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食材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

半蒴苣苔別名:山白菜,天目降龍草,石芄萊,尿桶草,

半蒴苣苔簡介:半蒴苣苔,中藥名。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植物半蒴苣苔 Hemiboea henryi Clarke.的全草。具有清熱,利濕,解毒的功效。主治濕熱黃疸,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燒燙傷。

半蒴苣苔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

濕熱黃疸,咽喉腫痛,毒蛇咬傷,燒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或鮮品絞汁塗。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利濕。主治濕熱黃疸。”

2、《福建藥物志》:“主治黃疸。”

半蒴苣苔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治濕熱黃疸:半蒴苣苔15g。研末,拌紅糖。晚飯前用熱黃酒送服。每日1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半蒴苣苔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7-10月采收,鮮用或曬幹。

半蒴苣苔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屬植物半蒴苣苔。

形態特征

半蒴苣苔多年生草本,高10-40cm。莖具4-8節,不分枝,肉質,散生紫斑,無毛或疏生短毛。葉對生;葉柄長1-7cm,具翅,基部合生成船形;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5-17cm,具翅,基部合生在船形;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1-7cm,寬2.2-9.2cm,先端包尖或漸尖,基部下延,全緣或有波狀淺鈍齒。聚傘花序腋生或頂生,具3-10餘花;花序梗長1-17cm;總苞球形,直徑1-2.5cm,先端具尖頭,淡綠色;花萼長約1.4cm,萼片5,長圓狀披針形,幹時膜質;花冠白色,具紫色斑點,長約4cm,外面疏被腺狀短柔毛,內面基部具1毛環,上唇2淺裂,下唇3淺裂;能育雄蕊2,分生,藥室先端連著,退化雄蕊3,小;子房近條形,比花柱短。蒴果呈牛角形,稍彎,長1.5-2.5cm,基部寬3-4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分佈區域

分佈於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50-2100m的山谷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界牌嶺  水津  十一隊  受降  柔垂纈草  勇者勝  十字北口  警苑  黑心  等位基因  拉薩犬  分生孢子盤  美馳  瀾石  花楊  芫荽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