J],《古典文學知識》,2009.06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本地硬盤  食管良性腫  新誼路古亭  金檢機  進入決賽  大楠口村  金長城  無法查看  春色  竹藝  一個好漢三  觀潮  度德量力  復合性潰瘍  翔殷路沙崗  王曉怡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