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趙恒

趙恒

趙恒簡介:宋真宗趙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為元德皇後李氏。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趙恒即位。乾興元年(1022年),趙恒駕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謚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葬永定陵。後累加謚至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恒好文學,善書法。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

生平

早年經歷

乾德六年(968年)十二月二日(12月23日),趙恒生於東京開封府第,是宋太宗第三子,與長兄楚王趙元佐同母,初名趙德昌。他幼時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時,喜歡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宋太祖喜愛他,將他養在宮中。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被授為檢校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韓王,並改名元休。

端拱元年(988年),封襄王,改名元侃。

淳化五年(994年)九月,進封壽王,加檢校太傅、開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為太子,改名恒,仍兼開封府尹。趙恒既非太宗的長子,也不是皇後所生,原本是輪不上他繼位的。但其長兄趙元佐因叔父趙廷美之死發瘋、二哥趙元僖無疾暴死,他才有幸成為太子。

登基為帝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駕崩。太宗駕崩後,趙恒遭遇瞭由太監王繼恩和李皇後(明德皇後)共同謀劃的宮廷政變,在宰相呂端的支持下,趙恒才於同月繼位,是為宋真宗。次年改年號為"咸平"。

咸平之治

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勤於政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他也能註意節儉,因此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傢創造瞭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其時,鐵制工具制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澶淵之盟

主詞條:澶淵之盟

北宋自雍熙北伐慘敗後,對遼朝就一直心存畏懼,逐漸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相反,遼朝對宋朝卻是步步緊逼,不斷南下侵擾宋朝。自咸平二年(999年)開始,遼國陸續派兵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給邊境地區的居民帶來瞭巨大災難。雖然宋軍在楊延朗(又名楊延昭,即楊六郎)、楊嗣等將領率領下,積極抵抗入侵,但遼朝騎兵進退速度極快,戰術靈活,給宋朝邊防帶來的壓力愈益增大。

景德元年(1004年)秋,遼朝承天太後蕭綽、遼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陽縣)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警報一夜五傳東京,趙恒問計於群臣。當時宰相王欽若、陳堯叟分別主張遷都於江南及蜀地,任職才一月的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說:"出這種主意的人應當斬首!"他說,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傢就難以保全瞭;如果皇上親自出征,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擊退敵軍。趙恒同意禦駕親征,由寇準隨同指揮。到瞭韋城(今河南省滑縣東南),趙恒聽說遼兵勢大,又想退兵。寇準嚴肅地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隻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壯大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瞭。"趙恒才同意繼續進軍,渡河進入澶州城,遠近各路宋軍見到趙恒的黃龍大旗,都歡呼跳躍,高呼"萬歲"。真宗在寇準的要求下上城墻鼓舞士氣,使得宋軍士氣大振。寇準指揮宋軍出擊,個個奮勇沖殺,消滅瞭遼軍數千,射死瞭遼軍主將蕭撻凜。蕭太後見遼軍陷入被動,便要求議和。

趙恒派使者曹利用去遼國簽訂澶淵之盟之際,告訴曹利用說:"如果實在沒有辦法,就算要百萬也可以!"寇準知道後,卻指著曹利用憤怒地說道:"如果超過30萬兩,就提人頭來見。"

經過曹利用和遼使者的一再討價還價,兩國制定瞭如下條約: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後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今河北徐水)及瀛、莫二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隍城。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在互市貿易中,北宋所賺的錢遠遠多於歲幣,每年宋朝收益為所供歲幣的2.5倍左右,且低價購買許多馬匹用於軍隊裝備,在經濟上拖垮瞭遼朝,以致其之後的幾十年未能發兵北宋)。

曹利用回到宋朝之後,趙恒急問金額,曹利用不敢直說,隻豎起3根指頭,趙恒以為是300萬兩,大驚失聲脫口道:"太多瞭。"過瞭一會又自我安慰道:"是太多瞭,但就此把事情瞭結也好。"等知道是30萬時,如釋重負,轉憂為喜,對曹利用大加賞賜。

澶淵之盟結束瞭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發長者),不識於戈",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並使宋朝節省瞭巨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瞭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瞭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不是教科書所雲加重瞭人民的負擔,失去的錢宋又可以通過外貿賺回)。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今河北雄縣)、霸州(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促進瞭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偽造天書

澶淵之盟簽訂後,趙恒原以為這是一樁值得自豪的功業,很得意瞭一陣子。不料有一天,參政王欽若卻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瞭!"王欽若的話,本來是要貶低寇準的,但卻同時給愛虛榮的宋真宗潑瞭一盆冷水,從此怏怏不樂。王欽若"性傾巧,敢為矯誕",善於察言觀色、逢迎邀寵。真宗偽造"天書"的把戲,就是他出的歪點子。他看出真宗既好大喜功,又害怕戰爭,就找瞭個機會假意向真宗提議說:"陛下若出兵收復幽、薊兩州,就可以洗掉澶淵之盟的恥辱瞭。"真宗說:"河北的的百姓剛免瞭戰爭之苦,我哪忍心再挑起戰爭呢?還是想點其它主意吧!"王欽若乘機說:"那就隻有封禪可以鎮服四海、誇示外國瞭。但自古封禪,都得有"天瑞"出現才行。"接著又說:"當然,這"天瑞"不是說要就有的;前代之所謂"天瑞"者,有些是人為搞出來的,隻不過人主把它當真的崇奉起來,並以之昭示天下,就會同真的一樣瞭。古代傳說的"河出《圖》、洛出《書》",難道真有這麼回事嗎?那不過是聖人以神道設教罷瞭!"真宗聽瞭,當然心領神會,但又擔心地說:"王旦也許不會同意這麼幹吧?"王旦是當時的宰相,因為之前寇準已被排擠出朝,所以真宗首先考慮王旦是否肯附從。王欽若說:"我去向他暗示這是出於聖意,估計不會不同意。"果然,經過王欽若說項,王旦同意瞭。但真宗心裡還是不踏實,就把王旦召來宴飲,正當喝得高興的當兒,命人取出一樽酒來賜與王旦說:"帶回去同老婆孩子一起享用吧!"王旦回傢後打開酒樽一看,哪裡是什麼美酒,那裡面盛的全是美珠!

景德五年(1008年)正月初三,宰相王旦率群臣早朝完畢時,有司來報,稱"有黃帛曳左承天門南鴟尾上",宋真宗"召群臣拜迎於朝元殿啟封,號稱天書"。為瞭證明"天書"真的是從天而降,宋真宗還特意精心編造瞭一個故事:"半夜我剛要睡,忽然臥室滿堂皆亮,我大吃一驚,見到一個神人忽然出現,此人星冠絳袍,對我說:"一月三日,應在正殿建黃籙道場,到時會降天書《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機!"我悚然,起身正要答話,神人忽然消失,我馬上用筆把此事記瞭下來。從十二月一日起,我便蔬食齋戒,在朝元殿建道場,整整一個月恭敬等待,終於盼來瞭天書。(《皇宋通鑒》)適才城皇司來奏稱在左承天門南發現有帛佈懸於屋脊上,即遣中使去察看,回報說帛佈還包有類似天書的東西,封口隱然有字。原來正是神人說的天書啊!"王旦等當即再拜稱賀。真宗於是率百官步行到承天門,誠惶誠恐地把那所謂的"天書"迎奉到道場,當眾開瞭封口。隻見帛佈上寫的是:"封受命。興於宋,付於慎,居其器,守於正,世七百,九九定。"另外還有黃色字條三幅,內容的意思是說真宗以孝道承統,務以清凈簡儉,必致世祚長久雲雲。真宗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宣讀後,依舊包起,鄭重盛入預先準備好的金櫃中,另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和社稷。即在崇政殿設齋宴,接受百官朝賀。為瞭擴大影響,真宗趁熱打鐵,接連下瞭幾道詔令:大赦、改元、改左承天門為承天祥符、群臣加恩、特許京師聚飲三日以示慶祝,等等。又授意一班吹鼓手如陳堯叟、丁謂等益以經義加以附和。一時間全國上下掀起瞭一股"爭言祥瑞"的熱潮。這樣鬧騰瞭一陣之後,三月間即由王旦牽頭,動員瞭文武百官、藩夷僧道及耋壽父老等二萬四千三百餘人,連續五次聯名上表請求真宗封禪。真宗召三司使丁謂問瞭經費事宜後,即命翰林及太常詳擬封禪儀註,又任命瞭主要負責官員,其中王旦為封禪大禮使,王欽若為封禪度經制置使,丁謂負責計度財用。六月初,派王欽若為先行官,赴泰山籌辦具體事宜。王欽若一到乾封(今泰安縣)即上言:"泰山醴泉出,錫山蒼龍現。"不久,又遣人將自己偽造的"天書"馳送京都。真宗再次召集朝臣吹牛說:"五月丙子夜,我又夢見上次的神人對我說:"來月上旬,將賜天書泰山"。即密諭王欽若等凡有祥瑞立即上報,果然應驗瞭……王旦等又是再拜稱賀。

封禪泰山

真宗自從澶淵之盟訂立後,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粉飾太平,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加深。宋真宗封禪泰山,刻意營造瞭一種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的現象,向世人昭示自己是真命天子,來加強統治。首先,宋真宗就和王欽若在國傢各個地方,制造瞭很多祥瑞之兆,以此來表現太平盛世。然後王欽若與一些大臣就伺機行事,請求宋真宗東封泰山。當偽造天書,一切準備就緒後,真宗即於十月初正式就道東行。那"天書"被載以玉輅,在前開路;王旦等一般文武百官隨從;還有一大批供役人員,組成瞭浩浩蕩蕩的隊伍,歷時十七天始到達泰山。在山下齋戒三日,始行登山。按照事先擬定的禮註,在山上完成瞭祭天大典後,第二天又下到社首山行瞭祭地禮。宋真宗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之後,又是一連串的慶賀活動。總計這次"東封",包括到曲阜祭孔在內,前後花瞭四十七天時間,演繹瞭一場徹徹底底的鬧劇,而宋真宗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封禪泰山的最後一位皇帝。這用去瞭大量的錢財,為日後宋朝的財政危機種下瞭禍根。從此以後,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再也沒有皇帝東封泰山,封禪泰山的歷史從此結束。這場由王欽若執導、宋真宗主演的鬧劇雖然暫時結束瞭,但真宗並沒有停止其"以神道設教"的事業,那些阿諛取悅之徒也仍然不斷向他"爭奏祥瑞,競獻贊頌",幾至達到"全國上下如病狂熱"的地步。三年以後,在一些人的慫恿下,真宗又到山西汾陽去行"祭祀後土"(又稱"西封")大禮。可以說,一直到死,他都把這類自欺欺人的舉措視作維系其政權命運的紐帶。

去世

天禧二年(1018)中秋節,趙恒正式下詔冊立8歲的趙受益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十九日(3月23日),趙恒於延慶殿駕崩,享年五十五歲,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為其上謚號為文明章聖元孝皇帝,廟號真宗。十月十三日,葬於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廟。

天聖二年(1024年),加謚為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慶歷七年(1047年),加謚為膺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生平

政治

恤民免租

宋真宗體恤民情,深知民間疾苦,在位期間,每逢民間有大災大難或者百姓流離失所時,就減免百姓的稅租,讓百姓得以存活,渡過難關。

咸平元年(998)夏季的四月,發生較大的旱災。四月初四的那一天,真宗皇帝在白鹿山祈禱求雨。四月十四日,趙保吉派遣其弟趙繼元入朝致謝。二十一日,派遣使臣檢查全國吏民拖欠錢物,全部免除。

咸平元年(998)這一年,溪峒、吐蕃各族、勒浪十六府大首領、甘州回鶻、西南蕃黎州山後蠻族來進貢。因為定州降冰雹傷害莊稼,所以真宗皇帝派遣使臣予以賑濟和撫恤,免除當年租稅。

咸平二年(999)冬季的十月初三,宜州捕獲溪峒蠻酋長三十多人送到朝廷,真宗皇帝下詔釋放他們,遣送回傢。初四,真宗皇帝免除澧州蠻境內歸業百姓租稅。初九,設置福建路惠民倉。

咸平五年(1002)夏季的四月初七,真宗皇帝下詔陜西百姓運送北方邊境糧草者,免稅一半。十七日,命令三司每年考核戶口。二十一日,免深州、霸州等九州百姓租稅。二十八日,恢復雄州榷場。

景德元年(1004)夏季的四月初一,真宗皇帝為皇太後謚號為明德。大臣三次請求真宗到正殿理事,采納瞭大臣的意見。初三,邢州地震不停。因為溪蠻的戰禍已經平息,很多百姓都已經恢復瞭農業生產,於是真宗皇帝就免除澧州石門縣二年租稅。

吏治改革

首先,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廉政理念。他頒佈瞭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

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

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

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

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

《文武七條》均是廉政之舉,是統治者苦心孤詣的安排,也是百姓們的熱切期望。在宋真宗看來,"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頭,就能夠實現"德治"。

官員制度

宋真宗時,定"州縣三課"法,"公勤廉幹惠及民者為上,幹事而無廉譽、清白而無治身者為次,畏懦貪猥為下。"宋初,內外官任滿一年,為一考,三考為一任。特別對法司之官,既有明確的轉官年限,也有嚴格的考課與回避制度。

宋代嚴明賞罰,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官員轉正要有若幹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宋朝允許在職官員參加科舉考試,考中者可提前轉正或越級提拔,但曾犯貪污罪者不許參加科舉考試。又規定,隻要是重要職務和接觸錢財的職務,一律不允許曾犯貪污罪者擔任。宋朝官員通常定期升級,但曾犯貪污罪的官員升遷則舉步維艱。一個官員若犯貪污罪,其上司、曾薦舉過他的官員都要受到處罰。這使得上司很註意防范下屬犯貪污罪,薦舉者很關心被薦舉者的德行。這樣、隻有才德兼備者才能被選拔進入官員隊伍,官員的貪污行為也就相應減少許多。

官員檔案

宋代吏部建立瞭官員檔案,凡犯貪污罪者都記錄在案。宋代還規定,這些犯罪者,每次晉級或調動職務時,都要向吏部主動申報自己曾犯過貪污罪,並規定,此類官員不得隨意更改姓名。這樣的規定,動員瞭上上下下各方面的監督力量,杜絕瞭貪污腐敗者上升的空間,將他們置於嚴密的監管體系中,避免其再次腐敗。

歲末年節時,皇帝賜臣僚宴飲,既是增進君臣關系的需要,又是播撒皇恩的大好時機。歷朝皇帝都有此舉措,宋真宗也不例外。他即位不久,就"賜近臣歲節宴於宰相呂端第,自是遂以為例。"另外,有資格參加節序賜宴官員的范圍較前期大為擴大,如1009年二月,"舊制,節序賜宴,惟皇族、近列、諸帥、內職。三月甲子,始詔自今上巳、重陽,三司副使、判官及館職事官並別置會。其後,知雜禦史、三院禦史、法官、開封府判官亦預焉。"即從原來的內朝高官擴大到外朝一般官員。與此同時,節日時還饋送朝臣節物,並客省齎簽賜羊、酒、米、面;立春賜春盤。寒食神(食炎)、餳粥。端午粽子,伏日蜜沙冰,重陽糕,並有酒。三伏日,又五日一賜冰。享受饋送節物的官職之廣,幾乎包括文武百官;節日之多,幾乎全部囊括。

伏日休務

宋真宗"詔自今伏日並休務",增加瞭官員伏日的休務假,對官員節日之外的事假也較以前靈活,將祭奠亡親的私忌假的范圍擴大到所有官員,私忌日給假一天,並新創瞭餞行假。一些節假,不僅隻施行於官員,那些為官府服役的工匠也可享受,比如給在福建險惡山路上運送官物的軍士以旬假和節假。 從現有史料記載來看,宋真宗時期官員約一萬餘人。此外,還有數十萬在各級官署中服役的胥吏,以及各級武職人員及其傢屬。其中,文武官員每年可休傳統節假,還有新設假日。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工商業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人民生活水準最高、官吏的俸祿最高的朝代,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的時期。

反腐舉措

宋真宗在位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穩定,國傢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國傢強盛,史稱"咸平之治",將北宋王朝推向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而它的締造,得益於宋真宗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舉措。

第一,宋真宗有一個傳諸後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他頒佈瞭告誡百官的《文武七條》:一是清心,要平心待物,不為自己的喜怒愛憎而左右政事。

二是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潔。

三是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勢壓人。

四是務實,不要貪圖虛名。

五是明察,要勤於體察民情,不要苛稅和刑罰不公正。

六是勤課,要勤於政事和農桑之務。七是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種弊端。這《文武七條》均是廉政之舉,是統治者的苦心孤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們的熱切期望。

第二,宋朝有一整套嚴謹有效的官員選拔任用制度。宋代嚴明賞罰,官員有試用期,試用官員轉正要有若幹名正式官員保舉,按規定,官員不得保舉曾犯有貪污罪的官員轉正。自然而然,官員的貪污行為也就相應減少瞭。

第三,建立瞭一整套監察官員的瀆職懲處制度,選拔的標準和職務回避制度。宋朝對具有紀委職責的監察官員有著嚴格的規定,甚至監察官違反出巡制度都要遭受處罰。還特別規定瞭監察官失察,自身貪暴受懲處的制度。對於失察德監察官,宋真宗實行嚴厲的處罰。

首先要"鯁亮感言",廉潔無私,糾纏不避權貴;其次要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和從政的實踐經驗。

經濟

宋朝的國傢財政收入,和約之後急速增加,在宋真宗病逝前一年,即公元1021年,其總額已達15085萬。可以說,如果沒有1004年的和約,就沒有公元1009年的繁華似錦。在宋朝,經濟發達,尤善商賈,盡管趙宋的面積、初期時的人口、資源都比前朝李唐差得多,但是,宋朝的經濟,在像1009年這般風調雨順的好年景時,歲入是唐朝的七倍;即便災害仍頻,歲入也是大唐的三倍左右。

經濟繁榮,邊貿紅火,貢賦通達,稅收富足,官員接觸錢財的機會也由此多瞭起來。然而北宋時期官員贓罪(貪污)的現象卻減少瞭,尤其與相距較近的唐朝、明朝相比,更是稀少。

財政增收

人口與稅收從996年北宋戶口451萬戶,財政2224萬,1021年北宋戶口867多萬戶。人口是見證國傢繁榮的高效統計工具,每一個朝代都務必面臨這一問題,以清朝乾隆年間為例,人口已經達到3億。那麼1021年北宋人口是將近900萬戶,每戶有多少人呢?假如答案是5人,整個國傢人口也達到瞭4500萬,還沒有浙江省人口多,可見歷史上的北宋人口發展在沒有計劃生育的限制下,已經達到瞭極限。這是農業為主的封建社會不敢想象的數字。更令人稱奇的是北宋初年僅有戶650萬左右,1102年全國有戶2,000萬財政15085萬,北宋大觀三年戶數達2,088萬,人口約11,275萬。人口終於突破一個億。可見,也是按照我推算的每戶5人多點算出的。財政增加12861萬,人均財富增加3倍多。

農業

真宗時,鐵制工具制作進步,土地耕作面積增至5.2億畝(太宗至道二年,996年,耕地有3億多畝),又引入暹羅良種水稻,景德年間,專門制作瓷器的地方(原名白崖場)的昌南鎮遂改名為景德鎮,貿易盛況空前,史稱咸平之治。公元1001年(咸平四年)9月,宋真宗外出"觀稼"。沿途百姓看到他的儀仗後,竟自發地歡呼"萬歲"。宋真宗在統治前期就這樣樹立瞭自己的"仁義天子"形象。總而言之,宋真宗在即位之初,廣開言路,勤政治國,政治清明,經濟日趨繁榮。

宋真宗在位25年,且統治時期治理有方,戶口增加416萬戶,財政增加12861萬。人均財富增加3倍多。他以拉動內需反腐倡廉促經濟發展,使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傢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

歲幣

宋真宗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不過為民族關系作出瞭貢獻,同時也開創瞭宋遼和平發展的局面。

文教

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客居泉州的阿拉伯穆斯林出資,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築形式建造瞭泉州清凈寺,占地2500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寺。

同年,河南虞城富人曹誠在商丘建學舍150間,聚書1500餘卷,"博延眾生,講習甚盛",宋真宗賜名"應天府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之一。

同年,趙恒追封孔子弟子顏回等十人公爵,曾參等62人為侯爵,先儒左丘明等19人為伯爵。

外交

真宗對於邊事十分謹慎,史稱"凡邊事,必手詔詰難至十數反。"

背景

宋朝的北邊有一個比宋朝建國還早的遼朝。在宋真宗上任前,兩國之間已有多次較量,雙方大體旗鼓相當,互有勝負。不過,從總體看來,大宋有由主動進攻轉向被動防禦的趨勢。不同於歷史上同樣那些大一統的王朝,北宋的北邊沒有那道萬裡長城可以依賴,也沒有產馬地建立大規模騎兵部隊,而且由於幽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一帶)沒能收復,戰略要地盡失。中原北部就是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遼騎兵隨時可以南下飲馬黃河。

措施

為瞭抵禦遼朝騎兵,宋真宗采用瞭宋太宗時的辦法:多開溝渠、多種水田。咸平四年(1001年),還在今徐水周邊,引鮑河水以"隔限敵騎"。景德元年(1004年),又以定州為中心,開挖連接唐河、沙河、界河的運河,有效地限制瞭敵方騎兵。除瞭開河渠外,還大力推廣一種"方田",就是在田地內開挖方格式的水渠網。有的水渠達五尺寬,七尺深。宋真宗在開挖河渠的同時,還大搞屯田,積糧備戰,並啟用老將曹彬威懾武將。他還親自選拔精兵強將,對火兵器也給予瞭重視。宋軍人數從太祖末期的66萬人(作戰部隊35萬人),增加到真宗末年的91萬人(作戰部隊43萬人),大部分都是這一時期增加的。

人物評價

總評

趙恒在位的25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傢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但是與久經沙場的太祖、太宗不同,從小生活在深宮中的趙恒性格較為懦弱,缺乏開拓創新的決心和勇氣,在他看來,堅持太宗晚年推崇的黃老思想,繼續守成的局面是最好的選擇。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真宗在政治上沒有什麼作為,反而致力於封祀之事,粉飾太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日趨嚴重。

歷代評價

富弼:① 帝王之使人,不可不度其才。度其才而使之不容刮避,則命令重矣。真宗用郭贄、陳若拙守藩郡,各辭其任,一固遣,一責降,誠得使人之術。②人主聽納不可不謹,若容片言之欺,小則系一人之榮辱,大則系天下之利害安危,可不謹哉?謹之之術,惟在防微;防微之術,莫若左右之言不及也。真宗不以一內侍臣言進退官吏,聽納之道,謹之至矣。

王稱:宋興,承五季之馀,天下得離兵革之苦,至真宗之世,太平之治,洽如也。咸平以來,君明臣良,傢給人足,刑措不用,契丹請和,示以休息,德明納款,撫以恩信,於是朝帝陵、封岱宗、祀汾睢、謁亳社,絕代曠典莫不具舉,禮樂明備,頌聲洋溢,崇本報功以告神明,千載一時,豈不休哉。噫!守成之賢,致治之盛,周成康、漢文景可以比德矣。

脫脫: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踐位,相臣李沆慮其聰明,必多作為,數奏災異以杜其侈心,蓋有所見也。及澶洲既盟,封禪事作,祥瑞沓臻,天書屢降,導迎奠安,一國君臣如病狂然,籲,可怪也。

朱元璋:真宗亦號賢君,初相李沆,日聞災異,其心猶存警惕,厥後澶淵郎盟,大臣首啟天書以侈其心,群臣曲意迎合,茍圖媚悅,致使言祥瑞者相繼於途,獻芝草者三萬餘本。

蔡東藩:澶淵修和,本出真宗本意,觀其在道逗留,望敵驚心,一若身臨虎口,栗栗危懼。賴寇準力請渡河,敵氣少沮。化幹戈為玉帛,得以振旅還京,此非寇公之功,烏能至此?王欽若乃以孤註之言,肆其讒間,木朽蟲生,仍由真宗膽怯之所致耳。迨至天書下降,舉國若狂,欺人欺天,不值一笑。

傢庭成員

傢世

祖父:宋宣祖趙弘殷

伯父:宋太祖趙匡胤

父親:宋太宗趙光義

母親:元德皇後李氏

兄弟

漢恭憲王趙元佐,母元德皇後李氏

昭成太子趙元僖

商恭靖王趙元份

越文惠王趙元傑

鎮恭懿王趙元偓

楚恭惠王趙元侢

周恭肅王趙元儼

崇王趙元億

後妃

妻子

章懷皇後潘氏,宋初名將潘美第八女,於趙恒即位前去世,後追封為皇後。

章穆皇後郭氏

章獻明肅皇後劉娥,於趙恒去世後垂簾聽政,把持朝政達10餘年之久,對北宋政局產生過重要影響。

章懿皇後李氏(李宸妃)

章惠皇後楊氏

妃嬪

昭靜貴妃沈氏

貴妃杜氏

賢妃曹氏

貴妃陳氏

賢妃陳氏

順容戴氏

美人徐氏

才人陳氏

子女

兒子

溫王趙禔,早亡,宋徽宗時改追宗室,賜名趙禔,追封溫王

悼獻太子趙祐,十歲時夭折,母章穆皇後郭氏

昌王趙祇,早亡,宋徽宗時改追宗室,賜名趙祇,追封昌王

信王趙祉,早亡,宋徽宗時改追宗室,賜名趙祉,追封信王

欽王趙祈,早亡,宋徽宗時改追宗室,賜名趙祈,追封欽王

宋仁宗趙禎,生母宮人李氏,養母皇後劉娥、淑妃楊氏

女兒

惠國公主,早亡

升國大長公主,初入道,號清虛靈照大師。

陵寢墓地

陵墓地理

宋真宗趙恒永定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蔡莊東北嶺上。趙恒於乾興元年(1022年)葬於此地。陵墓底部東西寬五十五米,南北長五十七米,高二十一米。周圍有建築遺址的土丘十六個,陵墓四門各有石獅一對。陵前石造像四十八件。東邊計十四個石人,2個石羊,兩個石虎,兩個石馬,一個石麒麟,一個石鳳凰,一個石象,一個石望柱;西邊與東邊相同。墓前有一石拜臺。永定陵葬有三位皇後,即劉皇後、楊淑妃、李宸妃。

陪葬物品

乾興元年(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動工建陵,其工程非常巨大,動用瞭幾萬人的民工和軍隊到九月才基本完工。九月十一日,劉太後召文武大臣至會慶殿,參觀為趙恒準備的殉葬物品,計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錢穿成或銀錢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寶貝)、服飾及種種珍貴器物,還有趙恒的"生平服禦玩好之具",真是琳瑯滿目,對於趙恒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書"應如何處置,太後、皇帝和大臣也一起做瞭商量,有的說應繼續供奉;有的說應焚燒送回"天宮";還有的說應辟一宮殿專門珍藏。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宰相王曾提議:"前後下降的天書和全國貢獻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對先皇帝的特別的恩賜,此項光榮屬於先皇帝,先皇帝已經上仙而去,天書、瑞物也應該與先皇帝同歸皇堂奉安才是,萬不可再留人間。"於是,決定所有"天書""瑞物"都作為隨葬物品,先於皇帝的靈柩送往永定陵,全部埋入陵中,無一字留存。

陵墓被盜

宋真宗死後葬於永定陵。公元1127年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瞭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彌漫,一片狼藉。

軼事典故

與劉娥

劉娥,四川成都人,生於開寶二年(969),出身貧寒,從小父親就死瞭,跟隨外祖母傢的親戚四處流浪,十幾歲時就嫁給銀匠龔美為妻。為瞭做生意賺錢,銀匠帶著劉娥來到當時的京城開封。龔美生意不好,走投無路,就想把劉氏賣掉。

真宗(當時還是襄王)的幕僚張旻見過劉氏後,覺得她聰慧貌美,想起真宗曾說起想納一個四川女子做侍妾,就安排兩人見面。真宗見到劉氏後非常滿意,便把她買瞭下來。劉氏頗得真宗的歡心,兩人如膠似漆,形影不離。太宗知道此事後大怒,勒令真宗把劉氏逐出襄王府。父命難違,但真宗實在舍不得劉氏,便偷偷把劉氏寄養在張旻傢。張旻安排傢人悉心照顧劉氏,自己為瞭避嫌,每天睡在襄王府,以免招致不必要的懷疑,甚至是殺身之禍。

真宗即位後,沒有忘記劉氏,把她接到瞭皇宮,疼愛依舊。劉氏在宮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大中祥符五年(1012)已經升為德妃。當時郭皇後已經去世,在後宮中,劉氏的地位最高,離皇後寶座隻有一步之遙。

劉氏不僅溫柔美麗,且生性機敏,通曉書史,對國傢大事也頗具見識。真宗批閱文件,劉氏常陪伴左右。凡有疑難,劉氏總能提供恰當的建議,深得真宗信任。在郭皇後去世之後,真宗有意立劉氏為後,但他也知道劉氏的出身是最大的障礙。

真宗拿不定主意,就找參知政事趙安仁商量。正因劉氏出身卑微,趙安仁反對立她為後。真宗聽瞭很不高興。第二天又找王欽若商量,並把趙安仁的意見告訴瞭他。王欽若對真宗說:"陛下不如問問趙安仁,他認為應該立誰為皇後。"改天,真宗問趙安仁該立何人為皇後,趙安仁建議:"德妃沈氏是前朝宰相沈義倫的後人,可以做皇後。"真宗次日跟王欽若說明瞭趙安仁的意見,王欽若說:"陛下不說,我也知道他會這樣說,趙安仁過去曾經做過沈義倫的門客!"真宗覺得趙安仁徇私,就罷免瞭他的官,下決心立劉氏為後。但劉氏為人處事頗為謹慎。當真宗決定立她為後時,宰相王旦忽然請病假,劉氏擔心王旦持反對意見,就勸說真宗推遲此事。後來王旦上疏表示同意立劉氏為後,這件事情才最終確定下來。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二月二十四日,劉氏被冊立為皇後。劉氏由銀匠之妻成為一國的皇後,絕非單單因為美貌。此時的劉氏已經40多歲,早已過瞭花樣年華,吸引真宗的是她的智慧和能力。精明能幹的劉氏把後宮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在朝政方面能給真宗以幫助。真宗十分信任這個陪伴他多年的枕邊人,甚至有一點依賴她。當真宗的身體狀況日趨惡化時,劉氏便順理成章地幫丈夫處理朝廷日常政務,裁定軍國大事。另外,劉氏的前夫龔美將自己的妻子讓給真宗之後,也留在真宗身邊為其效力。真宗即位後,龔美改姓劉,與劉氏以兄妹相稱。由於劉氏的關系,劉美升得很快,逐漸掌握瞭京城軍權,成為劉氏最為得力的助手之一。真宗統治晚期,劉氏權力越來越大,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其一舉一動,對當時的政局,尤其是寇準、丁謂兩派之間的鬥爭,產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劉氏雖受真宗寵愛,但自己卻沒有生下一兒半女。正巧,真宗看上瞭劉氏宮裡的一個侍女李氏,受到真宗寵幸的李氏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產下一子(趙受益,也就是後來的仁宗)。當時劉氏還沒有被封為皇後,年近四旬的劉氏可能認識到自己不會再有孩子,便接受瞭李氏的這個孩子,由她和另外一個嬪妃楊氏共同撫養,嚴禁宮人向孩子說明真相。真宗很寵愛劉氏,默許她抱養李氏之子。擁有子嗣,對劉氏能冊立為皇後,以及真宗死後順利垂簾聽政具有重要的意義。聰明的劉氏十分明白兒子對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劉氏還真是充當瞭一個合格母親的角色,細心地撫育趙受益,母子感情十分融洽。這位皇子從小就叫劉氏大娘娘,叫楊氏小娘娘,一直認為劉氏就是自己的親生母親,直到劉氏去世後,才知道真相。

由天命耳

趙恒年幼時曾登萬歲殿,坐上皇帝的寶座,宋太祖趙匡胤對此十分驚奇,摸著他的頭問:"天子好做嗎?"趙恒回答說:"聽從天命罷瞭。"

貍貓換太子

"貍貓換太子"描述的是宋真宗趙恒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添加剝皮貍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趙恒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中途,包拯受理李妃冤案並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這件事也因此成為經久不衰的典故。另有版本記載劉妃貍貓換太子後,李氏受冤被打入冷宮而亡,仁宗即位後,劉被封為章獻太後,垂簾聽政,把握朝政經,劉氏掌權十幾年過足瞭"權力癮"才安然死去。

但據《宋史》記載: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眀孝皇帝,諱禎,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生,章獻皇後無子,取為己子養之。甲午,皇太後崩,遺詔尊皇太妃為皇太後,夏四月丙申朔,出大行皇太後遺物賜近臣,壬寅,追尊宸妃李氏為皇太後,至此帝始知為宸妃所生。

桑塔納  劉一止  疫區  安全保護  請君入甕  母獅  肉毒堿  最多能  盛茂鈦業  莫奈花園  藍衣社  南灌莊  雙鶴  一飯千金  理念  獵捕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