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大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狡童

狡童

作者:佚名

原文: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譯文

那個美貌的小哥哥啊,不願和我再說話啊。為瞭你這個小冤傢,害得我飯也吃不下啊。
那個美貌的小哥哥啊,不願和我同吃飯啊。為瞭你這個小冤傢,害得我覺也睡不安啊。

註釋

①狡童:美貌少年。
②維:因為。
③息:安穩入睡。

創作背景

關於《鄭風·狡童》這首詩,漢代經生以之為刺詩,《毛詩序》謂:“《狡童》,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圖事,權臣擅命也。權臣擅命,祭仲專也。”鄭箋雲:“權臣擅命,祭仲專也。”謂鄭昭公忽不能與賢人共圖國事,致使祭仲擅權,危害國傢,故詩人作此刺之。後人多從其說。而現代學者一般不贊成這種說法,認為這是一首熱烈的情歌或女子失戀的詩歌。
參考資料:
1、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北京:中華書局,2015:171-172
2、
薑亮夫 等.先秦詩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169-170

鑒賞

法國女作傢斯達爾夫人說:愛情對於男子隻是生活中的一段插曲,而對於女人則是生命的全部。確實,一個姑娘生活中最艱巨的任務就是反覆證實小夥子的愛情是執著專一,永恒不變的。因而,戀愛中的姑娘永遠沒有精神的安寧。對方一個異常的表情,會激起她心中的波瀾;對方一個失愛的舉動,更會使她痛苦無比,寢食難安。  《狡童》中的這位姑娘就是如此,或許是一次口角,或許是一個誤會,小夥子兩個失愛的舉動,她竟為之寢食不安,直言痛呼。
首先,詩的兩章通過循序漸進的結構方式,有層次地表現瞭這對戀人之間已經出現的疏離過程。第一章曰:“不與我言”,第二章承之曰:“不與我食”,這不是同時並舉,而是逐步發展。所謂“不與我言”,並非道途相遇,掉頭不顧,而當理解為共食之時,不瞅不睬;所謂“不與我食”,是指始而為共食之時,不瞅不睬,繼而至分而居之,不與共食。愛情的小舟,遇到瞭急風狂浪,正面臨傾覆的危險。與此相應,姑娘失戀的痛苦也隨之步步加深。共食不睬,雖一日三餐不寧而長夜同寢尚安;而分居離食,就食不甘味更寢不安席瞭。毋怪這位姑娘要直言呼告,痛訴怨恨瞭。
其次,詩篇通過直言痛呼的人物語言,刻畫瞭一個初遭失戀而情感纏綿,對戀人仍一往情深的少女形象。《詩經》中刻劃瞭許多遭遇情變的女子形象,情變程度有別,痛苦感受不同。《中谷有蓷》中是位飽嘗辛酸的棄婦,聽她的怨訴,似聞重壓之下,受傷的心靈在呻吟;《柏舟)中少女的愛情遭到母親的反對,聽她的哭訴,可感到哀怨中混和著絕望的吶喊;《狡童》中的這位少女隻是初遭失戀,聽她的呼告,能感覺在怨恨與焦慮中,仍對戀人充滿瞭渴望與深情。“狡童”的“狡”,一說通“佼”,亦即強壯俊美之意;如此理解,“彼狡童兮”,亦即“那個強壯漂亮的小夥子啊”。這就是罵中有愛,恨中帶戀瞭。所謂“若忿,若憾,若謔,若真,情之至也”(陳繼揆《讀風臆補》)。而兩章的後兩句“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則由前兩句第三人稱的“彼”,轉變為第二人稱的直面式的呼告瞭,從而把對“狡童”的戀慕期待之情表現得纏綿難割。這位少女不同於《褰裳》中那位開朗潑辣女子的柔弱纏綿的個性,也由此得到瞭鮮明的表現。錢鐘書指出:《狡童》與《褰裳》、《東門之墠》及《子衿》等對不同女子愛情心理的刻劃,“已開後世小說言情之心理描繪矣”(《管錐編》第一冊)。詩文小說,打通合觀,實獨創之見,會心之言。
古老的《詩經》,傳達的是古今相通之情,隻因語言簡奧,才使初讀者有艱深難解之感。《狡童》則不然,不僅少女的感情哀傷動人,少女的呼告也是明白如話,句句入耳。此詩的主旨,應是無須爭辯的瞭。可是,漢代經生卻以之為刺詩,《毛詩序》雲:“刺忽也,不能與賢人共事,權臣擅命也。”鄭箋雲:“權臣擅命,祭仲專也。”謂鄭昭公忽不能與賢人共圖國事,致使祭仲擅權,危害國傢,故詩人作此刺之。後人多從其說。一首直抒胸臆之詩,千百年來就這樣久遭曲解。“詩必取足於己,空諸依傍而詞意相宣,庶幾斐然成章;……盡舍詩中所言而別求詩外之物,不屑眉睫之間而上窮碧落、下及黃泉,以冀弋獲,此可以考史,可以說教,然而非談藝之當務也”(《管錐編》第一冊)。錢先生對“《詩》作詩讀”之旨作瞭淋漓透辟的發揮,讀《狡童》然,讀一切古詩均然。

網友評論

條評論

遙夜泛清瑟  四間  賊厚  真宰  那仁  永紅村委  靜瀾棧  公私兼顧  splus  實用主義  長軒嶺街  休沐  榮生  鄉官  心享世城  花果茶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