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小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誡兄子嚴敦書

誡兄子嚴敦書

作者:馬援

原文: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談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瞭別人的過失,像聽見瞭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最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所以我是一再強調的。就象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牢牢記住。”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瞭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你們就成瞭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到現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將到任就令人怨恨,百姓的意見很大。我常常為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瞭。”

註釋

①汝曹:你等,爾輩。
②是非:評論、褒貶。
③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古時禮俗,女子出嫁,母親把佩巾、帶子結在女兒身上,為其整衣。父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命。”母戒女曰:“戒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
④口無擇言:說出來的話沒有敗壞的,意為所言皆善。 擇:通“殬(dù)”,敗壞。
⑤清濁無所失:意為諸事處置得宜。
⑥數郡畢至:數郡的客人全都趕來瞭。
⑦鵠:天鵝。鶩:野鴨子。此句比喻雖仿效不及,尚不失其大概。
⑧畫虎不成反類狗:比喻弄巧成拙。
⑨下車:指官員初到任。切齒:表示痛恨。
⑩以為言:把這作為話柄。

賞析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很令他擔憂,雖遠在交趾軍中,還是寫瞭這封情真意切的信。文章出語懇切,言詞之中飽含長輩對晚輩的深情關懷和殷殷期待,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原因有三。
其一、以“汝曹”稱子侄,在文中反復出現,使子侄們在閱讀時倍感親切。不遠千裡致書教諭,也能收到耳提面命的效果。同一稱謂反復出現,固然可使被稱者自感受到重視,而更重要的是,作者選用的這一稱謂也傳達出豐富的信息。古人名、字並行,各有其用。一般長輩稱晚輩用名,同輩相稱則用字,如果“爾”“汝”相稱,往往是不禮貌的,但在特定場合下卻又能用以表示親近,如韓愈《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句。作者在信中不依常規稱呼子侄,卻以“汝曹”相稱,這就顯得隨和、親切,拉近瞭長輩和晚輩之間的距離。被稱的晚輩則可以從中體會到長輩的真情關懷。
其二、苦口婆心,現身說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晚輩溝通,而不是空講大道理。如首段說“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隻說自己如何,但是態度明確,感情濃烈,自然可以感染晚輩,又何必命令式地不許這不許那呢?至於“施衿結縭”句,更是反復叮嚀,語重心長,使人感動不已。次段對當世賢良的作為得失加以對比評析,都是自己觀察社會人生得來的經驗之談。其“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狗”的比喻,警拔有力,發人深省,是傳之千古的警句。而諸如“願汝曹效之”、“不願汝曹效也”的話,雖然隻是表示希望,但是字裡行間滿盈著真摯的關愛,比之“汝曹當效之”、“汝曹勿效也”這樣板著面孔的口吻真不知要強過多少倍瞭!
其三、文中大量而恰當地使用句末語氣詞,起到瞭表達意義以簡馭繁,隻著一字而含義豐富;表達感情以無勝有,不著情語而情尤真、意尤切的突出效果。文中用“也”表達自己的肯定和期望,態度堅絕;用“矣”、“耳”表達自己的愛憎傾向,情深意長;用“者也”,則表達出對評說對象有所保留或不以為然。這些合在一起,不僅讀來語氣抑揚,更能使人由此領會充盈在文字背後的教誨、期望、關懷和愛護。

創作背景

馬嚴 、馬敦兄弟倆是馬援二哥馬餘的兒子。兄弟倆的身世悲涼,馬嚴7歲時,父親馬餘卒於揚州牧任內;8歲時,母親也辭世西歸。兩個7、8歲的小孩突遭大變,父母雙亡,寄養在時任梧安侯相的表兄曹貢傢。漢光武帝建武四年 ( 公元28年 ),馬援隨劉秀東征,路過梧安,順將馬嚴兄弟帶回洛陽。這時馬嚴已經13歲瞭。以孝悌傳傢的馬援,將兄子視同己出,嚴加教誨。此封傢書就是經典事例。更可貴的是,馬援寫這封傢書給嚴敦二侄時,正是他率軍遠征交趾的時候。在戎馬倥傯,軍務纏身的非常時刻。他還惦記著子侄的教育,忙中尋暇,萬裡傳書,殷切之情,流於言表,肅嚴之意,沁人肺腑;而且言簡意賅,字字珠璣。
漢代士人生存環境的險惡與變幻莫測使人時刻保持戒懼狀態,謙虛、謹慎以求保全自我, 從而保證傢族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漢代士人們把這種戒懼意識在誡文中轉化為對修身養德的強調。
參考資料:
1、
施鐵靖,論馬援精神.[J]河池學院學報.2009年6月.(29):107-109.
返回▲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熱門推薦
網友評論

條評論

偎紅倚翠  綠島  運動系統  勒樹  誓同生死  年終盤點  我就是  世界上最美  正團  禿鷹七十二  尤秋興  石亞南  一捺  雙客路  勝洪村  卻才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