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猗頓 中國戰國初年著名大手工業者

猗頓 中國戰國初年著名大手工業者

本 名:猗頓

所處時代:東周-春秋末戰國初時期(魯國→魏國)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魯國(今山東南部一帶)

主要成就:戰國初年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和商人

寄 籍:魏國(山西運城臨猗縣)

葬 處:猗頓墓(山西臨猗牛杜鄉王寮村)

猗頓(生卒年不詳),原姓名不可考,戰國初年魯國人,後因在猗地(今山西運城臨猗縣)發傢致富,歿後又埋葬在猗地,故稱猗頓。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和商人。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陶朱公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往而問術”。范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zì,母畜)”。猗頓千裡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朱公齊名的巨富。猗頓對山西南部地區的畜牧業和河東池鹽的開發都發揮瞭十分重要的作用,為山西地區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做出瞭很大貢獻。

人物簡介

猗頓,山西省臨猗縣人。戰國時大工商業者。原是春秋時代的魯國的貧寒書生。他在生計艱難時,聽到范蠡棄官經商很快致富的消息,於是,“往而問術”。范蠡告訴他:“子欲速富,當畜五牸(母畜)。”猗頓千裡迢迢來到西河(今晉南一帶),定居於猗氏王寮,大畜牛羊,後又兼營鹽業,十年之間,成為與陶朱公齊名的巨富。

畜牧起傢

《史記集解》引《孔叢子》說:猗頓原籍魯國,是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耕則常饑,桑則常寒”,饑寒交迫,艱難地生活著。正當他為生計一籌莫展的時候,聽說越王勾踐的謀臣范蠡在助越滅吳、輔成霸業後,便棄官經商,將富國之策用之治傢,遂輾轉至當時“天下之中”的定陶(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治產積居,與時逐”,19年間獲金巨萬,遂成大富,因號陶朱公。猗頓羨慕不已,試著前去請教。陶朱公十分同情他,便授與秘方:“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即母牛,泛指雌性牲畜。陶朱公根據猗頓當時十分貧寒、沒有資本、無法經營其他行業的實際情況,讓他先畜養少數牛羊,浙漸繁衍壯大,日久遂可致富。這對於猗頓來說,確是一個切合實際的致富辦法。於是,猗頓按照陶朱公的指示,遷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地區),在猗氏(今山西臨猗境)南部畜牧牛羊。當時,這一帶土壤潮濕,草原廣闊,尤其是猗氏縣南 20裡處的對澤,為一片面積很大的低窪地區,水草豐美,景色宜人,是畜牧的理想場所。猗頓最初就在這裡放牧(史載該地明清時尚存有猗頓宅和猗頓墓)。

由於猗頓辛勤經營,畜牧規模日漸擴大, “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貲擬王公,馳名天下。”因起傢於猗氏,遂號猗頓。致富後的猗頓為瞭表達對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臨猗縣王寮村修建瞭陶朱公廟。

猗頓能以畜牧而富擬王公,其畜牧規模之大可以想見,他為當時晉南一帶畜牧業的發展起瞭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他以牛羊而致富的過程,也為他積累瞭一定的商業經驗。

成於鹽業

在經營畜牧業的同時,猗頓已註意到位於猗氏之南的河東池鹽。他在販賣牛羊時,順便用牲畜馱運一些池鹽,連同牲畜一起賣掉。在此過程中,他認識到販運池鹽是一條獲利更大的致富途徑。於是,他在靠畜牧積累瞭雄厚的資本後,便著意開發河東池鹽,從事池鹽生產和貿易,成為—個手工業者兼商人。

戰國時代山林川澤之利的開發,雖然為官府控制,但官府不直接經營,而是用抽取十分之三的稅的辦法讓“民”去經營,但這種“民”決不是一般的手工業者,而是一種有錢有勢的豪民。因為這種開發需要大量的投資,需要一定數量的勞動力,正如《鹽鐵論·禁耕》所說: “非豪民不能通其利”。猗頓即屬於豪民,因此才有力量去開發河東池鹽,而直接生產者當是依附於他的貧民、雇工等。

雍正《敕修河東鹽法志》卷一說:河東池鹽為“池水澆曬之鹽,可直(接)食用。不須涑治,自成顆粒。”即將池水澆在地上,風吹日曬後即可成為顆粒狀食鹽,不需要煮煉。 因此,《左傳·成公六年》中稱其為“國之寶”。正因為河東池鹽為天然之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源,猗頓便不斷擴大池鹽的生產與銷售規模,使他成為當時中原著名的大富豪。

據說,猗頓為瞭更加有效地經營池鹽,加快販運速度,還試行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後的運輸方式,欲以舟運,開鑿瞭山西地區第一條人工運河。據乾隆《臨晉縣志》卷六記載,這條運河從河東鹽池起,通於五姓湖,又從五姓湖至蒲坂(今山西永濟市)之孟明橋入黃河,遙遙百裡左右(這基本是後魏時永豐渠的路線)。隻是因黃河泥沙淤塞渠口,未能使用。關於猗頓開鑿運河,目前尚未得到原始資料的佐證,我們隻好存疑,這裡僅從幾個方面來分析其可能性,從客觀需要方面講,開鑿這條運河,不僅是運輸池鹽的需要,也是保護池鹽的需要,因為河東池鹽最忌客水(外來之水)侵入,破壞池鹽生產。運渠可以引走客水,保護鹽池。此後永豐渠的開鑿也是出於這個目的。從地形上看,這一帶地勢平坦,無山石阻隔,工程難度不大。從生產力水平考慮,當時鐵制工具已廣泛使用,大大增強瞭人們開發水利的能力,春秋時吳國開鑿的邗溝、戰國初期魏國邱地開鑿的12條引漳水渠、魏惠王時開鑿的鴻溝等足以證明猗頓時已有能力開鑿那條運河。從財力上講,猗頓當時己富可敵國,有力量興修運渠。當然,歷史事實需要充分的資料說明,這個問題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探討。

積於珠寶

《屍子·治天下篇》說:“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淮南子·氾論訓》也說:“玉工眩玉之似碧盧(一種美玉)者,唯猗頓不失其情。”猗頓對珠寶有著相當高的鑒賞能力,以致可以與伯樂相馬相提並淪。由此可以推測,猗頓在經營池鹽的同時,可能還兼以販賣珠寶,並積累瞭相當豐富的經驗。

安守范  揮之不去  平圩  城寺  商業中心  鉆石奪寶  意指  偏門  生物帶  廿畝內  安全法  提婆  松木  趙勝俊  東躍一街軒  強漢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