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關山月

關山月

作者:陸遊

原文: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鬥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譯文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瞭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裡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裡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守望崗樓上報更的刁鬥催月落,三十歲參軍到如今已經白瞭發。
從笛聲裡誰人知道壯士的心思。月亮白白地照射著出征將士的骨頭。
中原一帶的戰爭古代也聽說有,但哪有異族統治者能在中原傳子傳孫?
淪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復國,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眾在流淚!

註釋

1、陸遊:字務觀,號放翁,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2、和戎:原意是與少數民族和睦相處,實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下詔與金人第二次議和,至作者作此詩時,歷時為十五年。
3、邊:邊防,邊境。
4、朱門:紅漆大門,借指豪門貴族。沉沉:形容門房庭院深邃。按:擊節拍。
5、廄(jiù):馬棚。肥死:馬棚裡的馬不用,漸漸死去。弓斷弦:弓很久不用,繃的弦都斷瞭。
6、戍樓:邊界上用以守望的崗樓。刁鬥:軍用銅鍋,可以做飯,也可用來打更。
7、笛裡:指以笛吹奏的曲調聲。

創作背景

隆興元年(1163年)宋軍在符離大敗之後,十一月,孝宗詔集廷臣,權衡與金國議和的得失,後達成和議。到瞭孝宗淳熙四年(1177年),此時距當年下詔議和已十五年瞭,南宋朝廷不思恢復,沉浸在茍安的和平裡,詩人感傷時事寫下此詩。
淳熙二年(1175年),陸遊幾經調動再回到成都時,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來到這裡,舊友異地相逢,十分親熱,常在一起飲酒酬唱。陸遊原本豪放不羈,這時因抗金的抱負與個人的事業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澆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禮法”,被一些人譏為“頹放”(《宋史》本傳),並於淳熙三年被罷去知嘉州的官職。陸遊索性自號“放翁”,表示對抗和蔑視的態度。但盡管他外表上曠達頹放,飲酒尋樂,內心卻常常充滿瞭憂患、憤慨和悲哀。
參考資料:
1、
方銘主.新大學語文: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8:第222頁-第223頁

鑒賞

當淳熙二年(1175年),陸遊幾經調動再回到成都時,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來到這裡,舊友異地相逢,十分親熱,常在一起飲酒酬唱。陸遊原本豪放不羈,這時因抗金的抱負與個人的事業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澆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禮法”,被一些人譏為“頹放”(《宋史》本傳),並於淳熙三年被罷去知嘉州的官職。陸遊索性自號“放翁”,表示對抗和蔑視的態度。但盡管他外表上曠達頹放,飲酒尋樂,內心卻常常充滿瞭憂患、憤慨和悲哀,我們從他這一年所作的《關山月》可以看到。
《關山月》這首詩較好地體現瞭陸遊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這是一篇用樂府古題寫時事的作品,作於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陸遊5 3歲。這時陸遊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剛剛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飲頹放的莫須有的罪名,免去職務,他滿懷報國熱忱,卻沒有用武之地,眼看著統治階級醉生夢死,置國傢與民族的利益於不顧,一味的妥協投降,茍且偷安,內心十分憤慨。於是他在《關山月》這首詩中如實地描寫瞭由南宋朝廷長期執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惡果,表達瞭對外族侵略者的無比仇視,對統治集團的憤怒譴責和對要求抗戰的愛國戰士、遺民的同情。這是一首七言古詩,全詩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層意思: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第一段從南宋統治集團寫起。戎——是古代對外族的稱呼,這裡是指金國侵略者。和戎詔——是宋朝皇帝向金國侵略者求降的詔書,宋孝宗隆興元年(1 1 6 3)於福力大敗,而向金國下瞭求和詔書,從那時開始到陸遊寫這首詩時,一共十三、四年,說十五年是舉其成數。從那時起,將軍雖統帥兵馬駐守邊境,卻無從發兵,無事可作。空臨邊——是白白地到邊境去。指將軍不得作戰,不是不肯作戰,為什麼將軍不戰空臨邊呢?這因為南宋統治集團隻顧自己的安樂,而不惜出賣國傢、民族的利益。 “朱門”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樂曲節奏載歌載舞。這一句一針見血地揭露瞭他們妥協、投降的實質,在大敵當前,國土淪喪,民族危亡之際,統治者卻是一味追求燈紅酒綠,爭歌逐舞的享樂生活。他們貪生怕死,向敵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麼自欺其人的“和戎詔”,致使那些養來抗敵的戰馬,用來殺敵的弓箭,死的死,斷的斷,而且馬是肥死,弓是朽斷。這是多麼慘痛的現實呀!“廄馬肥死弓斷弦”是對“將軍不戰空臨邊”的補充,這兩句都與和戎下詔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第二段由寫南宋統治集團寫到邊防戰士,與“將軍不戰空臨邊”一句照應。“戍樓刁鬥摧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這兩句是寫戰士苦悶悲憤的心情,由於統治集團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復,戰爭沒有終結,他們也就長年累月地駐守戍樓不得與親人團聚。他們迫切地要求驅逐敵人統一祖國,可這願望卻長期不得實現,他們隻得在刁鬥報時的聲音中,讓時光白白地流逝,於是,每當明月之夜,他們就情不自禁地懷念故鄉的親人。戰士們用悲涼的笛聲來傳達自己不能以身報國的苦悶和悲憤。然而朱門之中的統治者們,還在依照他們自己的樂曲去載歌載舞,哪裡會聽到並理解笛聲中的含義呢?於是活著的戰士熬白瞭頭發,死去的烈士空流瞭鮮血。夜空中傳來淒涼的笛聲,明月徒然地照著留在沙場的屍骨。所以詩人說: “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這是描寫空懷壯志的苦悶和激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貽誤瞭戰機,使他們進不能殺敵盡力,退不能還鄉會親,而隻能遙望天邊的月亮,守著同伴的屍骨,聽著哀怨的笛聲,前途未卜,國傢無望,內心何等的淒涼。這是第二段。詩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難忍,情緒激烈的。“空照”、 “誰知”等詞語是他這種心情的寫照。
最後四句是第三段,從寫邊防戰士轉到寫人民,寫在敵人統治下被奴役的北方人民即所謂遺民。“中原幹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這兩句是說,北方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侵略,但是統治者從來不可能在這裡長久地占下去,詩人堅信總有一天敵人會被趕走。這是一層意思;這兩句同時可以理解成是對統治者的譴責。中原自古以來就遭受過外族的武裝侵略,但都沒能夠讓他們站住腳,如今在南宋統治者和戎投降政策下,金侵占中國,侵占中原至今,已經傳過四世,統治者隻顧自己茍安,早把淪陷區的人民給忘瞭。遺民們深受異族蹂躪,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支持他們的精神力量,就是盼望宋軍能夠揮戈北上,恢復祖國統一的局面。然而遺民們期待北伐,盼望恢復的願望無法實現,他們隻好空望著南方,傷心落淚。這就是結尾兩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的含義。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山月》這首詩雖然既寫瞭統治集團,又寫瞭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瞭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正因為表現瞭這些思想,所以我們才說這首《關山月》集中體現瞭陸遊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遊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在《關山月》這首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簡析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遊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瞭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瞭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瞭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瞭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征人骨、遺民淚等,表現瞭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網友評論

條評論

鐵燕  會很熱  平移變換  十指連心  核蛋白  洪塘佳苑  南北少林  狂野男孩  下坡路  鞍座  五葉地錦  紅腫  筆管榕  幸運之星  情皮  工科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