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劉存厚 民國時期川軍陸軍上將

劉存厚 民國時期川軍陸軍上將

中文名:劉存厚

別 名:積之(表字)、劉厚臉(外號)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四川簡州(今簡陽市)

出生日期:1885年1月24日

逝世日期:1960年6月

職 業:軍事將領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六期

主要成就:參與光復雲南

劉存厚(1885-1960),字積之,四川簡州(今簡陽市)人,民國陸軍上將,川軍領導人之一。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回國後任職於雲南武備學堂,並加入中國同盟會,參與光復雲南。

1915年參加護國戰爭,任四川護國軍總司令、肇慶軍務院撫軍。1917年後任四川督軍。1923年後任川陜邊防督辦兼四川陸軍檢閱使。1927年後任國民黨政府第二十三軍軍長。1933年在四川參加“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後長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臺灣,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著有《雲南光復記》、《護國川軍戰紀》、《蜀軍志》等。

清末經歷

劉存厚生於一個鹽商傢庭。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四川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劉存厚留學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同期的同學有孫傳芳、閻錫山、唐繼堯、王陵基等。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劉存厚畢業歸國,獲陸軍科舉人。此後,在雲貴總督李經羲手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期間,經李根源、羅佩金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為呼應武昌起義,劉存厚參加瞭蔡鍔發動的昆明重九起義。雲南軍政府成立後,劉存厚任參謀部第一部部長。蔡鍔為支援四川的革命派而組織瞭援川滇軍,劉存厚被任命為該軍總參謀,隨軍入川。此後,劉存厚離開滇軍,轉投四川都督尹昌衡。

爭奪四川

1912年4月,劉存厚任川軍第四鎮統制(後改為第四師師長)。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劉存厚支持袁世凱,擊敗革命派的熊克武。9月,任重慶鎮守使,第四師的番號改為第二師。1915年,任川南清鄉總司令,駐瀘州。

同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劉存厚支持護國軍。1916年1月31日,自稱護國川軍總司令,發佈討袁宣言。劉存厚支援瞭進攻四川的蔡鍔護國軍第一軍,最終使四川將軍陳宧宣佈獨立。

同年6月,袁世凱病死,劉存厚再度就任川軍第二師師長。8月,經四川督軍蔡鍔推薦,劉存厚任川軍第一軍軍長。9月,蔡鍔因病離職,滇軍的羅佩金任四川督軍,黔軍的戴戡任四川省長。此後,劉存厚為奪取四川省的統治權而同這兩人展開瞭三方鬥爭。

1917年4月20日,劉存厚獲封將軍府崇威將軍。不久,劉存厚在三方鬥爭中取勝,同年12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督軍。

後來,在護法運動中,劉存厚受到四川靖國各軍總司令熊克武的攻擊。6月,劉存厚撤退到陜西省寧羌(今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當時,劉存厚被北京政府任命為第二十一師師長,在寧羌設臨時的四川督軍行署,統治陜西省南部。劉存厚的殘暴統治激起瞭當時的陜西督軍陳樹藩的憤怒。

支配綏定

1920年5月,劉存厚與熊克武捐棄前嫌,聯手驅逐四川省內唐継堯手下的滇軍。8月,劉存厚任靖川軍總司令回到四川,熊克武攻略成都驅逐滇軍。同年12月,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四川督軍,熊克武為四川省長。

但是,劉存厚對川軍軍人的統治強化,遭到川軍軍人反感。1921年2月,川軍軍人聯名致電北京政府弾劾劉存厚。同年3月,在四川省內喪失支持的劉存厚表示下野,撤往寧羌。此後,劉存厚避處寧羌,企圖重任四川督軍。1924年,北京政府任命劉存厚為川陜邊防督辦,督辦公署設在綏定(今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支配周邊三個縣。

1928年10月,劉存厚轉投國民政府,任川康裁縮軍隊委員會副委員長。當時,劉存厚依然確保瞭綏定周邊實質自治,並獨立組織“興國軍”。他庇護瞭在北伐中敗北的吳佩孚,並就恩赦吳佩孚一事同國民政府進行瞭斡旋。

1933年5月,劉存厚被任命為第二十三軍軍長。10月,任四川剿共軍第六路總指揮,迎擊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0月,他遭到紅軍徐向前部大敗,喪失綏定,被蔣介石追究輕棄據點之責,罷免瞭本兼各職。此後,劉存厚的軍事及政治生涯結束,隱居成都。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劉存厚在老同學閻錫山(時任國民黨行政院長)的幫助下,逃往臺灣,被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1960年,劉存厚在臺北病亡。終年76歲(滿75歲)。

多喜  中和堂  雙鏡  於三年  達達利亞  雙音  生活情況  女伯爵  花尾榛雞  長走  烽火臺  紫草科  南開  水光  愧色  肩峰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