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曆史 > 人物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恒超

恒超

恒超簡介:恒超,五代高僧後梁龍德二年來到山東無棣縣開元寺(疑大覺寺另名。開元二十六年,即738年,唐玄宗敕令各州具代表性之佛寺與道觀改稱開元寺或開元觀,而新建立者亦以‘開元’命名,作為國傢統制佛、道二教之機關。),掛錫開元寺,在寺東北隅另創一院,弘講經論。一住20餘年,宣講經、論各30多遍。後漢乾祐二年(949),七十三歲逝,僧臘三十五。具荼毗禮,收舍利二百餘顆分施之。外緘五十顆,於本院起塔以葬之。

成就及榮譽

恒超法師,俗姓馮,范陽人(今北京一帶)也。祖、父世修儒道,傢巨富。恒超秉承傢風,自小攻讀詩書,15歲時已通《六經》,尤其擅長《風騷》。所作詩賦,辭調清新,遠近流傳。後來偶閱佛經,豁然開悟,接受瞭人生富貴如同泡影,唯有佛教可使人獲得解脫的道理,遂出傢為僧。

生平

恒超治學的特點是把儒、道的思想與佛教教義結合起來,特別重視氣節,鄙視名利,保持著淡泊超脫的胸襟。後梁龍德二年(922年),他來到山東無棣縣。此地鄰接孔孟故鄉鄒魯,他感到很稱心,便留住本縣開元寺,在寺東北隅另創一院,弘講經論。一住20餘年,宣講經、論各30多遍。他氣度嫻雅,舉止從容,為當地僧俗樹立瞭良好的榜樣。講說時慢聲細語,娓娓而談,用詞樸素,態度自然,從來不厲聲呵斥,也不故意誇張,結果反而深受道俗敬重,享有極高的威信。

歷任官職

歷任的州官,過往的使臣,敬慕恒超淵博的學問和高尚的人格,常常到寺裡來拜訪。但恒超不願與這些達官權貴周旋,總是讓侍童出面擋駕,推說講論正忙,無暇接待。這些貴人們吃瞭閉門羹,驚愕之餘,都很惱怒。恒超卻毫不介意,始終堅持自己的處世準則。久則久之,受到冷遇的達官貴人們不得不佩服恒超的崇高氣節。

門生遍天下

齊魯之間的學者們也常常不遠數百裡,登門商榷學問,有的甚至前來對恒超的學說提出詰難。對於這些人,恒超無論多忙,都要熱情接待,與之坦誠討論。來客們一睹恒超超凡脫俗的儀容,進而聽到他議論風生,參引子史,證以佛理,無不心悅誠服。恒超有時還用詩的形式解答求教者提出的問題。例如有人向他請教《因明》,恒超就答詩一首,辭新理妙,令人嘆服。

人物故事

恒超的學問日精,令名日著。有一位姓李的郡守,一向敬重恒超的高風,提出要向朝廷上表舉奏,請朝廷賜給恒超紫袈裟以示榮寵。原來,封建社會最重等級之分,連穿戴都要嚴格按照等級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和形制。諸種顏色中明黃最尊貴,屬於皇帝專用;臣民則以紫色最貴,朱紅次之,緋紅又次之,降及平民隻能服用白色,奴婢則必須服用皂色以明下賤。出傢人脫離塵俗,四大皆空,六根清凈,本來可以不理睬尊卑貴賤這一套封建等級制度。但封建統治者偏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念推行到佛門中,方外釋子也無法超脫封建等級觀念,不但在出傢五眾中劃分出嚴格的等級階梯,還對王公卿相的拖朱曳紫心向往之。於是,南北朝時已有皇帝贈給某些僧人將軍名號和封賜爵位的做法,到瞭唐代武則天時期,又有賜給寵僧紫袈裟的創舉。從此之後,那些身在空門,心慕榮利的勢利僧人,便夢寐以求,以獲得朝廷賜紫為莫大光榮。郡守李公便是在這樣的社會習俗背景下,出自一番好心,自告奮勇要為恒超謀得賜紫的榮譽。沒想到恒超完全不是那種趨炎附勢的俗僧。他視富貴若浮雲,對名利避之唯恐不遠。聽到李太守的意圖後,他初爾驚愕,繼而哈哈大笑,提起筆來,寫瞭一首明志詩:

虛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

厭樹遮山色,憐窗向月明。

他時隨范蠡,一棹五湖清。

志向高遠

表達瞭為道獻身,功成身退的志向。恒超派人把詩送給李太守,李太守看瞭還不死心,又派人勸說恒超,要他表示願意接受朝廷的封賜。恒超矢志不移,決絕地說:"倘若再來囉嗦,我就隻好避到盧龍塞外(今河北喜峰口以北地區)瞭!"聽瞭這話,李太守才作罷論。

個人作品

恒超出傢後學習很刻苦,誦讀佛典,晝夜不倦。3年之後,他的本師去世,他遵照佛傢喪儀,為師傅服喪守禮,贏得人們的稱贊。釋服後往五臺山受木叉戒(戒律的一種,又稱別解脫戒),進而四處遊學,尋訪名師。時值後梁朱氏政權與沙陀李氏集團連年交兵,南去的道路被阻絕,恒超隻能在魏、博、並、汾之間(今河北、山西一帶)學習大小乘經、律、論。盡管如此,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在佛學上還是取得瞭甚深的造詣,美名遠揚。當時山西地區的佛學宿望息塵、貞辯二大師,在與恒超接觸後稱贊說:"義龍之頭角悉完備矣,待飛奮而為霖雨焉!"

社會評價

宰相馮道是一位不顧國傢興亡,隻保自己高官厚祿的無行官僚。自後唐以來,國傢已經一再易姓,而他高居相位不倒。人們鄙視他,他自己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他聽說瞭恒超的大名,便來敘同宗,拉關系。恒超對替馮道送信來的使者說:"我是一位閑散之人,早舍父母,誓志修行。本意隻想苦行苦修,往生彌勒凈土,沒料到名字浪傳到宰相耳中。請轉告宰相,我不敢沾宰相的光,塵世名利於我毫無用處。"弟子們怕開罪於權相,都勸恒超隨和一些,最少應在面子上與馮道應付應付。恒超難違眾情,不得已給馮道寫瞭回信。馮道得信,越發起勁,上表給後漢高祖劉知遠,替恒超求得瞭一件禦賜紫袈裟。恒超接到皇帝送來的紫袈裟,不穿又不行,穿又違背自己私衷,自此悶悶不樂,一病不起,於後漢乾祐二年(949年)春二月卒於本院,時年73歲。

五代十國時期,幹戈擾攘,人事浮沉,追名逐利者多,守操全節者少。恒超以一介僧人,卻能一心弘道,糞土王侯,砥礪氣節,終生不渝,為世人樹立瞭一個好榜樣。終致僧史垂名,警勵後世。

脫鎂葉綠素  飽經霜雪  洛特雷克  張九齡  屋廈村  碾莊  焦化  福晉  虛假  葉沖  打怪  馮巷  秦梁  八府村  川港  溢香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