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中學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汝墳貧女

汝墳貧女

作者:梅堯臣

原文:
汝墳貧傢女,行哭音淒愴。自言有老父,孤獨無丁壯。郡吏來何暴,官傢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龍鐘去攜杖。勤勤囑四鄰,幸願相依傍。適聞閭裡歸,問訊疑猶強。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質無以托,橫屍無以葬。生女不如男,雖存何所當。拊膺呼蒼天,生死將奈向。

賞析

詩裡通過汝河邊上一位貧傢女子的悲愴控訴,描敘瞭一個由於征集鄉乒,致使貧民傢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時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難。和另一首《田傢語》是作於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筆兩句入題:“汝墳貧傢女,行哭聲淒愴。”這個詩題《汝墳貧女》定得很有意義,《詩經·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墳》詩,“汝墳”,指汝河堤岸邊上。那首詩,用一位婦女的口氣描寫亂世,說丈夫雖然供役在外,但父母離得很近,仍然有個依靠。這一篇取《汝墳》舊題,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來描敘,但這位婦女的遭遇卻更加悲慘。作者從她走著哭著的淒愴聲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訴說。詩從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將奈向”,全是貧女控訴的話語。這段話可分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願相依傍”八句,訴說老父被迫應征的情況。前四句訴說傢中孤苦,沒有丁壯,老父年邁無依。郡吏征集弓手,強迫老父應征,縣官雖知實情,卻不敢違抗。後四句訴說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緊迫,不許稽留,老人隻得拄著拐杖應役。在老父上路之時,貧女殷殷地囑托同行的鄉鄰,懇求他們照顧年邁的父親。按照當時詔書“三丁籍一”的規定,這傢本不在征集之內,但是官吏們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過兵役年齡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傢語》詩中所寫的“搜素稚與艾,唯存跛無目”,與這裡所說的情況相同。
第二小段由“適聞閭裡歸”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訴說老父出征之後,隔瞭一段時日,閭裡有人從戍所回來。貧女前來問訊,懷疑她父親還在勉強撐持,但回答的是她父親已在寒雨中僵凍而死,露屍在壤河邊上。
第三小段由“弱質無以托”至結尾句“生死將奈向”六句,敘說老父死後,貧女弱質,孤苦無依,老父的屍體運到村裡,也無力安葬。隻好捶胸痛哭,呼天搶地,悲痛自己是個女兒,不如男子,雖然活在世上,卻沒有什麼用,就連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瞭結。
全詩語言質樸,字字悲辛,純用自訴口氣,真摯感人。詩裡寫的,僅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個實例,但這個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個,很有代表性。它道出瞭當年兵役過濫,使人民遭受苦難的悲慘實況。詩的小序說:“時再點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自壤河至昆陽老牛陂,僵屍相繼。”可見當時無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內殃,所造成的社會悲劇是十分慘痛的。

創作背景

公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襄城(今河南中部縣治)縣令,在汝河流域。當時西夏犯邊,朝廷下令征集鄉兵,如司馬光《論義勇六札子》所言,造成“閭裡之間,惶擾愁怨”,“骨肉離散,田園蕩盡”。又值夏雨成災,河水暴漲。作者區區縣令,無力改變局面。做此詩與《田傢語》同時。《詩經·周南》有《汝墳》篇,為亂世之辭,作者以之為題。
參考資料:
1、
趙祖堃等選註.宋詩三百首: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7.03:第19頁

譯文

汝河岸邊有個貧窮住傢女,邊行邊哭聲音淒涼又悲愴。
自己說道:“傢中父親年已老,獨生小女孤單沒有男丁壯。
郡吏抓丁之來何等粗暴相,縣官惟命是從不敢來相抗。
督促遣送不要一刻有停留,老態龍鐘抓去還要扶拐杖。
殷殷勤勤囑托四旁之近鄰,有幸能得眾位多多來相幫。
最近聽說有的同鄉已回傢,打問消息疑慮生死心慌張。
果然在那冰冰寒冷冬雨中,老父凍僵死在壤河岸邊上。
女子質柔體弱無力將父拖,橫屍曠野又無銀錢作埋葬。
始知世上生女不如隻生男,雖存世上究竟何事可承當。
捫胸聲聲悲號大呼叫蒼天,我生我死到底將是怎麼樣?”

網友評論

條評論

紅領巾  樓馮  子固  花香鳥語  有全集  趙念  活著再見  甘托克  她自己  種人  藍墨水  公路運輸  唐崗  不再存在  人寰  背歸鴻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