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考試  >  正文
亲,暂时无法评论!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 心所向、上下團結。方圓三裡的內城,方圓七裡的外城,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圍著攻打它,一定是得到瞭有利的天氣瞭,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卻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地去,不能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少。幫助他的人少到瞭極點,內外親戚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瞭極點,天下人都會歸順於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的條件),攻打內外親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註釋

(1)[天時]包括時令、氣候,乃至政治形勢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條件。
(2)[地利]指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3)[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有所向,內部團結。
(4)[三裡之城]方圓三裡的內城。城: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並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在城外加築的一道城墻。
(6)[環]包圍。
(7)[之]代這座城
(8)[而]連詞表轉折。
(9)[夫]句首發語詞,不譯。
(10)[而]連詞表轉折。
(11)[是] 這。
(12)[也] 表判斷語氣,“是”。
(13)[非]不是。
(14)[池]護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16)[堅利]精良。堅,堅固。利,鋒利。
(17)[米粟]糧食。
(18)[多]充足。
(19)[委]放棄。
(20)[而] 連詞表順承。
(21)[去]離開。
(22)[之] 它,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這裡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憑借。
(26)[封疆之界]劃定的邊疆界線。封,劃定。疆,邊疆。界,界限。
(27)[固]鞏固。
(28)[國]國防。
(29)[山溪]山河。
(30)[威] 震懾,樹立威望。
(31)[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處特指君主。道,正義。下同。
(32)[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33)[寡] 少。
(34)[之至]到達極點。
(35)[畔]通“叛”,背叛。
(36)[順] 歸順,服從
(37)[以] 憑借。
(38)[之]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9)[故] 所以。
(40)[有] 表示假設的語氣,要麼,或者。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古今異義

(1)城
古義:內城
今義:城市
(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塘
(3)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傢
(5)親戚
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傢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傢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
古義:這裡用作動詞,限制。
今義:地域
(8)是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9)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一詞多義

(1)利
天時不如地利: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銳利
(2)之
三裡之城:的,助詞
多助之至:到
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者。
環而攻之而不勝:代詞,代指這座城
(3)時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氣候,時令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時機,機會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代,朝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當時的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季度,季節
當是時,婦手拍兒聲:時候
(4)和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諧,和樂
春和景明:和煦
(5)去
委而去之:離開,逃離,逃亡
去死肌,殺三蟲:除去,去掉
西蜀之去南海:相距,遠離
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別處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也:距離
(6)勝
環而攻之而不勝:取勝
予觀夫巴陵勝狀:非常美好,美妙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盡,完
驢不勝怒,蹄之:能承擔,能承受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勝過,超過
(7)固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執,頑固
固以怪之矣:原來,本來
君子固窮:安守,堅守
(8)亡
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逃跑
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滅亡
(9)城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內城
城非不高也:城墻

簡析

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瞭“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孟子所說的“仁政”。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者與後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及諸多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運用否定排比句式。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於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
以上三段,論證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這一觀點。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餘的閑筆。

寫作特色

(1)文章善於運用設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瞭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2)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氣勢奔放,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采用瞭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

整體把握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觀點,指明“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就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擁護,這反映瞭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對這一章的註釋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註釋是:“民和為貴,貴於天地,故曰得乎丘民為天子也。”可見這一章不是論戰爭,而是講民心向背的,是借戰爭論述實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層推進,短文先分別就天時與地利、地利與人和做比較,指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後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完成本文的論證。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瞭“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本文語句整齊、流暢,一氣貫註,很有說服力。比如在論證地利不如人和時,作者先用四個並列的雙重否定句,充分鋪張防守一方所具備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條件,然後陡然一轉,說出失敗的結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結論有瞭很強的說服力。又如在闡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時,作者也是先用瞭三個否定的排比句,順理成章地推導出結論;然後又把“多助”和“寡助”進行對比,自然導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問題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論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
本文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瞭“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因此認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結論,不是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瞭“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
(2)論證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
(3)文章上部分運用舉例說明,下部分運用對比說明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論點。

名言警句

1、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2、傢和萬事興。
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傢不散。
4、眾人拾柴火焰高。
5、團結就是力量。
6、人心齊,泰山移。
7、一雙筷子輕折斷,一把筷子抱成團。

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章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並用概括性很強的戰例加以證明,然後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瞭“人和”的實質。短文最後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瞭“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情已逝  有關時間旅  得之  董傢棚  李小圩  公石  蒙陰  五尾狐  葉巴  葷辛  外來種  長坂坡  長號  玉律  康有為  雨鞋 

注:凡本網未注明來源為閱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閱讀網致力于資訊傳播,希望建立合作關系。若有任何不當請聯系我們,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

聯系我們|74U.net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