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杜淹

杜淹

杜淹簡介:杜淹(?-628年),字執禮,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人,唐朝宰相,隋河內太守杜征之子。杜淹出身於京兆杜氏,早年曾在隋朝為官,擔任禦史中丞,後效力於王世充,授為吏部尚書。投降唐朝後,被唐太宗引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楊文幹事件中受到牽連,被流放巂州。唐太宗繼位後,杜淹回朝,授禦史大夫,封安吉郡公,後以吏部尚書之職參議朝政,成為宰相。貞觀二年(628年)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謚號為襄。

軼事典故

杜淹曾舉薦刑部員外郎郅懷道,並道:"懷道在隋朝擔任吏部主事時便有清慎之名。當時煬帝下江都,百官都隨聲附和,唯獨懷道反對。"唐太宗問道:"那你當時的意見呢?"杜淹答道:"我同意去。"太宗道:"對待君主應直言正諫,雖有冒犯也在所不顧。你既然認為郅懷道的意見正確,為什麼反而不勸諫呢?"杜淹道:"我官職卑微,而且就算進諫皇帝也不會采納,白白送死於事無補。"太宗道:"如果認為君主無道,為何還是要在他的朝廷做官?既然做官,又怎能不匡正他的過失?"

太宗又笑問杜淹:"你在隋朝的時候,可以因為人微言輕不去進諫。那你後來在王世充的朝廷做官,為什麼仍不勸諫?"杜淹道:"我勸諫過,他不肯采納。"太宗道:"王世充如果修德從善,應當不會滅亡;他既然無道拒諫,你又怎能免禍?"杜淹無言以對。

太宗再問:"你現在是宰相,還能極力勸諫嗎?"杜淹道:"臣一定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必極力勸諫。春秋時期,百裡奚在虞國為官,虞國滅亡,後在秦國為官,卻輔佐秦國稱霸天下。臣一直以百裡奚自比。"太宗大笑。

生平

早年經歷

杜淹年輕時聰慧明辨,學識廣博,頗有美譽,與同鄉韋福嗣是莫逆之交。他對韋福嗣道:"皇帝喜歡任用隱士,蘇威便是在隱居是被征辟為美職。"因此一同隱居在太白山,其實是在沽名釣譽。隋文帝聽聞,極為憎惡,將二人流放江南。後來,杜淹返回鄉裡,得到雍州司馬高孝基的舉薦,授為承奉郎,累遷至禦史中丞。

歸附唐朝

武德二年(619年),杜淹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四月,王世充建立鄭國,任命杜淹為吏部尚書,對他非常信任。當時,杜淹因與侄子杜如晦不睦,便在王世充面前進讒,致使杜如晦的兄長杜某(名不詳)被殺。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在鄭國為官,也遭到囚禁。

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杜淹作為鄭國高官,被定為死罪。杜如晦以德報怨,向李世民求情,杜淹得以免死。後來,杜淹因久不升職,欲投靠太子李建成,被封德彝告知房玄齡。房玄齡知道杜淹擅長陰謀,害怕李建成得到他會對李世民不利,便舉薦杜淹為天策府兵曹參軍、文學館學士。

武德七年(624年),慶州刺史楊文幹起兵叛亂,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矛盾加劇。唐高祖認為杜淹未能勸導李世民,致使其兄弟失和,將他和東宮屬官王珪、韋挺一同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李世民知道杜淹無罪,隻是受到牽累而已,贈他黃金三百兩。

擔任宰相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杜淹被召回朝中,授為禦史大夫,封安吉郡公,食實封四百戶。唐太宗知道杜淹熟知歷代典制,讓他主持東宮儀式簿領的裁訂工作。

貞觀元年(627年),杜淹被任命為吏部尚書,參議朝政,成為宰相。他前後舉薦四十餘人,後都成為知名官員。當時,杜淹身兼二職,卻無清廉之譽,又和勛臣長孫無忌不和,因此受到輿論的非議。

病重去世

貞觀二年(628年),杜淹患病,唐太宗親自前去探望,並賞賜絹帛三百匹。同年十月,杜淹病逝,追贈尚書右仆射,謚號為襄。

傢庭成員

祖父:杜業,北周豫州刺史。

父親:杜征,隋朝河內太守。

兒子:杜敬同,官至鴻臚少卿,襲爵。

孫子:杜從則,曾任蒲州刺史。

兒脾醒  半規管  革命英雄  宿疾  青墩塘  黃驃馬  旺埠  芙蓉蟹  酵母粉  旋風小子  沙潭  專差  眉間紋  弄潮  玉米餅  振蕩器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